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生死大转型
——送给创业者的13条忠告

2017-09-03 10:02杨晓松
商业文化 2017年21期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业者企业家

文/杨晓松

企业生死大转型
——送给创业者的13条忠告

文/杨晓松

由于工作需要,近三年来我每天都会与十几位企业家进行面谈,深入了解各行各业的整体状况、各个企业具体的方方面面,并先后担任上百个企业的管理顾问,深入企业内部,与管理者对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进行细致深入的探讨,对管理者的具体行为进行辅导。这三年中,我看到了诸多企业在整个经济环境的变革中或无力或奋勇的挣扎,看到了一些企业颓然,也看到了一些企业在进取中完美蜕变实现整体的突破,因此感触颇深。在此,我将这些心得总结下来与各位企业家分享,希望能对大家的工作和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1.不是所有创业者都会获得成功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经济背景下,从18岁的年轻人到60岁的退休者的众多国人中,涌现了大量的创业者。大家怀揣激情、梦想,在没有一定专业性训练和前期经验积累的前提下,怀揣着一个新的项目或者一个新兴产品、一个新的服务形式,单枪匹马的直接冲向真刀实枪的商业战场,甚至有一些创业者朋友把自己的全部积蓄拿出来博取一个未来。但是这些创业者中的绝大多数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一个企业的成功需要很多原因,但是失败却只需要一个理由。高投入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带来高回报,很多创业者在前期就把全部资本投入进去,造成后期经济压力巨大,甚至创业行为难以为继,这种过度创业的后果就是企业造血能力严重受损、资金链压力巨大甚至断链,之后就是引发企业的运营寿命不断压缩,比如从2.9年快速滑落至2.0。新兴产业模式下的创业者投入商战的高频率,和创业本身的高失败率,也对优质规模化传统企业的未来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

2.创业者很难一直成功

创业成功者由于第一次创业的成功,很容易就会自信心过度膨胀,在二次创业时往往过度自信,夸大理解个人影响力,企业目标盲目放大,从而忽略了企业发展壮大背后所需要的真实实力积累是否已经足够,一旦不足,往往导致企业创业行为的快速失败,乃至把前一次创业带来的第一桶金在此严重亏损,事业发展重回原点。这是时下很多二次创业失败者带给我的直观感悟,他们的梦想很大,三年内要成为全国第一,五年后上市融资达到几百亿,但是往往在没有看清自己即将投入的行业所具有的前景是否光明,没有看清自己的能力和资本是否足以支撑接下来要投入的这个行业的基本要求时,就一头扎进去了。创业不是愈战愈勇、愈挫愈奋的事情,就像我们说商场如战场,打好一场仗是需要你的经济储备、军事训练等等都已经登堂入室,才有资格去真刀实枪的干一场的。但是很多二次创业者在前期积累不够、经验不足、资本不够充裕的条件下,或者资金充足但是前景不清晰、预期不稳定的条件下,单纯依靠大额投入刺激发展,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二次创业的浪潮中,真实情况往往是不到一年,就被当做大浪淘沙的沙重回岸边,被市场无情淘汰,甚至有一些创业者从此偃旗息鼓,没有资本从头再来。

3.快速输血导致企业浮肿虚胖,丧失造血能力

很多企业通过外部输血不断融资获得发展动力,但是却忽略了自身核心竞争力打造,缺少造血功能,无法从市场中获得经济收入,只能通过商业模式,不断画饼,引进资本,期待上市,博取高收益。这种方式实际和我们抵制的传销模式没有不同,不断融资但是自身生产的商品和所提供的服务并不能带来经济收入,导致企业外表强盛,但实际上内部虚弱,全靠包装。一旦外部资金链断裂,企业将迅速死亡,众多投资人血本无归,所融资金也无法收回。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2014年开始同步创业的物流云平台项目大概有40多家,不到一年,仅剩几家;现在流行的共享单车,市场上共有40多个品牌,预计到今年年底,会死掉80%。这些都是因为自身创新不足,造血功能不足,全靠外部输血模式完成资本积累,而本身不能带来收益,快速上市的商业模式带来的经营风险。

4.失败是成功之母

我和很多已然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们都有过深度探讨,由此我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家成功的背后,都有太多失败教训的积累。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我们看到企业家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时候,却没看到企业家在十几年乃至几十年时间里,曾经经历了大量的专业性训练,接受过诸多管理经验的培训,也曾经无数次的在行业竞争中落败。成功者都不是一蹴而就,更多的是经历了难以计数的挫折之后,才站在了行业的潮头。

5.成功也是失败之母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家在无数次的商场搏杀中积累了很多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但是在商业形式南辕北辙,不断更新甚至颠覆的现阶段,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模式,带给企业的反而更多的是极速的失败。传统行业必将在这轮商业模式的快速转型中,受到来自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会有更多固执于传统运作模式的企业的经济链难以为继,不足以支撑企业生命的延续,乃至破产。传统企业将被迫在产业转型的同时不断摸索新的运作模式,在此期间则不得不用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生产中,以求换取不断被压缩的利润空间。

6.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业,天道酬勤到任何时候都适用

很多投机者被社会上泛滥的高利润、高回报项目所诱惑,妄图一夜暴富,盲目的把自己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其中,结果投资失败,一夜回到解放前。我在创业行业中听到的类似故事比比皆是。我发现所有的成功企业家都非常的忙碌,脚踏实地,追求高收益的同时又不好高骛远的去追求井喷式的爆发性盈利增加,同时他们的工作计划往往都精确到了分钟。比如现在的我,目前每周的工作安排都是提前一周以上预约好的,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就是这样的忙碌,我都感觉时间不够用。

7.创业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万米马拉松

创业者光有激情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有序的策划和坚强的意志。当商业模式符合经济发展趋势时,高频率长时间的持续投入尤为重要,特别是当遇到苦难和发展瓶颈时,更需要企业家秉承坚强的意志,坚定信念,坚持投入,忍耐较低的产出率和营业额。在其他人放弃了、退缩了的时候,唯有我们本身坚持下来了,才能获得最终难能可贵的成功。

8.转型不是颠覆,而是循序渐进

很多企业在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忘记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忘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盲目追求商业模式颠覆所带来的巨大快感和暴利,而忽略了所有的经济模式都需要实体产业的支撑,实实在在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支撑了新兴商业模式的发展。因此在付出了海量人力、物力、财力之后,转眼却发现“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新模式没建立起来,以往所具备的优势也不复存在。

9.轻资产是活命法宝

很多企业在创业初期,就不断追求高大上,要最高档的工作环境,给员工最好的福利待遇,最轻松的工作氛围,这是非常错误的行为。在整个经济条件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很多看起来很美好的公司最终都快速消失在巨大的成本包袱中。好几个高大上的企业就消失在我的周围,分析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创业者忽略了量入为出,导致新公司新平台成本过高,收入太低,入不敷出,现金流断裂,企业破产。

10.中国不缺好产品,缺好品牌

三年来,我接触了几千名企业家和创业者,见识过无数的高新科技产品、体验过数不清的新兴行业带来的服务。虽然这些产品和服务各有千秋,但是不难发现,它们都有各自的特色和创新点。可以说,在产品属性上,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都具备成为好产品的基本特征,但是也都缺少一个关键点,就是品牌。中国目前不少知名品牌都是国外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控股、兼并而保留下来的,换言之,很多产品都是打着中华民族品牌的外衣,核心却是外国资本家的里子。而有些所谓的外国品牌高端产品,则是披着外资的外衣,实际上从原料到生产,直到终端消费市场,都在中国,这源于很多创业者对国有自有品牌所具有的竞争力的不自信。中国品牌日的确立,为中国企业打造民族品牌,打下了政治基础。本着提升企业家和创业者的品牌意识,希望企业在生产和销售中能够重视品牌塑造,致力于提升品牌价值,创造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自有品牌产品。有了品牌知名度,产品营销就容易很多,未来发展也有了更广阔的前景。

11.酒香也怕巷子深,营销真的很重要

我接触过很多在某些技术领域非常知名的创业者, 比如高新科技、中医养生、新型农业、传统国学等等,企业在核心技术层面,在同行业中绝对处于领先地位。但是沟通中却发现,大家经常问一个问题,客户在哪。很多创业者把所有资金都投在了办公环境、产品研发和接下来的生产上,却在品牌塑造、市场营销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企业经营缺乏足够的渠道、媒体的广泛宣传和来自多方面的人脉支持。在我看来,这是非常糟糕的布局,品牌建立和市场营销是一个企业造血能力的前提,无论你有多好的产品、多优质的服务,没有人购买你的产品、消费你的服务,就无从提起造血,无从提起再投入,因此忽略宣传这一点,企业举步维艰。

12.未来没有公司,只有平台

这两年,各地出现了大量的官方、半官方的民间协会、商会、平台、俱乐部等,都是为企业服务的中间机构,帮助企业解决政策、资金、渠道、营销、培训、资源等问题。很多企业也变成了平台,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股东汇有一家企业,一年半的时间,通过众筹的形式,完成了7000名股东众筹,企业没有一个员工,全部都是合伙人,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企业完成了平台化转型,未来发展不可限量。

13.得粉丝者得天下

在移动互联网络和大数据时代,谁拥有的粉丝越多,谁就越可能获得成功。为什么京东商城上架费用高?为什么你的微信平台商城可以免费上?最大的问题就是粉丝数。海量的粉丝和交易量带来的巨大现金流量,是评价互联网项目价值的重要参考指标。因此不断提升企业的粉丝忠诚度和粘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企业都在通过多种方法在线上吸引粉丝,增加粉丝忠诚度,并且通过大量线下活动激活粉丝粘性,就是在不断积累能量,为未来创造价值提供原动力。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股东汇在三年当中,通过凝聚数千位企业家的智慧,辅导了上百家企业做深层次孵化,通过股权结构、顶层设计、商业模式、营销渠道、资本对接、客户销售、内部培训等多角度服务,提升企业整体水平,提高企业战斗力和竞争能力,从而帮助诸多企业实现了企业商业模式的顺利转型,拓展了新的盈利渠道,造血功能不断增强,真正实现企业改革、产业转型升级的软着陆。

希望以上这几点经验,能够给企业家朋友一些思考和感悟,帮助企业家和创业者少走弯路,尽快完成模式转型,顺利打造知名品牌,使企业蓬勃发展,事业蒸蒸日上。

〔作者系私董汇(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微九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猜你喜欢
商业模式创业者企业家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对话“疫线”企业家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商业模式从0到N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雷士照明控制权之争对创业者的启示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从打工妹到女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