常规粳稻在安徽沿江稻区的特征特性研究

2017-09-03 10:48张长海汪向东李立中方金旭
中国稻米 2017年4期
关键词:秧龄籼稻播种量

张长海 汪向东 李立中 方金旭

(安徽省桐城市种子管理局/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桐城综合试验站,安徽桐城231400;第一作者:zch6132435@163.com)

常规粳稻在安徽沿江稻区的特征特性研究

张长海 汪向东 李立中 方金旭

(安徽省桐城市种子管理局/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桐城综合试验站,安徽桐城231400;第一作者:zch6132435@163.com)

以常规粳稻为试验材料,于2010-2015年在安徽沿江稻区的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试验基地,以杂交籼稻、杂交粳稻、常规籼稻为对照,对常规粳稻的特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粳稻具有茎秆矮壮、叶片挺直且短、穗形上翘或直立、穗短且着粒密的植株形态特征和足蘖中穗的经济性状特征;与籼稻相比,常规粳稻表现为感光性强、分蘖率弱,但成穗率高、花时迟,幼穗分化Ⅵ期前后和抽穗扬花期对高温敏感,中后期耐肥等特性。不同播期对常规粳稻经济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上,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常规粳稻随着播期的推迟表现为生物学产量逐渐下降而收获指数逐渐提高。试验结果表明,5月下旬播种、8月底至9月初抽穗的常规粳稻品种为安徽沿江稻区的优势品种,并提出了优势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

常规粳稻;安徽沿江稻区;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籼稻和粳稻是水稻的两大亚种,两者间基本生物学特性存在明显差异[1]。安徽粳稻主要分布在沿淮淮北单季稻区和沿江双季稻区[2]。桐城市属沿江双季稻区,过去桐城市种植粳稻主要在双晚,单季粳稻种植很少,2010年后,随着种植大户的不断涌现,由于粳稻抗倒性好、耐寒性强等特点而受到种植大户青睐,单季粳稻面积逐年扩大。桐城市选用的单季粳稻品种主要来源于安徽本省的双季粳稻品种和江苏、浙江等邻省同生态类型的单季粳稻品种。与籼稻相比,粳稻在生理特性、生态适应性、栽培技术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3]。了解和掌握粳稻特征特性对于安徽沿江稻区水稻健康发展尤为重要。笔者在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桐城综合试验站安排下,于2010-2015年在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试验基地对常规粳稻的特征特性,特别是栽培特性进行了研究,现将试验结果予以总结,旨在为指导安徽沿江稻区“籼改粳”和常规粳稻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于2010-2015年在桐城市范岗镇杨安村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桐城综合试验站试验基地进行。土壤地力中等,排灌条件好。试验田有机质含量18.45 g/ kg,全氮1.90 g/kg,无机氮142.68 mg/kg,速效磷11.58 mg/kg,速效钾117.43 mg/kg,pH值5.44。

1.2 参试品种与试验设计

1.2.1 常规粳稻特征研究

2010-2014年实施。采用同田对比方式。各年份参试品种见表1和表2。

1.2.2 常规粳稻特性研究

2013-2014年实施。2013年试验2个:①结合5月20日播种的“籼改粳”试验[4],同田再设置6月6日和6月19日播期,参试品种见表6;②以富粳1号、晚粳29(代号)和晚粳30(代号)为材料,设计不同秧田播种量试验。2014年试验4个:①播期试验。在同一块田安排2组,第1组5个播期:4月24日、5月6日、5月15日、5月22日和5月28日;第2组6个播期:6月5日、6月12日、6月19日、6月26日、7月3日和7月10日。第1组参试品种见表4,采用裂区设计,播期为主区,品种为副区,3次重复;第2组主要参试常规粳稻品种为连粳7号、武运粳27、南粳9108、武运粳24、镇稻11和富粳1号,采用对比种植,不设重复。②秧龄弹性试验。试验材料为富粳1号。③肥料对比试验。试验材料为富粳1号。④不同基本苗栽插试验。试验材料为武运粳27。

1.3 栽培管理

试验采用湿润育秧,人工移栽到大田,移栽时,秧苗素质中等。2013年和2014年播期试验的栽插密度分别为25 cm×15 cm和23 cm×15 cm,常规粳稻每丛栽插3~4苗,杂交籼稻每丛栽插1~2苗。其他试验根据试验要求或种植习惯栽插和田间管理。

表1 常规粳稻与杂交籼稻植株性状比较 (cm)

表2 常规粳稻与不同类型水稻同田种植经济性状表现

1.4 观察和考查项目

观察记载各参试品种的始穗期、齐穗期和成熟期,计算播始历期、灌浆期和全生育期。在生长过程中,根据需要调查分蘖与成穗、叶片生长情况和开花动态,观察各品种病害发生情况。成熟时在田间调查株高和有效穗数,同时每个处理取有代表性的植株5丛,室内考查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等经济性状和每丛最高植株茎秆性状,计算结实率和收获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常规粳稻的特征

2.1.1 植株形态特征

粳稻植株较矮,茎秆坚韧,叶片较窄,色泽浓绿,剑叶开度大,叶片茸毛少或无毛,稻谷的茸毛长而集生于颖棱上,并由基部向顶部递增,谷粒短圆而厚,一般长宽比在2.0以下[5]。

在植株性状上,2010年和2011年考查结果见表1。从比较数值可以看出,常规粳稻除基部节间长度与杂交籼稻相当外,其余均比杂交籼稻短,表现为茎秆矮壮,叶片挺直且短,穗形上翘或直立,穗短且着粒密。

2.1.2 经济性状特征

表2是常规粳稻与杂交籼稻、常规籼稻和杂交粳稻同田种植的经济性状表现。从表2可以看出,常规粳稻与杂交籼稻、杂交粳稻相比,表现为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多、穗型小、结实率高、千粒重相当;与常规籼稻相比,表现为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略少、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相当、千粒重高。

表3 常规粳稻与杂交籼稻大田不同生育时期出叶速度及主茎叶片数

表4 2014年常规粳稻与杂交籼稻生育性状比较

2.2 常规粳稻的特性

2.2.1 叶片生长特性

在2013年“籼改粳”试验中,常规粳稻品种武运粳23号、宁粳3号、镇稻11与杂交籼稻品种丰两优4号、Y两优2号、徽两优6号的播始历期基本相同;从叶龄跟踪记载结果看,苗期两者出叶速度基本相同,移栽到大田后,常规粳稻的叶片生长有别于杂交籼稻(表3)[4]。杂交籼稻的出叶速度呈现“M”形,分蘖期出叶速度最慢,搁田期最快,进入幼穗分化时减慢,之后略增快;常规粳稻的出叶速度呈现直线型,分蘖期快,之后缓慢下降,到幼穗分化中期略慢于杂交籼稻。由于常规粳稻在分蘖期的出叶速度明显快于杂交籼稻,最终平均主茎叶片数比杂交籼稻多1.2叶。

2014年对5个常规粳稻品种不同播期(表8)的主茎叶片生长进行跟踪观察表明,常规粳稻不同时期出叶速度是不同的,随着叶片数的增加,出叶速度逐渐减慢。温度和日照对出叶速度均有影响,气温高时出叶速度快,日照对出叶速度的影响没有温度明显,但低于临界值,则会明显降低出叶速度。

2.2.2 分蘖与成穗特性

粳稻的分蘖率不及籼稻,但成穗率高于籼稻[6],2011年和2013年同田对比观察结果也是如此。2011年(参试品种见表2)同田种植观察,5月27日在栽插密度大且基本苗足的情况下,常规粳稻分蘖率和成穗率分别为88.24%和77.75%,比杂交籼稻分别低7.39个和高13.22个百分点;6月20日在正常栽插情况下,常规粳稻分蘖率和成穗率分别为136.65%和91.25%,比杂交籼稻分别低253.53个和高34.85个百分点。2013年“籼改粳”试验结果,常规粳稻分蘖率和成穗率分别为358.70%和77.17%,比杂交籼稻分别低191.86个和高28.41个百分点[4]。

2.2.3 生育特性

表4是2014年不同类型常规粳稻与同田栽插的杂交籼稻生育性状表现。从表4可以看出,常规粳稻的全生育期长于杂交籼稻。将全生育期分解为抽穗前和抽穗后两个阶段,将抽穗前的从播种到始穗的天数(播始历期)和抽穗后的从齐穗到成熟的天数(灌浆期)进行比较,发现常规粳稻的灌浆期明显长于杂交籼稻。在播始历期中,常规粳稻随着播期的推迟逐渐缩短。与杂交籼稻相比,虽然杂交籼稻也表现缩短,但程度不及常规粳稻。可见,常规粳稻表现出较强的感光性。

表5 2014年常规粳稻与杂交籼稻不同时间开花率及当日穗开花量

2.2.4 开花特性

2014年选择3个不同熟期的常规粳稻和3个杂交中籼共计6个品种,在不同天气下对颖花开放进行观察,将不同时间的开花率及当日穗开花数量列于表5。从表5可以看出,常规粳稻的花时明显迟于杂交中籼,常规粳稻盛花时段为11∶00~13∶00,比杂交中籼盛花时段迟1 h以上,气温低、湿度大时推迟到13∶00前后。常规粳稻开花较杂交中籼分散,天气适宜时,日开花时间较杂交中籼长,但在低温高湿下,日开花时间虽然较天气适宜时长,但明显短于杂交中籼。常规粳稻平均每穗日开花量明显少于杂交中籼,在低温高湿天气下开花量较正常天气下明显减少。常规粳稻的盛花时段在中午12∶00前后,较杂交籼稻迟,处在高温天气时遇花期高温热害的机率高于杂交籼稻。这可能是粳稻在抽穗扬花期抗高温能力不及籼稻的原因之一。

2.2.5 抗性表现

水稻的抗性包括抗病性和对气候的响应。常规粳稻与杂交籼稻相比,对稻瘟病的抗性不及杂交籼稻,2014年7-8月气温和湿度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常规粳稻武运粳24号、南粳9108、武运粳23号、南粳44、富粳1号、太湖糯等许多品种表现感病,有些品种感病严重,甚至造成绝收;部分常规粳稻易感细菌性基腐病,在分蘖期至孕穗期发病,常造成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不足而减产。此外,少量常规粳稻品种易感干尖线虫病,造成穗型变小而减产。常规粳稻对高温的抗性不及杂交籼稻,杂交籼稻对高温的敏感期主要表现在抽穗扬花期,而常规粳稻除抽穗扬花期外,在幼穗分化中后期也表现出对高温敏感。2013年出现了两段高温天气,第1次为7月23日至8月2日,第2次为8月6-18日,将常规粳稻的结实率从齐穗期开始统计,自8月11日开始,每5 d为1组,至9月24日共9组,其统计结实率结果依次为73.45%、81.20%、88.49%、81.75%、86.97%、89.17%、85.14%、75.31%、69.12%。从数值可以看出,8月11-14日和8月26-30日齐穗的结实率明显偏低,对应其在高温时所处的发育时期,均是幼穗分化Ⅵ期前后。这说明幼穗分化Ⅵ期前后也是常规粳稻的高温敏感期。从9月15日以后齐穗的结实率偏低数值可以看出,常规粳稻虽然耐低温,但抽穗期不可随意推迟。

2.2.6 产量特性

从表6可见,2011年在5月27日播种的一季稻对比试验中,常规粳稻平均产量595.8 kg/667m2,比同田杂交籼稻产量高4.73%;在6月20日播种的双季晚稻对比试验中,常规粳稻平均产量569.4 kg/667 m2,比杂交籼稻低6.57%。2013年在6月6日播种的一季稻对比试验中,常规粳稻平均产量648.3 kg/667 m2,比同田常规籼稻高6.95%。2014年在5月27日播种的一季稻对比试验中,常规粳稻平均产量626.1 kg/667 m2,比同田杂交粳稻产量低2.69%。可见,常规粳稻与其他类型水稻具有相近的产量。表6有2013年和2014年不同熟期类型常规粳稻在不同播种日期下的产量表现,在2013年试验中(试验期间出现对常规粳稻结实率有影响的天气),早熟粳稻和迟熟粳稻在不同播期中产量表现有差异,早熟粳稻随播期推迟产量明显下降,而迟熟粳稻3个播期产量相近;在2014年试验中,增加杂交籼稻为对照,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常规粳稻产量明显低于杂交籼稻;5月中旬播种,早熟粳稻的产量与杂交籼稻相近,迟熟粳稻仍表现低于杂交籼稻;5月下旬播种,常规粳稻的产量接近于杂交籼稻,5月底播种其产量甚至高于杂交籼稻。

表6 常规粳稻产量表现

表7 2014年5个常规粳稻品种不同播种日期下的播始历期

2.2.7 栽培特性

2014年以连粳7号、南粳9108、武运粳27号、武运粳24号、镇稻11和富粳1号为材料,采用11个播期(进行试验,发现随着播期的推迟,播始历期逐渐缩短(表7),主茎叶片数逐渐减少(表8)。由于抽穗后物质来源主要是叶片的光合作用[7],正常情况下常规粳稻的结实率在90%左右(2014年受不利天气影响,品种实际结实率播期间波动较大),因此将不同播期的结实率以90%计算,以此推算新的经济产量和生物学产量,以新的经济产量占新的生物学产量的比值为收获指数,将各品种不同播期下新的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列于表9。从表9可以看出,常规粳稻随着播期的推迟,生物学产量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收获指数有逐渐提高的趋势。不同播期对常规粳稻经济性状的影响主要是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

表8 2014年5个常规粳稻品种不同播期下的主茎叶片数

表9 2014年常规粳稻不同播期的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

表10 2014年富粳1号不同秧龄试验

为了解常规粳稻在育秧移栽时的秧龄弹性和不同秧龄下的表现,2014年结合不同播期试验,以富粳1号为材料,选择5月15日、5月22日、5月28日、6月5日、6月12日和6月19日共6个播期秧苗统一于7月7日移栽(与不同播种日期试验不同田),秧龄分别为53 d、46 d、40 d、32 d、25 d、18 d,观察其抽穗期,考查其株高和经济性状,同时与不同播种日期试验的结果进行比较,其两块田的观察和考查结果见表10。在富粳1号生长过程中,没有出现早穗现象,由于2014年天气有利于稻瘟病和基腐病的发生,而富粳1号对此抗性中等,故试验期间出现了这2种病害。但不同秧龄的植株表现有差异,秧龄长的发病轻,秧龄短的发病重。观察不同秧龄的齐穗期,发现相差不大,53 d秧龄的齐穗期仅比18 d秧龄早4 d。在植株和经济性状上,除结实率因稻瘟病影响而表现差异较大外,其余性状差异不大。对比另一块正常移栽的富粳1号,发现播期早的、长秧龄对生育期有影响,表现为秧龄长,抽穗期推迟,而推迟播种提早移栽对生育期没有大的影响。在株高上,早播长秧龄处理略矮于正常移栽;其他经济性状差异不明显。秧龄试验表明,常规粳稻表现出较强的秧龄弹性。本试验所用的材料为生育期较长的迟熟粳稻,对于生育期较短的早熟粳稻,其秧龄弹性应弱于迟熟粳稻。

表11 武运粳27号单丛栽插不同苗数经济性状与产量表现

表12 常规粳稻产量≥700 kg/667 m2的生育性状和经济性状

2013年以3个常规粳稻为材料,在秧田期分别按40 kg/667 m2的常规播种量和20 kg/667 m2的低播种量进行播种,分别移栽到大田,常规播种量秧苗每丛平均栽插7.3苗,低播种量秧苗每丛平均栽插5.5苗,考查两者大田表现。结果表明,低播种量处理秧苗的分蘖率为186.73%、成穗率为84.34%,分别比常规播种量处理高81.25个和10.14个百分点;低播种量处理的抽穗期略迟于常规播种量处理;株高92.1 cm,比常规播种量处理高3.0 cm;低播种量处理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为22.65万/667 m2、123.58粒、77.06%和28.72 g,与常规播种量处理相比,仅有效穗数多于常规播种量处理,其余略低于常规播种量处理;低播种量处理的产量为619.0 kg/667 m2,比常规播种量处理的602.2 kg/667 m2高2.79%。可见,培育壮秧有利于常规粳稻取得高产。

2014年以早熟粳稻武运粳27号为材料,7月3日播种,7月21日移栽,秧龄18 d,栽插密度23 cm×15 cm。以每丛栽插不同苗数进行对比试验,调查成熟后每丛性状,结果见表11。由表11可见,栽插2粒种苗的处理每丛谷质量为42.4 g,高于每丛1粒种苗和3粒种苗的处理,生物学产量也是如此。说明常规粳稻要取得高产必须栽插一定的基本苗数,过多和过少都不利于高产。

常规粳稻较籼稻耐肥[8]。2014年以富粳1号为材料,在生长中期增施氮肥进行对比试验。富粳1号于5月28日播种,6月26日移栽,大田施复合肥(N、P、K含量为22-12-16)37.5 kg/667 m2作基肥,7月6日追施尿素7.5 kg/667 m2、氯化钾4.0 kg/667 m2。进入生长中期后采用常规施肥和增量施肥对比,常规施肥为8月11日追施尿素6.5 kg/667 m2;增量施肥为7月30日追施尿素7.5 kg/667 m2,8月11日再追施尿素12.5 kg/667 m2。经计算,常规施肥处理总N量为14.7 kg/ 667 m2,增量施肥处理总N量为21.0 kg/667 m2。增施氮肥后,水稻叶色深于常规施肥处理,于9月8日始穗,比常规施肥迟1 d,两者株高相同。增量施肥处理有效穗数20.26万/667 m2,比常规施肥处理多1.81万/ 667 m2,提高9.81%;每穗总粒数166.55粒,比常规施肥处理多5.16粒,提高3.20%。由此可以得出,中期增施氮肥可以提高单位面积总颖花量,增施氮肥处理每667 m2颖花量为3 374万朵,比常规施肥处理的2 978万/667 m2提高13.30%。2014年在富粳1号生长中后期,天气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结果两种施肥处理均发生穗颈瘟,造成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增施氮肥处理发病程度重于常规施肥处理,尽管这样,增施氮肥处理产量仍有576.4 kg/667 m2,比常规施肥处理增产1.79%。

3 讨论

3.1 常规粳稻的高产表现

在常规粳稻生长期间,2012年和2015年没有出现异常天气,在对比试验中,分别出现6个和3个产量超过700 kg/667 m2的品种,将这9个品种的有关性状列于表12。从表12可以看出,高产品种表现为齐穗期在8月底至9月初,品种间差异小,株高在100 cm左右,在经济性状上表现为足穗和中穗特点,每667 m2有效穗数在20万左右,单穗质量3~4 g,收获指数0.49~0.55。

3.2 常规粳稻高产栽培技术

3.2.1 选择抗病能力强的优势品种

不同播期试验表明,常规粳稻具有较强的感光性,早播不能有效提早抽穗期,虽然可提高生物学产量,但收获指数下降,难以高产;推迟播种生育期缩短,虽然收获指数高,但生物学产量低,也难以高产;适期播种虽然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不是最高,但两者乘积最高,因而可获得高产,把这个能取得高产的适宜播期称为优势播期。从表9可以看出,不同生育期的常规粳稻存在不同的优势播期,早熟粳稻的优势播期较迟熟粳稻早。常规粳稻的耐热性较籼稻差,特别是在幼穗分化Ⅵ期前后对高温敏感,而安徽沿江稻区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高温常发时段,故高产栽培要将常规粳稻对高温敏感期避开此时段,考虑到常规粳稻灌浆期较长,虽然较籼稻耐低温强,但温度低于生物学下限温度会停止灌浆。因此,安徽沿江稻区常规粳稻高产稳产的适宜抽穗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在此期间抽穗,早熟品种的播期在优势播期后,难以取得高产,迟熟品种的播种期在优势播期前,也难以高产,只有中熟品种的播种期在优势播期内,容易获得高产(表12),因而把这个在优势播期内播种能取得高产的品种称为优势品种。从试验结果看,安徽沿江稻区常规粳稻优势品种为5月下旬播种、8月底至9月初抽穗、10月下旬成熟,全生育期150~155 d。由于安徽沿江稻区的常规粳稻主要来源于江苏,对应于江苏的常规粳稻熟期为中粳迟熟品种和晚粳早熟品种。现阶段,安徽沿江稻区常规粳稻栽培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白叶枯病、细菌性基腐病、稻曲病、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等,选择品种时,要选用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尤其是对稻瘟病、细菌性基腐病的抗性要好。

3.2.2 根据不同栽培方式确定播种期

安徽沿江稻区高产品种的优势播期为5月下旬,机插和直播宜在优势播期内播种,栽插可根据秧龄安排播种期,由于早播延长秧龄可提高植株对有些病害的抗性,且对经济性状没有影响,故提倡适当早播养老秧,秧田播种量可适当降低,不宜超过40 kg/667 m2。

3.2.3 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

常规粳稻的分蘖能力不及杂交籼稻,而高产常规粳稻的有效穗数在20万/667 m2左右,多于籼稻,故合理密植非常重要。机插行株距采用25 cm×14 cm,平均每丛3~4苗[9];手插行距20~23 cm,株距16.7 cm左右,每667 m2栽插1.8万丛左右,平均每丛栽插5~6苗。不提倡栽插过多的基本苗,以保证生长的个体强壮而形成大穗。直播每667 m2的用种量4 kg左右。

3.2.4 施足基肥,重施穗肥

高产常规粳稻宜选择肥力水平较高的田块[3],采用“施足基肥、适量追施分蘖肥、重施穗肥”的施肥方法,每667 m2施N量在15 kg左右[7],注意氮磷钾配合。与杂交籼稻相比,基肥用量可相同,增施肥料主要在追肥上。一是提高分蘖肥用量,追施宜早,以促进早分蘖;二是穗肥,重点是促花肥,以氮肥为主,用量宜大,以促进颖花分化,育成大穗。

3.2.5 强化水浆管理,促进协调生长

分蘖前期保持浅水,分蘖后期干湿交替,孕穗至抽穗扬花期保持水层,灌浆结实期干湿交替,由于常规粳稻灌浆期长,切不可断水过早。

3.2.6 增强防病抗灾意识,确保丰产丰收

常规粳稻的抗病性不及杂交籼稻,有些病害只能预防,因此提倡用药剂浸种,在秧田期防治灰飞虱以预防条纹叶枯病,在孕穗期前后用药预防稻曲病,在破口时用药预防穗颈瘟;在叶瘟、白叶枯病和纹枯病初发时及时用药防治。在常规粳稻敏感期内遇高温,要及时加深田间水层,在高温发生时和发生后增施氮肥,可减轻高温热害。

[1]李敏,张洪程,姬广梅.中熟籼稻和粳稻的高产生育特性比较[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12):46-49.

[2]张培江,吴爽,孔令娟,等.安徽省粳稻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稻米,2006,12(6):52-54.

[3]张培江,赵磊,付强,等.安徽省发展粳稻生产优势及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 059-8 062.

[4]李立中,张长海.安徽沿江稻区几种生态型粳稻与杂交籼稻的生长发育及产量比较试验[J].中国稻米,2015,21(2):50-53.

[5]杨守仁.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水稻 [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6]龚金龙,邢志鹏,胡雅杰,等.“籼改粳”的相对优势及生产发展对策[J].中国稻米,2013,19(5):1-6.

[7]苏祖芳,周纪平,丁海红.稻作诊断[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8]李成荃.安徽稻作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9]吴文革,张健美,周永进,等.江淮水稻钵体机插生育特性与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稻米,2015,21(4):118-124.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Japonica Rice in Anhui Area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ZHANG Changhai,WANG Xiangdong,LI Lizhong,FANG JinXu
(Seed Management Bureau of Tongcheng City/National Rice Industry Technology System Tongcheng Comprehensive Test Station,Tongcheng,Anhui 231400,China;1st author:zch6132435@163.com)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aponica rice in Tongcheng City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in 2010 to 2015,using indica hybrid rice,japonica hybrid rice,conventional indica rice as control.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nventional japonica ric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warf and strong stem,straight and short leaves,short and erect spikes;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indica rice,conventional japonica rice showed strong photosensitivity,weak tillering rate,high spike rate,late flowering,sensitive to high temperature at booting stage and heading stage,and higher fertilizer tolerance at late stag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owing date on economic traits of conventional japonica rice were mainly on effective panicles and total grains per panicle,and had little effects on seed setting rate and 1 000-grain weight.With the delay of sowing date,the biology yield was decreased and the harvest index was increased.In brief,the dominant conventional japonica rice varieti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 were sowing in late May,heading in late August or early September,and the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were suggested in this paper.

conventional japonica rice;rice region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characteristics;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S511.2+2

B

1006-8082(2017)04-0190-09

2017-06-20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01-51)

猜你喜欢
秧龄籼稻播种量
从稻名演变看籼稻的起源
2021年无为市优质中籼稻品种比较试验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19—2020 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播种量与多效唑对豫麦158 产量性状的影响
稀落谷长秧龄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弱筋小麦“杨麦15”播种量试验研究
高离不开矮的支撑
旱育秧秧龄与产量关系试验
晚稻秧龄对机插秧苗素和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