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东阳木雕传承与创新∗

2017-09-03 10:55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东阳木雕传统

许 元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东阳木雕传承与创新∗

许 元

地域文化深刻影响着传统工艺的形成与发展。从人的价值判断与追求出发,挖掘历史古城东阳具有的工匠文化、教育文化、勤俭文化的内涵,以及当地极赋盛名的传统手工艺——东阳木雕的文化表现,从工匠精神的传承,颂扬 “真善美”的主题,到文化精华的吸收,精品木雕的创新,进而探讨东阳木雕传承与创新之路。

地域文化;东阳木雕;传承创新

地域文化指的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1]是具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属性的文化形态。不同的历史文脉、地理特征孕育的地域文化,是当地的社会发展与文化氛围的支撑,影响着当地的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是极富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有力地佐证地方文明的发展。东阳木雕是传统工艺美术,是地域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精神追求的一种物质呈现,它的文化特色伴随着地域历史上的社会进步和生活的实践活动而逐渐形成,有地域独特的历史烙印,有地方人文的内涵品格。在地域文化下理解这门独具地方色彩的物质文化,有利于东阳木雕核心文化的继承,以及在传承基础上更好地创新。

一、东阳木雕的地域文化

东阳木雕因地而得名,地源在现在的浙江省东阳市。这座古城,历史悠久,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已建县制。[2]东阳主要人口是由战国时期古越先民的辗转流徙,及南宋初年中原人士的陆续迁入构成的,由此形成以古越文化为源头,中原文化为核心,独具特色的东阳地域文化。东阳地域文化的本质体现在人的价值判断和精神追求。

1.工匠文化

东阳地处浙江中部,有着 “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地貌,“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土壤资源。生活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的东阳人民,崇尚来自古越 “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入,冠遗不蹑,功未及成,愁然沉思”殚精竭虑的大禹治水精神,逐渐形成了 “人定胜天”的观念,造就了不屈不挠的个性和勤劳卓绝的作风,也激发了东阳人在发展农业之外,千方百计学手艺求进取的意志。民谚 “东阳东阳,泥水木匠”[3]精要地表现东阳工匠群体形象;民谚 “鞋匠师傅靠楦头,裁缝师傅靠熨斗,铁匠师傅靠镦头,木匠师傅靠墨斗”[3]“千底万臗,手艺防身”[3],鲜明地说明学会一门手艺、掌握一项技能已经是东阳人的共识及普遍的做法。“东阳侬,东阳侬,在厝是支虫,出门便是龙”[3],众多的泥、木、石、篾等手艺工匠,就是靠着一门过硬的手艺走南北闯天下。“补漏趁天晴,学艺趁年轻”[3]这种独特的人文精神铸就了东阳的工匠文化,形成了现在众多的石匠村、泥水村、木匠村、雕花村、棕匠村等专业工匠村落,成就了东阳现在 “世界木雕之都”“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百工之乡”的美誉。

2.教育文化

宋元时期,随着中原氏族的入迁,“理学”的儒家哲学思想逐渐影响东阳人文,根深于 “声色、游燕、玩赏、花石之乐,举不崇尚”的勾践越风,卧薪尝胆励志图强的勾践精神,东阳人发奋苦读,寄希望有朝一日,出人头地、改变命运。当地民谚“有田弗 (不)种仓库虚,有书弗读子孙愚”“种田弗好害一春,教子弗好害一世”的劝勉,昭示以“耕读传家”为荣成为当时风俗主流。从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兴建黉门学宫,到朱熹、吕祖谦、陆游讲学传道,书院繁生;到宗族购置 “养贤田”资助发愤读书子弟,义塾遍地。许谦、陈樵等理学大家层出不穷,崇文重教、兴学耕读蔚然成风。当地百姓教育子女的训诫—— “有为不自在,自在难有为”是东阳传统教育文化的现代继承,当代,东阳 “十余院士,千余博士,万余教授”汇一市,成为著名的 “教育之乡”,更是东阳历史教育价值文化对人本质锤炼的最好阐述。

3.勤俭文化

东阳山多,69.15%山岭面积[4],东阳人多,清道光十六年 (公元1836年),人口突破48万[1],加之,东阳江、南江二大河流经常泛滥,水旱灾害频繁,生存条件相当恶劣。源于 “躬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的勾践自律精神,东阳人靠着精耕细作,省吃俭用,勤奋耐劳,糊口、盖房子、送子女读书、助兄弟学艺,燕子衔泥般筑家,当地民谚 “会做会食搓弗直 (收支不平衡),一餐省一口,三年买头牛;一日两端 (顿)薄,三年造座楼”是东阳人节俭持家和勤劳自立人生信条的价值体现。东阳人干菜拌饭勤耕耘,织布做衫创家业,现在美名曰“博士菜”与 “致富衣”的 “霉干菜”与 “土布衫”,是东阳勤劳、节俭、发奋文化的物化标志。当地人苦内不苦外,虽自奉俭约但待客必菜肴丰盛礼数周到。当地人爱财不守财,虽节衣缩食但祠堂居室必竭尽财力使其高大华美,在节俭与勤劳的价值观熏陶下,“筑侬家”的当地人不怕难不怕繁,特别有韧劲,一切为了发展,一切讲究实效,养成了 “日用、饮食、服饰、器具——以简为尚”的经济、实用、美观的造物风格。

二、东阳木雕文化的渊源与表现

地域文化左右着当地社会精神生活与思想意识,影响着当地的物质建树。东阳木雕是当地独特造物观念的产物,它的形成、发展与东阳的地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地域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东阳木雕的文化表现。

1.东阳雕花匠的起源

木雕工的起步相对与其它工匠种类要晚些。商周时期,人们更多地寻求竹简上文字传播的单一平面的 “刻”,对复杂多层面的 “雕”的需要还不多。春秋战国时代的鲁班是东阳木雕艺人跪拜的祖师爷,他在建筑营造中的技艺智慧和装饰发明影响着东阳木雕。汉代,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工艺技术与中原佛教文化,东阳木雕现存最早的实物就是从当地倒塌的南寺塔 (建于公元961年北宋初建隆二年)出土的一尊善才童子佛像和一尊残损的观音菩萨像,可见这一时期,木雕 “雕”的需求还不大。东阳木雕的大发展是在实践中孕育,与传统木质结构建筑密切关联。宋代,寺庙文化与宗族祠堂文化的大量兴起,相关建筑物中木构件与家具装饰雕刻需求爆发,促进了木雕技艺的快速发展,雕工是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工种——雕花匠。从现存的当地明代建筑上可以看到,无论寺、庙、祠、坊、宅等建筑物,还是梁、栱、枓、枋、牛腿、门窗等室内装饰,东阳雕花匠已经能够用一套齐全适用的雕刻手法对木质建筑进行内外装饰。

2.东阳木雕的思想表现

东阳木雕与其它雕刻形式一样,萌生于生活的实用,压图印模、刻版印刷、雕版印染及木佛像、木偶等木 “刻”的需要,使木材质的雕刻成为生活与生产的必要技能。人们在建筑上雕梁刻栋,使得建筑物格外的华丽壮观。同时,用木雕装饰宏大的建筑群,大大地增加了东阳木雕的使用量,而实用的线 “刻”装饰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审美的要求,有寓意有内容的 “雕”题材使东阳木雕的图案有了飞跃。雕刻内容主题化,木雕不但能审美愉悦与光宗耀祖,更能彰显主人的家传思想;雕刻图案的广泛化,催生了工匠艺人对艺术的深度追求。雕刻形式和内容的日渐丰富,东阳木雕有了从审美装饰到题材设计质上的提升,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传统东阳木雕题材不仅有赋予美好情感与象征意义的龙、凤、鹤等吉祥动物,梅、兰、竹等寄情花草,更多的是表现正义正直的正面人物,有着积极向上的故事情节,竹林七贤、三国演义、渔樵耕读、三娘教子、岳母刺字、义释黄忠等等都入图中来。东阳木雕不仅品位高、风格雅,而且内涵丰富、表现深刻,让观者悦于神且得于心,在耳渲目染中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3.东阳木雕的技艺表现

东阳木雕被誉为 “中国四大木雕之首”,除了鬼斧神工、精妙绝伦的艺术境界,更有其鲜明的技艺表现。一是适用。与温州的黄杨木雕、福建的龙眼木雕的材质通常是单一的黄杨木、龙眼木不同,东阳木雕的选料不受限,以雕件适用为准,选材自然、经济适用。与广东金漆木雕上漆贴金使其流光溢彩不同,东阳木雕重雕刻轻油漆,尽可能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浑然、朴素和谐,美称 “白木雕”,深得当地人低成本求美以俭朴治家的需求,契合文人雅士清高隐逸的审美情趣,愉悦适用两相宜。二是实用。东阳木雕工艺注重 “绘画性”,采用与中国传统绘画一样的散点透视法进行构图,以层次高、远、平面分散来处理透视关系,讲究层次,冲破西洋雕刻与绘画规律的束缚,布局饱满,东阳木雕的 “绘画性”更能充分表现所更多雕刻内容。东阳木雕工艺注重 “装饰性”,东阳木雕采用平面浮雕为基本技法,深、浅、高、透、叠等浮雕技法,适用了所有有平面的木质器物上的雕刻装饰,以建筑木雕为例,梁、枋、牛腿等承重件,高浮雕能保证构件的坚固性,桁梁、屋架、撑拱等视角高远的构件,深浮雕使观者看得清楚,门窗锁腰板等容易触摸的构件,浅浮雕使用者不易损坏,门窗格扇等需要透风的构件,透浮雕使采光通风达到自然,屏风、隔断等较大型室内装饰构件,叠浮雕使表现手法及层次更多达到极美效果。器物功能的复杂性,促进了东阳木雕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构件的大型化,拓展了东阳木雕施艺的空间,这使东阳木雕有了更好的适用能力,更强的实用装饰。

三、东阳木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东阳木雕在形成、发展与鼎盛的各个时期,都与当地人们的生活和文化融合在一起,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不断确立自身的使用功能与精神准则,积淀理想愿望、审美情趣,形成自己的文化意义,它通过一种实用的创作观,更深层次反映了一种文化的基因,是民族价值、宗教思想、审美知觉的文化意识。在现代工业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的东阳木雕同样遭受挫折,迎来挑战,同时也获得了机遇。

1.守住工匠理想,延续工匠精神

无论远在屋顶房梁的雕镂瑞兽与人物,还是触手可及门窗家具的镌刻吉花与风情,留世的东阳木雕处处美不胜收、引人入胜,被世人扬为 “鬼斧神工”。丰彩的木雕是载体,物化着工匠们对生活审美的技艺,更承载着工匠们立件存名追求卓越的精神。师傅教徒弟首先传给他 “宁可少,不可糙”绝不马虎的做工信条,潜移默化中养成踏踏实实、项项做好、质量第一的工匠品德。“精雕细刻”成为东阳木雕工匠们高雅情趣后崇敬手艺的精神理想;根植于民风民俗的东阳木雕保持着传统,但不简单照搬模仿重复传统,而是借用不同时代流行的潮流,重构具有本土工艺特色接地气的文化意象,“顺潮而变”成为东阳木雕刀法流畅后提炼内涵的技术突破。木雕技艺传承主体的工匠在自己造物中提炼出的工作哲学,契合着我们当今社会提倡的“工匠精神”。这份丰厚的文化传统,是我们传承东阳木雕文化 “精气神”的逻辑起点,创新工艺文化样式的精神支撑,增强民族自信的有效法门,建设新时代的必然选择。

2.题材寓意教育,颂扬 “真善美”

东阳木雕图案主题内涵丰富,承载着地方人文精神,体现着传统文化底蕴,是东阳木雕文化价值所在。一件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东阳木雕作品,让观者身临在图案其境,沉醉于主题所营造的浓烈氛围,感悟雕者传达的思想感情。东阳木雕有不少传统图案,经过千百年历史长河的冲刷洗涤淘汰,都有了极其优秀的思想主题,或寓意着吉祥纳福的心愿,或演绎着经典动人的故事,或启迪着核心价值的取向,表达了世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真善美”是东阳木雕图案题材的主旋律,“百善孝为先”孝敬感恩的二十四孝图,取材中国古代真人真事的传说,图图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示范着人伦礼仪。展现传统名著故事情节的图案,人物形象个个义理相通,被大众敬重喜爱。取材喜闻乐见戏曲片段的图案,大多雕刻正直的正面人物,正义的故事剧情。传统图案是前人创作的成果,当代艺人如果只照样画葫芦,那只是模仿传统,要创新出当今时代的精品佳作,不仅要引入新时代理念与现代潮流,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理解木雕蕴涵的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感受传统带给我们的民族精神,切实传承东阳木雕文化中积极向上的 “真善美”。才会创造出彰显时代人文精神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艺术品。

3.吸收文化精华,创新精品木雕

木雕一般被业内分为工艺木雕和艺术木雕,工艺木雕通常用于装饰,目前主要集中在建筑装饰品、旅游纪念品、园林古建构件、家具装饰、宗教民俗用品等五大行业。雕刻机械的自动化使工艺类东阳木雕装饰能力如虎添翼,特别是近几年崛起的木雕红木家具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产值过千亿,充分展现了东阳木雕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的文化特性给产业发展带来的无穷魅力。[5]而艺术木雕通常是创作者自己设计制作,贯穿作者的审美追求,反映作者艺术技法的作品。东阳木雕传统技艺源于东阳民居的传统木质建筑装饰,更多的属于工艺木雕,不能忽视的是,艺术木雕在木雕文化传承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深厚的木雕传统文化下,东阳木雕需要突破实用性、装饰性的束缚,创作适合时代理念的精品,面临着雕刻主题、手法和技法创新的考验。东阳木雕大师们做了不少有价值的探索。

亚太级手工艺大师陆光正常说 “传统好东西需要保留,但必须反映时代特色,创新不是不做传统题材,而是同一个题材,用不一样的安排设计、表现形式,最后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浙江赠送香港回归的木雕落地屏风 《航归》(见图一)是陆大师1997年创作的,作品上,吉祥的云霞、展翅的海鸥寓示着祖国充满活力,挺拔的苍松、盛开的芙蓉寓示祖国大陆已经敞开怀抱,停泊岸边桅杆顶高悬的灯笼寓示着指引着归航的方向。意境开阔、海天一色的大海上远近三艘船劈风斩浪鼓帆而归,作品以深浅平面浮雕等传统工艺表现新时代的蕴意,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挡在外游子们对祖国的热切向往,祝愿祖国早日完全统一。陆大师为杭州雷锋塔创作的大型木雕壁画采用了新发明的拼装工艺,创新地解决了传统木雕工艺,特别是大型木雕件的开裂难题,结合圆浮雕、浅浮雕、深浮雕三种东阳木雕常用的单独技法,创作出层次多样、造型生动的大型木雕作品 《白蛇传》(见图二)。

中国工美艺术大师陈一中崇敬传统国画精神,钻研国画写意性与木雕工艺性融合的创作,对木雕表现山水题材拙朴粗犷的传统手法进行大胆创新。在他的作品 《凤凰山居图》(见图三)中,借宋代山水画心物合一,结合浅浮雕、薄浮雕,灵活运用镂空雕、圆锥雕等多种技法,用细腻的雕代笔,用极致的刻代墨,远景虚而不虚,近物实而不实,大小、高低、深浅、强弱对比明显,植入岭南的榕荫乡风、石溪隐居、亦兰亭题字、古暖屋共乐,“触景便兴思泉石宽闲未了人生志愿,即情能见性山川动静默参自己胸怀”,显示了山水相依、景物一色、人和气祥的意境。

东阳木雕作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所蕴含的区域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思维方式,与地域文化一脉相承。在地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下,传承与创新东阳木雕,有利于地方传统工艺的繁荣,更能唤起形成自觉保护地域文化的意识。

图一 航归

图二 白蛇传

图三 凤凰山居图

[1]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 [J].浙江社会科学, 2008 (4): 63⁃67.

[2]王庸华,周江跃.人文东阳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3]东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东阳方言丛谈 [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

[4]浙江省金华市调查统计信息网 http://www.jhstats.gov.cn/.

[5]许元.国家非遗东阳木雕文化与传承发展 [J].荆楚学刊,2016 (1): 93⁃96.

(责任编辑:李 宁)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Dongyang Wood Carving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egional Culture

XU Yuan

Regional culture deeply influenc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rafts.It is significant to explore the essence of the craftsmanship culture, educational culture and thrifty culture of Dongyang, and the artis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well- known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e.Dongyang wood carvings.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Dongyang wood carvings is discussed from the inheritance of craftsmanship,the praise of the theme of“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to the absorption of cultural essences and the innovation of boutique wood carvings.

regional culture; Dongyang wood carving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J314.2

A

1672⁃2795 (2017) 02⁃0100⁃05

2017-03-23

许元 (1963— ),女,北京人,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古建筑技艺与文化研究。(东阳 322100)

∗本文系2017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东阳木雕图形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7NDJC335YBM)

猜你喜欢
东阳木雕传统
古韵东阳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人大代表约见制度的东阳实践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木雕鱼
东阳:大树底下长出草
木雕创作随想
自然形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