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凰
(中信中心医院药剂科,河南 洛阳 471003)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资料的临床分析与报告
黄 凰
(中信中心医院药剂科,河南 洛阳 471003)
目的研究探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通过对其报告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各科室从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收集到的抗菌药物治疗不良反应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有无过敏史)、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药物类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累及组织器官、不良反应的表现等)。结果18岁及以下、5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患者,有既往过敏史,给药类别为头孢类、青霉素类以及氟喹诺酮类,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其不良反应发生位置主要位于皮肤及附件。结论抗菌药物药物使用过程中,年龄、既往过敏史、药物类别、给药途径等都会对不良反应的发生造成影响,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累及多系统、结构,要把握不同患者的个体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危害。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抗菌药物是临床使用范围最广、应用频率最高的药物类别之一,其具有药物种类繁多、抗菌活性强效果好、药代动力学特性佳等优点[1],但是随着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的不断增加,其使用较安全性也受到较大的威胁。本文就我院各科室从从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收集到的抗菌药物治疗不良反应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相关表现、影响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为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可靠依据。具体报道如下。
表1 患者基本临床资料统计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各科室从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收集到的抗菌药物治疗不良反应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不良反应评价标准[2]。患者中,男55例,女45例,患者的年龄在8~81岁,平均年龄为(46.9±3.1)岁。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100例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既往过敏史)、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药物类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累及组织器官、不良反应的表现)等进行总结,分析患者自身状态、用药情况与不良反应发生之间的相关性。
1.3 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分别观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和不同体质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可见患者的性别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无显著影响,但18岁及以下、5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同时合并既往过敏史的患者构成比也高于无过敏史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患者的用药情况分析: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可见头孢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以及氟喹诺酮类药物是造成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而经静脉给药则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途径,见表2、3。
表2 患者的用药类别分析
表3 患者的给药途径统计
2.3 患者的不良反应累及组织、系统及相应表现: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累及组织系统,可见,皮肤及其附件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结构,占55.0%,以皮肤瘙痒、红斑、面部浮肿、皮疹、剥脱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症为主,显著高于其他组织系统,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临床上将用药不良反应定义为在药品合格且给药剂量、给药方法均正常的情况下,患者在用药后出现与治疗无关的有害反应[3]。
本文通过对我院100例抗菌药物使用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①18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原因可能与其自身功能较差有关,加上用药过程中存在的给药时间过长、滴速过快、药液浓度过高、剂量过大等问题,可能导致患者对药物不耐受。②存在既往过敏史的患者可能因自身的体质问题导致对药物的敏感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也相应较高。③在造成不良反应的药物类别中,头孢类、青霉素类、氟喹诺酮类药物都是临床广泛、大量使用的药物,其使用频度高,从概率学上说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比较高。④静脉给药因药物直接进入循环系统,会导致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快[4],患者对给药浓度不适应则容易出现不良反应。⑤对患者的不良反应累及系统、表现形式进行观察,则最常见皮肤附件、消化系统是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位置,这可能与上述位置不良反应的表现比较典型,容易被发现、识别有关,相对而言,其他系统结构的损害具有较强的隐匿性,容易被忽视,进而导致上报率较低的现象。
表4 患者的不良反应涉及系统统计
抗菌药物药物使用过程中,年龄、既往过敏史、药物类别、给药途径等都会对不良反应的发生造成影响,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累及多系统、结构,要把握不同患者的个体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危害。常先平[5]的研究中还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构成比进行计算,结果显示药时间过长、静脉给药时的滴速过快、药液浓度过高、给药剂量过大、药物停用不及时、使用前未做皮试、患者合并未知过敏史等都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息息相关,特别是前三种不合理应用的情况,共占所有不良反应患者的70%,而经person相关性分析后也确定上述三种因素为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在用药前也需对药物的给药剂量、用药时间、药物浓度等进行综合细致评估,特别在静脉给药时做好输药速度的控制工作,进一步控制医院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1] 梁霞,程晓丽.抗生素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2(6):743-757.
[2] 娄渊芬.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5): 6-8.
[3] 索娟,陈铭智,陈军.297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今日药学,2014,24(6):447-448.
[4] 江华,郑霞敦.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 (30):157-159.
[5] 常先平.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分析[J].安徽医药,2014,18(7):1041-1043.
R978.1
B
1671-8194(2017)20-01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