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氢弹试爆50年
1966年12月28日,中国成功进行氢弹原理试验,当量30万吨。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由飞机空投的330万吨当量的氢弹试验获得成功。
美国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用了7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苏联用了不到4年,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中国用了2年零8个月。
1967年6月17日,中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西部上空大气层试爆获得成功。
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科技工作者依靠自己的力量,仅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就创造了原子弹爆炸、导弹飞行和人造卫星上天的奇迹,取得了“两弹一星”事业的辉煌成就,同时也孕育形成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
半个世纪过去了,氢弹试爆的烟云早已散去,两弹一星元勋的背影也一个接一个地渐行渐远;而那些伟大的名字,必将不朽,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也必将如星如灯,照亮中国各项伟大事业的风雨征程。
“两弹一星”科技专家大会
1999年9月18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上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奖章直径80毫米,为99.9%黄金所制,重约515克。奖章主体图案以五星、长城、橄榄枝和光芒组成。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授予23人,主要授予三个方面的人员,航空航天、核武开发、国防科技中有重特大贡献的人。
截至2017年6月11日,健在的两弹一星元勋有5人:程开甲、王希季、于敏、孙家栋、周光召。
小科普:
“两弹一星”最初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合称核弹,另一弹则指导弹。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20世纪50年代中期,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初几十年科技实力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也时常被用来泛指中国近代在科技、军事等领域独立自主、团结协作、创业发展的成果。
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出自江泽民同志1999年9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的讲话)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把个人的志向与民族的振兴联系一起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辞辛劳、克服艰难、经受考验
大力协同、勇于攀登:团结一致、求真务实、大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