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义志
(吉林白城中医院放射科,吉林 白城 137000)
MRI、CT单独或联合应用在肝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
董义志
(吉林白城中医院放射科,吉林 白城 137000)
目的 探讨MRI、CT单独或联合应用在肝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3月经手术或肝活组织检查确诊为肝细胞癌的患者41例,经MRI、CT单独或联合应用对不同瘤径大小肝细胞癌的诊断结果。结果 患者中共检出62处病灶,分析MRI、CT单用及联用对病灶大小扫描的灵敏度,其中小于1 cm的病灶,CT扫描灵敏度为42.86%,MRI为66.67%,联用为90.48%,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 cm的病灶,CT扫描灵敏度为78.57%,MRI为82.14%,联用为96.43%,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于3 cm的病灶,CT扫描灵敏度为84.62%,MRI为92.31%,联用为100.00%,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在诊断肝细胞癌时可采用CT与MRI联合应用的诊断方法,能够显著提高诊断灵敏度,可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应用。
肝细胞癌;MRI扫描;CT扫描;诊断价值
肝癌现已成为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临床发病率与致死率均呈现出了逐年升高的发展趋势,肝细胞癌是原发性肝癌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1]。此病在发病初期往往无明显指征表现较难被察觉,大部分患者在感到不适就诊时往往已经处于发病中晚期,有研究表明,尽早确诊对肝细胞癌的治疗效果将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将以我院所收治的41例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MRI、CT单独或联合应用对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现将具体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3月经手术或肝活组织检查确诊为肝细胞癌的患者41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活组织检查确诊,在接受CT扫描1周后进行MRI扫描。其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44~69岁,平均(57.8±5.6)岁。所有患者均无任何扫描检查禁忌症,在入院2周内完成扫描。
1.2 方法
CT扫描:采用美国GE公司16排螺旋CT进行扫描,在检查前7 h禁食,取仰卧位,平扫后再进行增强扫描。MRI扫描:采用开普公司1.5T高场强扫描仪,扫描前7 h禁食,取仰卧位,分别采取动脉期、门脉期与延迟期扫描。对所有患者扫描后的影像进行工作站处理,而后观察病变位置、形态、数量、边缘及密度等情况[2]。
1.3 观察指标
统计所有患者分别采用CT、MRI单独或联合应用扫描的灵敏度分析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软件,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分别采用C T、M R I、C T+M R I对小于1 c m、1~3 cm、大于3 cm病灶进行扫描,其整体灵敏度分别为67.74%、79.03%、95.16%,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CT、MRI对病灶大小扫描的灵敏度分析 [n(%)]
临床上在对肝细胞癌进行诊断时大多是以CT扫描为主。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了16层螺旋CT扫描,其具备有速度快,可以实现动态化扫描,精准定位病灶以及确定病灶附近血液供应状况的优势特性。肝脏部位的血液供应大都来源于门静脉,少部分来源于肝动脉,而肝细胞癌情况的出现则主要来源于肝动脉处的血液供应,因而CT动态扫描对门脉期的扫描强度明显不足[3]。
而随着MRI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其应用与肝细胞癌的诊断中可实现对诊断灵敏度与准确率的显著提升。在本次研究中MRI扫描在小于1 cm、1~3 cm、大于3 cm的病灶诊断中,其灵敏度均明显高于CT扫描,而将这两种诊断方法予以联合应用,则可大幅度提高诊断的真确性,与分别单用相比组间差异显著,且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临床上在诊断肝细胞癌时可采用CT与MRI联合应用的诊断方法,能够显著提高诊断灵敏度,可在临床上予以推广应用。
[1] 尹大龙,刘连新.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管理系统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7,16(2):130-133.
[2] 陆 伦,邵丹丹,龙行安,等.混合型肝癌的CT、MRI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4):579-582.
[3] 林文聪,正 青,郭 强,等.多层螺旋CT与MRI对小肝细胞癌的检查敏感性比较[J].临床医学,2017,37(1):40-41.
本文编辑:吴宏艳
R445.2;R735.7;R730.44
B
ISSN.2095-6681.2017.19.1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