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提出,中非关系最大的“义”,就是用中国发展助力非洲的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近年来,中非合作加速推进,吸引了世界目光。一些西方国家长期失实看待中非关系,注定让其离真实的非洲越来越远。
中非关系最大的“义”
习近平提出,中非关系最大的“义”,就是用中国发展助力非洲的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近年来,中非合作加速推进,吸引了世界目光。一些西方国家长期失实看待中非关系,注定让其离真实的非洲越来越远。
6月21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中非减贫发展高端对话会暨中非智库论坛开幕式上发言,此次访埃塞已经是他就任中国外长后第12次到访非洲,这是中国对非“真、实、亲、诚”的体现
日前,英国《金融时报》刊文指出,西方国家纷纷放弃非洲之际,中非关系正在改变非洲大陆的商业和政治重心。外界往往容易忽视,非洲在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英格兰东萨塞克斯郡的崛起力量及全球发展中心主任顾静表示,中国与非洲的交往比外界通常看到的更加多层次——无论是通过维和行动,还是公路、港口、铁路的建设,后者旨在通过一条新丝绸之路将大片发展中世界与中国联系在一起。
一些数据可以说明这种转变。2000年,中非贸易额仅有区区100亿美元。根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中非研究倡议”的数据,截至2014年,这一数字已扩大20倍,达2200亿美元。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在非洲获得的全部贷款中,约六分之一来自中国。
文章称,不断发展的中非关系已经远远超出了大宗商品交易。埃塞俄比亚是中国在非洲投资的首选目的地之一。这个拥有1亿人口但资源贫乏的国家正在推行中国式国家主导的发展道路。埃塞俄比亚的战略位置和潜力巨大的市场令中国感兴趣。
文章还称,中非关系在其他领域也发展迅猛。北京方面在非洲各国首都设有52个外交代表机构,而华盛顿只有49个。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中国在非洲的维和部队最多,在刚果(金)、利比里亚、马里、苏丹及南苏丹部署了2000多名维和人员。
上述文章指出,从非洲的角度来看,中国给非洲带来了选择权。这受到了非洲各国政府的欢迎,因为几十年来,非洲国家一直被卡在与外部捐赠国之间好处不多的关系中,后者虽然带来了数十亿美元援助,但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带来了被许多非洲国家视为颐指气使的华盛顿共识——一套基于市场的发展和改革主张。
文章称,在整个非洲,下至街头民众、上至当权者都有同感——中国政府的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官方政策,使其成为对非洲各国领导人有吸引力的合作伙伴。从安哥拉到津巴布韦,这些国家已经受够了前殖民强国关于人权或民主的说教。
文章还称,中国企业喜欢外界注意到它们在转移技能。华为全球收入的15%来自非洲,该公司在位于安哥拉、刚果(金)、埃及、肯尼亚、摩洛哥、尼日利亚及南非的中心每年培训1.2万名学生学习电信技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在中国投资的工程中,80%的工人是非洲人。
顾静表示,中国希望中非关系被看作互惠互利。“中国正在积极推行一项非洲工业化战略。”她说,对于非洲各国政府而言,至关重要的是要掌控好与西方以及与中国的关系。这意味着要设定优先顺序,确保技能转移,并根据本国的条件与外国合作伙伴谈判。“这取决于非洲人自己。他们需要弄清楚谁能扮演什么角色。这不是局外人能决定的。”
对于“中国在非洲搞殖民主义”问题,外交部发言人陆慷之前回应时指出两点:第一,中国的外交理念中没有“殖民”这个概念。近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殖民政策的好像是欧洲国家。
第二,中国的外交实践中没有“殖民”这个污点。翻开非洲的历史,对非洲大陆进行过殖民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好像也是欧洲国家。而非洲大陆今天仍然存在的贫困、动荡、矛盾,追根溯源也是欧洲的殖民主义。
陆慷表示,中国对非援助、投资、合作不是始于今天,而是始于新中国诞生之初,始于中国自身还很贫困落后的时候。当时把中非洲人民紧密联系起来的,恰恰就是非洲大陆反欧洲殖民斗争。
习近平提出,中非关系最大的“义”,就是用中国发展助力非洲的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事实上,多数非洲国家看重对华合作,正是因为中国政策有助于其推进国内发展的重点议程。比方说,尼日利亚希望通过对华合作,来抵御自身经济因石油价格下降而遭遇的困难。东非国家则希望通过同中国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来改善整个地区互联互通。
进入21世纪以来,非洲积极推进工业化,谋求自主可持续发展,快速发展势头锐不可当。以曼德拉先生当初的眼光看,当前的非洲“正站立在非洲世纪的破晓时分”。在此背景下,各国发展对非关系,应更多思考如何让自身政策与非洲的切实需求相匹配,发自内心地看好非洲发展前景,通过合作实现共赢。中非关系实践的丰硕成果,恰恰印证了这个道理。
(《人民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