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莉 李云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美国一网公司和国际通信卫星公司合并失败
An Failure of ONEWEB Merged with INTELSAT
梁晓莉 李云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2017年2月28日,美国一网公司(ONEWEB)与国际通信卫星公司(lNTELSAT)正式宣布达成有条件合并协议。控股一网公司的日本软件银行集团(Softbank,简称软银集团)将对合并后的新公司投资17亿美元,共同推进太空互联网计划。6月1日,在3次延长最后期限并推出更优厚的交换条件后,此次合并交易还是没有得到国际通信卫星公司债权人的足够支持,最终失败。虽然此次交易失败,但是三家公司之间的合作和发展计划并未受到影响,未来通信卫星领域仍将朝着地面+空中、地球静止轨道+低地球轨道(GEO+LEO)的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的趋势发展。
2017年2月28日,一网公司与国际通信卫星公司正式宣布将通过股权交易的形式合并,而合并的前提条件是国际通信卫星公司85%的债券持有人同意发行比现有面值低的新的债券、股票和现金组合。国际通信卫星公司与现有债权人债券交换问题的处理情况及监管部门是否批准此项交易将影响合并,如果国际通信卫星公司在达成协议之日起90天内不能顺利完成债务交换,则软银集团将终止交易。日本软银集团将对合并后的新公司投资17亿美元,并获得39.9%投票权股份,预计2017年第三季度完成合并与投资。届时,一网公司的股东将会获得国际通信卫星公司的股份,而国际通信卫星公司的股东则保留已持有的股份。软银集团和一网公司还将以每股5美元的价格收购国际通信卫星公司共8亿美元的普通股。
2017年6月1日,在3次延长最后期限并推出更优厚的交换条件后,此次合并交易还是没有得到国际通信卫星公司债权人的足够支持,最终失败。虽然交易失败,但已有其他GEO轨道卫星运营商表达了并购一网公司的意愿。日本软银集团已同国际移动卫星公司(INMARSAT)进行了接触,其他潜在合作伙伴还有欧洲卫星公司(SES)和加拿大电信卫星公司(Telesat)。国际通信卫星公司也将通过一份已有的商业协议继续与一网公司和日本软银集团开展合作,其与一网公司将利用双方的卫星网络联合制定整体性解决方案,并在移动、能源、政府和车联网应用领域充当日本软银集团的分销商。同时,将LEO与GEO轨道融合,仍是国际通信卫星公司长远技术发展路线图的一部分。
国际通信卫星公司
国际通信卫星公司前身是由美国、英国、西班牙、荷兰、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联合成立于1964年8月20日的临时性国际通信卫星组织。1965年成功发射了全球首颗商业通信卫星;1978年进行了世界杯足球比赛的首次全球转播;2001年完成私有化改造;2005年兼并泛美卫星公司(PAS),成为全球最大的固定卫星业务运营商;2013年正式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目前,国际通信卫星公司是世界最大的卫星服务公司之一,通过卫星向用户提供网络连接、电视广播、蜂巢式移动电话服务等。
日本软银集团
日本软银集团创立于1981年,1994年在日本上市,是一家电信业和媒体业的控股公司,旗下子公司的业务包括宽带网络、固网电话、电子商务、互联网服务、网络电话、科技服务、金融、媒体与市场销售等。2015年,软银集团转型为控股公司,致力于综合性风险投资,主要投资IT产业,包括网络和通信。软银集团在全球投资过的公司已经超过600家,包括雅虎(Yahoo!)、电子交易金融公司(Etrade)、电子贷款公司(E-loan)、威瑞信公司(Verisign)、至顶网(ZDnet)等,在全球主要的300多家IT公司拥有多数股份。2016年7月,软银集团就以320亿美元收购了英国芯片设计公司先进精简指令集处理器(ARM),这是自2012年以201亿美元收购美国电信运营商斯普林特公司(Sprint)以来,进行的最大一笔并购交易。
一网公司
“一网”(OneWeb)星座起初是由谷歌公司(Google)和另外三十亿人公司(O3b)创始人格雷格·维勒(Greg Wyler)发起的大型宽带星座互联网计划。格雷格·维勒于2014年8月离开谷歌公司加入WorldVu公司,并于2015年1月将WorldVu公司更名为一网公司。2015年6月,一网公司获得5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英国维珍银河公司(Virgin Galactic)、美国高通无线技术公司(Qualcomm)、可口可乐公司(Coca Cola)、印度巴蒂集团(Bharti)、美国休斯网络系统公司(HNS)、国际通信卫星公司和墨西哥萨利纳斯集团(Grupo Salinas)等。2016年12月底,日本软银集团向一网公司投资12亿美元,持股43%,成为一网公司最大股东。
截至2017年3月,国际通信卫星公司共运营54颗卫星,均位于GEO轨道,通信服务可覆盖全球99%的人口。近年来,国际通信卫星公司推出“史诗”(Epic)系列高通量通信卫星,该系列卫星将成为国际通信卫星公司未来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国际通信卫星公司还在研发软件定义卫星技术,将使卫星通信网络安全变得更加精细、高效。
一网公司计划发射648颗LEO轨道通信卫星,为偏远地区或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地区提供价格适宜的网络连接,从而提供覆盖全球的互联网服务。单颗卫星拥有16个Ku频段波束,通过波束多重覆盖,减少由LEO轨道卫星运行速度过快,而使用户终端不断切换卫星连接造成的通信质量下降。采用“逐步倾斜”的专利技术,避免对GEO卫星产生干扰:当LEO卫星接近赤道时,将对姿态和发射功率进行调整,从而保证该卫星不会发出和接收干扰信号。另外,在赤道附近的一网公司客户可以转向使用国际通信卫星公司的“史诗”系列卫星,以保证信号不间断。休斯网络系统公司正在研发能兼容“史诗”系列卫星和一网公司卫星的双模终端。
一网公司还计划在原有设计的648颗LEO轨道卫星基础上,再增加近2000颗分布在不同高度上的中低地球轨道V频段小卫星,包括由720颗运行于高度为1200km轨道的卫星构成的“亚星座”,及由1280颗运行于中地球轨道(MEO)上的另一个星座。基于覆盖区域内的服务需求和数据流量情况,在LEO轨道和MEO轨道星座间“动态地分配流量”。新计划的星座预计2022年开始运营。
减少国际通信卫星公司负债,优化资本结构
国际通信卫星公司2004年被4家私营股票基金公司—安佰深集团(Apax Partners)、阿波罗管理公司(Apollo Management)、迪尔伯恩投资公司(Dearborn Partners)、帕米拉公司(Pamela)—组成的联合财团收购时,就已有20亿美元的债务。国际通信卫星公司2006年并购美国泛美卫星公司,承担了泛美卫星公司32亿美元的债务。2007年3月,国际通信卫星公司的债务已高达114亿美元。同年6月,国际通信卫星公司将76%的股份出售给欧洲一家大型私营投资公司,再加上此次交易融资过程中产生的近38.5亿美元的债务,国际通信卫星公司的债务达152.5亿美元。2013年,国际通信卫星公司募资5.5亿美元,偿还了部分债务。目前,国际通信卫星公司还有150亿美元的债务,而此次合并成功就会使其债务至少减少36亿美元。通过提高收入、降低利息支出及运营,以及资本支出的协同作用,加速“去杠杆化”,优化国际通信卫星公司资本结构,增强财务灵活性。
一网公司与国际通信卫星公司频率资源互为补充,打造更优质互联网接入服务
一网公司的前身—WorldVu公司,于2014年6月收购了天空之桥公司(SkyBridge),并获得有关卫星频谱资源[20世纪90年代末,天空之桥公司向国际电信联盟(ITU)申请了Ku频段,还提出了规避非地球静止轨道和GEO轨道频率冲突的方法]。因此,一网公司已经率先拥有该频段的使用权。国际通信卫星公司的卫星多数采用C频段及Ku频段,个别卫星还采用了Ka频段。合并交易将使两家公司的频率资源互为补充,继而能够提供更优质的互联网接入服务。
一网公司与国际通信卫星公司业务相辅相成,助力软银集团打造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
日本软件银行集团已经拥有美国电信运营商斯普林特公司(Sprint),但铺设基站耗时耗资,对地理环境也有一定要求,所以目前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及深山、海洋等地,根本无法实现通信网络覆盖。主营全球卫星通信网络的一网公司和国际通信卫星公司无疑是对日本软银集团这一不足之处的有力补充。国际通信卫星公司运营的卫星位于GEO轨道,离地面很远,信号延迟导致传输速率变慢。而“一网”星座位于LEO轨道,卫星间20ms的时延,可以克服传统同步轨道卫星长时延信道对IP应用的限制。因此,“一网”星座可起到空中基站的作用,使国际通信卫星公司运营卫星的信号在空中进行连接,降低信号延迟。三家公司截然不同的业务合作,取长补短,打造一个地面+空中、GEO+LEO的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提供覆盖全球的低成本、多样化网络连接,实现共赢。
全球卫星通信产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时期。一网公司的卫星生产模式和运营模式被各界看好,成功吸引了多家商业公司为其投资或与其合作,使产业链要素得到强力整合,可能改变传统卫星通信产业格局。为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全球领先的卫星运营商积极绸缪,掀起新一轮的融资活动。全球四大卫星通信运营商中已有2家开始部署后续小卫星星座发展计划:SES公司已于2016年完全控股O3b公司,国际通信卫星公司和一网公司后续会开展商业合作。同时,日本天空完美公司(JCSAT)在2017年5月与低地球轨道卫星公司(LeoSat)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加拿大电信卫星公司决定自建由117颗卫星构成的低轨网络,全球星公司(Globalstar)也在商讨出售事宜。这种可提供覆盖全球的低成本、多样化网络连接的GEO+LEO/MEO,甚至扩展至地面光纤网的天地一体化移动网络,可能会对传统卫星通信业务带来冲击与影响,或将对未来卫星通信领域产生革新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