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行板与匈牙利回旋曲》作品分析与演绎研究

2017-09-03 10:25
黄河之声 2017年11期
关键词:行板中提琴韦伯

郭 凯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

韦伯《行板与匈牙利回旋曲》作品分析与演绎研究

郭 凯

(中国海洋大学,山东 青岛 266000)

《行板与匈牙利回旋曲》(Andante e Rondo ungarese,J.79)创作于1809年,是韦伯唯一关乎中提琴与室内乐队作品,也是现今中提琴学习者大都会演奏的经典曲目。但目前,国内对此作品的研究比较匮乏。本文通过分析作品,提出一些该曲的演奏建议,希望对中提琴学习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中提琴;韦伯;行板与匈牙利回旋曲;作品分析;演绎研究

卡尔·马利亚·冯·韦伯 (Weber Carl Maria von,1786—1826),德国作曲家,浪漫派音乐风格的开辟者之一。从小接受良好的音乐薰陶,并在随父去各地旅行时接触到大量的民间音乐,这为他后来的作品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民族主义素材。

中提琴作为提琴家族中的一员,起源于意大利。但由于种种原因,中提琴长期以来大都作为乐队中的伴奏乐器,而没有像小提琴与大提琴那样作为独奏乐器在舞台上演奏,直到浪漫主义时期,这种情况才有所转变。

一、创作背景

1809年,韦伯凭借他对乐器敏锐的听觉,为中提琴创作了《行板与匈牙利回旋曲》,这是一首由小型乐队(包括长笛、双簧管、低音管、圆号与弦乐器)伴奏的中提琴协奏曲,最初是为同父异母的哥哥,也就是中提琴家弗里茨·韦伯(Fritz Weber)而作。但这首作品并不被哥哥重视,幸好,来自柏林的中提琴炫技大师弗兰兹·泽维尔·塞默勒(Franz Xavier Semler)大力推广,才使得这首作品流传下来。1813年在布拉格任职期间,韦伯又将此曲改编成巴松版本(OP.35),使得这首作品的传承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题目探究

《行板与匈牙利回旋曲》,从作品名就不难看出,这首乐曲分为两个乐章:第一乐章为行板(Andante),第二乐章为小快板回旋曲(Allegretto ungarese)。无论在旋律还是在节奏方面,均具有浓郁的匈牙利民族元素,特别在回旋曲部分,匈牙利独特的舞曲风格显得尤为突出。

在了解完“行板”与“匈牙利”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回旋曲”。

回旋曲起源于欧洲民间的轮舞歌曲,可作为一种曲式或一种音乐体裁。从谱面上看,第二乐章A—B—A¹—C—A²的曲式结构很符合回旋曲的规则,然而,第一乐章似乎跟回旋曲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作曲家第一乐章中也体现出了“回旋概念”:首先是在主题旋律方面,中提琴与小型乐队之间不断地相互交替演奏;另外,在调性方面,作品从c小调开始,分别转入g小调、♭A大调、g小调、G大调,但在每次转调后均又转回c小调,从而形成 c—g—c—♭A—c—g—c—G的“调性回旋”。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韦伯的这首作品都是很切题的。

三、作品分析

第一乐章为单二段曲式,6/8拍,情绪较为平静。A段(1—39小节)在一小节引子后进入主题,旋律优美婉转,既有平缓进行,又有大跳音程。重音记号的出现,在使得旋律更有倾向性的同时,也打破了原有的强弱规律,某些小节的第二、五拍被强调,演奏时需留心重音的改变,但需要注意的是,个别音符虽然标有重音记号,但力度不能太过,在一定的范围内稍做强调即可。

进入第23小节,中提琴变为伴奏乐器,连绵起伏的十六分音符将音乐流动性很好的展现出来,时而出现的临时变化音也为旋律增添了一抹亮色。演奏时应充分利用弓子,力度变化应跟随旋律的走向,并注意其歌唱性。

A¹段(40—80小节)旋律由主题发展而来,但在调性上由原来的c小调发展为♭A大调,使得旋律色彩立刻明亮起来。从第58小节开始,旋律再次交给乐队,中提琴声部由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组成,炫技性旋律增加了演奏难度,在平日练习时应先将速度放慢,把每一个音演奏清晰,待熟练掌握指法、弓法及换弦后,方可逐步加速,最后将音乐如流水般演绎出来。

第二乐章为回旋曲式,2/4拍,表现出一种热闹欢快的气氛。调性比较复杂:经历了 C—e—c—a—C—G—♭E—C—e—C—F—c—f—♭A—C—e—C—D—g—C的一连串转调。尽管调性转换频繁,但转调主要出现在各个插部,叠部均为C大调,很鲜明的突出了叠部与插部间的对比。

叠部的旋律比较跳跃,显得活泼奔放。演奏时开始几小节应尽量在下半弓,以便将旋律的弹性表现出来;到后面的附点音符,建议在弓尖处演奏,食指应给予一定压力以保证节奏准确轻快;最后用上弓拉满全弓。另外,装饰音应演奏的俏皮一点,不能占太多实际音符时值。

第65小节标有音乐术语“cantabile”,意为“如歌的”,此段极为抒情,演奏到此处速度应慢下来,表现出音乐中的歌唱性,同时注重其流动性,之后再恢复原速。

第二插部标有音乐术语“risoluto”,意为“果断地,坚决地”。此段中,大跳音程与律动节奏相结合,使音乐更富戏剧性,匈牙利民族热情奔放的性格再次得到深化。在演奏中,换弦时应由大臂带动,但弓子一定要贴住弦。

尾声部分将作品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并最终在欢腾的气氛中结束。此段速度很快,演奏方法与第一乐章58小节类似。

纵观整部作品,韦伯抓住了匈牙利民间音乐节奏丰富多变的特点,通过频繁的调性转换,成功将音乐的戏剧性表现出来。在演奏时可以考虑借鉴大管的音色,从而使演奏更富有表现力。■

(指导教师:刘玉霞)

[1] 胡暐光.韦伯《大管行板与匈牙利回旋曲》(op.35)之创作特点与演奏技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2] 丁津.中提琴在19世纪初德奥浪漫派室内乐中的作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2.

[3] 米和平,胡暐光.韦伯大管独奏《匈牙利回旋曲》的演奏风格[J].艺术教育 ,2012,09:90-91.

[4] 任妮莎.简析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中提琴艺术的发展[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02:183-184.

猜你喜欢
行板中提琴韦伯
韦伯空间望远镜
韦伯空间望远镜
老余
中提琴演奏艺术的特点与发展
如歌的行板
谈中提琴在交响乐队中的作用
行板如歌
如歌的行板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开始组装
《古典音乐之门》为你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