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萍
日语中的色彩词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上古时期的日本人会从植物的花,叶中选择特定的颜色,并赋予其名称。经调查,这与如今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含有色彩词的植物名称一致,如“藍(あい)”这种花的茎叶混合出现的颜色称为“青い”;用“茜”的根染出来的颜色称为“あかね”; “樱色”是日本人自古就很喜欢的颜色;在橄榄传到日本之前,日本人用“海松”表示海藻的浓绿色。从这些来自自然界的色彩词可以看出日本人对自然的细微观察及喜爱,这些色彩词不仅是日本的一种传统文化,更是日本人特有的美学意识的体现,也是反映日本风俗文化的一种手段。
上古时期的日本人认为自然,朴素的色彩中含有某种奇妙的力量,这点在日本古代神话传说中就有记述。如“ある少女が太陽と恋していたため、赤い玉を生まれた、その赤い玉が上品な女になった”(古事记)。对古代的日本人来说,“赤”是血的颜色,生命的颜色,而且与太阳和火的颜色相近,所以是种吉利的颜色。因此,古代日本的神社墙壁是“赤”色的,神社的牌坊也是“赤”色的。甚至连“赤饭”也被用在祝福的仪式上。
对日本人来说白色是自然而纯粹的颜色。从奈良时期开始的一个年中活动就是“白马节会”。在每年正月初七,天皇会在“紫宸殿”观赏左右“马寮”带来的二十一匹白马,随后举办宴会。这个活动到了平安时期演变成为一种惯例,据说到了这一天观看白马可以除灾驱邪。这对于那些认为白色是不吉利的颜色的国家,是很不可思议的吧。
红白相间的袋子,神社女巫穿着的裙子,在传统婚礼上新娘穿着的白色裙子和红色外套等,这些纯粹的白色和象征生命的红色的结合,象征着从天神那里得到的永远的幸福的无尽的生命。
实际上,在古代记录的神话传说和行事中就有不少用颜色表现得超自然现象。现在的色彩词不仅单单表示颜色,还表示原始,质朴的感情。运用色彩词,可以给作品增添氛围,使神话传说更奇趣无穷。
虽然最早的古典文献中只有一百三十个色彩词,但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色彩词已经发展到了如今的三百多个(言泉)。从这些色彩词中还能看出日本人的文化及生活习惯,如:“瓶覗”表示特别浅的蓝色,这是因为日本人以前会把布泡在蓝色的瓶里染布,随着浸泡的时间越长,蓝色也就越深,因此,把只被泡了一会儿的蓝色称为“瓶覗”。金田一春彦先生就曾指出:在夏威夷的欧洲人不怎么使用“紫色”,但日本人却对紫色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有浅紫,紫色,紫罗兰色等,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日本人对自然与生俱来的敏锐观察。
日本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其色彩词也与中国的色彩词密不可分。如日本的原色是来自中国五色的“赤”“青”“白”“黒”四种基础色。在中国的制度传入日本之前,日本天皇都穿着白色的长和服,直到唐朝之后,日本学习中国的制度,日本宫中不同地位的人才开始穿不同颜色的衣服。总之,色彩词的变化发展与其生活的时代和社会意识紧密相关。
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写人还是描景,无论是客观描写还是客观描写,都能看到色彩词的身影。如“白き鳥の嘴と足と赤き、鴨の大きさなる、水の上に遊びつつ魚をくふ”中通过红色和白色的相互对照,描写了鸟儿悠然在水面上玩耍的姿态。到了近代以后,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词的使用也变得更加丰富,如“松林の間に麦畑が青く、菜種黄色く、桃が赤く咲いてゐた。”(「冬の宿」阿部知二)
“日の入りたるあとの空は金より朱とな人、更に焦れ燻人たる黃色となり、あまりの空も浅黄より縹となり、紫となり、宵の明星一つ夕日の跡二生まれでぬ”(「自然と人生」徳富蘆花)
作家们在自己细心观察的基础上,直接运用色彩词描写自己看到的风景,能巧妙地令读者产生置身画里的错觉。当然,色彩描写不仅限于客观景物,在声音等方面使用色彩词也会产生奇妙的效果。如在《万叶集》中收录的大伴家持的短歌中就使用了色彩词,“紅はうつろふものそ、橡の馴れにし衣に、なほ若かめやも”,中使用的“紅”,“橡”实际是性格迥异的两个人。“紅”用以比喻妻子以外的女人,她们虽然很美丽但是会很快离去。“ 橡”比喻自己的妻子,虽然很朴素但是很够长久陪伴。作者巧妙地使用这种比喻,令读者立即产生共鸣。
在《源氏物语》中也有很多色彩词。每次人物登场时,作者都会运用色彩词描写服饰,表情等,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准确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兴趣和人格特征。比如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服饰搭配和色彩搭配就能明白这些主人公的品味和爱好。
从色彩词的发展可以看出日本这个民族独特的色彩意识和传统文化。另外,色彩词也与文章的描写和氛围深深相连。无论是从哪个方面,色彩词对日本文化来说都是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王建宜.文化语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12月第一版.
[2]金田一春彦著.潘均译.彭广陆校.日语概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3]韩玉萍.浅谈日语中的色彩词汇表现[C].日本语言文化论文集,1998年5月.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