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罪羊”机制视域下《一支给埃米莉的玫瑰》与《爸爸爸》的差异性探析

2017-09-02 07:17杨燕翎刁艳平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3期
关键词:替罪羊差异性机制

杨燕翎+刁艳平

摘要:在勒内·吉拉尔所提出的“替罪羊”机制的迫害范式下同时运作《一支给埃米莉的玫瑰》与《爸爸爸》,对比二者在结局是否将“替罪羊”神圣化不同的差异性。探究造成文本差异性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吉拉尔“替罪羊”机制的局限性限制,另一方面是也由于在不同文化处境下,两个文本宗旨不同,造成了作家对相同主题文本的不同建构。并根据以上个例的文本分析,以此来窥测中西方文本之间产生的差异性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替罪羊”机制;埃米莉;丙崽;差异性

“替罪羊”这一文化现象由来已久,该术语的正式提出源于15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廉·特恩戴尔的《圣经》的英文译本,这一词语的高度概括性使得其在社会上广泛使用并流传。总而言之,“替罪羊”就是指那些无辜的、为了群体利益而遭受了诸如伤害、磨难等不公平的待遇的人。随着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领域对于替罪羊现象研究的不断发展,法国当代哲学家、人类学家与批评家勒内·吉拉尔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所提出的替罪羊理论,更加系统化的阐释了“替罪羊”机制。吉拉尔在他的作品《替罪羊》中给“替罪羊”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替罪羊既指受害者的无辜,又指集体矛头对准他们,也指这种集中的集体和目的性”,并在大量迫害文本中梳理出“替罪羊”机制中迫害的范式:出现危机——指控犯罪者——挑选受难者——集体迫害再到最后的神圣化,构建了完整的替罪羊迫害体系。由于替罪羊现象的广泛存在,所以在世界文学作品的舞台上也频频出现。笔者主要从勒内·吉拉尔的“替罪羊”机制角度来运作了《一支给埃米莉的玫瑰》和《爸爸爸》中西两部不同的作品,并对两者的差异性结局、原因,以及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三方面进行比较。

一、“替罪羊”机制运作下《一支给埃米莉的玫瑰》与《爸爸爸》结局的差异性

根据《替罪羊》中所说的迫害的范式,无论是《一支给埃米莉的玫瑰》还是《爸爸爸》,两个文本都经历了迫害范式中的:出现危机——指控犯罪——挑选受难者——集体迫害的前四个过程,可是在结局部分,埃米莉的结局被神圣化,可丙崽的结局却是非神圣化的,二者在此处产生了较大差异。

(一)埃米莉的神圣化结局

在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小说《一支给埃米莉的玫瑰》是他最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中的主人公埃米莉小姐就像美国著名评论家和学者罗伯特·佩恩·华伦和科林斯·布鲁克斯所指出的那样:“在公众眼里,艾米莉小姐一座偶像与替罪羊的结合物。”,她的身上背负着偶像与替罪羊的双重属性。由于贵族小姐和一个北方佬在一起频繁出行而引发了群众对于打破南方旧贵族制度的恐慌,从而不安的群众向埃米莉接连发起了各种集体迫害行动。

在《一支给埃米莉的玫瑰》中,所有人一致认为埃米莉小姐买老鼠药是为了毒死自己来挽回自己的声誉,却没有人对于埃米莉小姐即将自杀的行为表示同情或者制止,反而一致拍手称赞。小镇上所有人的行为对于埃米莉来讲都可谓是一场巨大的精神迫害或谋杀。在这里的人们试图用一种集体迫害的方式来结束这只“替罪羊”的生命,以恢复大多数人心中的原始秩序。因此,在埃米莉的死后,人们又一次将她神圣化,这就出现了小说开头所描述的那么一场盛大的送葬仪式:“当埃米莉·格里尔森小姐过世之时,全镇的人都去送丧。”可当人们打开埃米莉小姐楼上的门看见了那具可怕的男性骷髅与艾米小姐最后的一缕铁灰色的头发之时,我们才更加真切的目睹到了埃米莉小姐的人生悲剧所暴露出的南方旧贵族文化糟粕之处的冷漠与残忍。

(二)丙崽的“非”神圣化结局

我国当代著名小说家韩少功在1985年发表的中短篇小说《爸爸爸》是当时一部充满隐喻意味的“寻根文学”的经典代表作品。小说中的主人公丙崽是一個只会说:“爸爸爸”和“×妈妈”且“眼目无神,行动呆滞,畸形的脑袋倒很大,像个倒竖的青皮葫芦。”的畸形怪物。由于丙崽所在的鸡头寨爆发了饥荒的大危机,畸形的丙崽很快被众人指控为“替罪羊”要去祭谷,结果又戏剧性地被奉为了“丙大仙”。

而在《爸爸爸》中,由于丙崽之前的“预言”再次失效,所以他也从神坛上被踢落下来。小说的最后是村民的集体自杀,老弱死去,青壮迁徙,独独这个畸形怪物被毒了又存活了下来,象征着文化中负面因素的遗留。这种结局并非像吉拉尔的迫害范式中最后的神圣化结局,丙崽对于存留下的后代可能还会进行一种别样的荼毒。可见,丙崽的结局是吉拉尔的“替罪羊”机制的另一种衍生,在被迫害与神圣化过后,丙崽作为一种顽固的负面文化的象征,依旧顽固的霸占着鸡头寨这块土地。

二、《一支给埃米莉的玫瑰》与《爸爸爸》的差异性原因

通过运用“替罪羊”机制对于《一支给埃米莉的玫瑰》与《爸爸爸》进行了差异性结局的对比之后,探究蕴藏于同一类机制运作下的两个文本之间的差异性原因。

(一)宗教信仰的不同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两个文本在相同机制运作下却产生了不同结局表征,《一支给埃米莉的玫瑰》机制的最后一步运作是又将被迫害对象埃米莉小姐进行神圣化,这是十分符合吉拉尔所说的迫害范式的;而在《爸爸爸》机制的最后一步运作中被迫害对象丙崽并没有神圣化,却是讲作为负面文化象征的丙崽在大灾难后幸存了下来。这与吉拉尔所讲的迫害范式的结局是十分不同的。

对于将迫害对象最后再进行神圣化这一范式,吉拉尔在原著中曾指出,在人们的信念中,替罪羊有这样一种一股魔力,它既可以制造灾难,也能够解除它并最终带来和平。在《替罪羊》的最后几章里,吉拉尔也论述了《圣经》中的运作的替罪羊机制,然而,也只是分析到“神圣化”一步就戛然而止,不敢明言耶稣神圣化后变成迫害者。事实证明,基督教在公元4世纪后在罗马成为国教后就疯狂地排斥、镇压异教。历史上无数的事实证明,受害者一旦变成统治者,就会变成迫害者。而吉拉尔不敢明示这一真理,可以看出其理论是有着浓厚的个人宗教信仰色彩的,这是他理论的一个局限性。

因此,在有着相同的基督教信仰的吉拉尔和福克纳身上,我们可以替罪羊机制完整运作的痕迹,两者最后不约而同的走向了神圣化就停止的选择,这很大程度上取决宗教信仰的束缚。再者,吉拉尔是根据大量的文学文本才推断出他著名的模仿欲望与替罪羊机制的,而他所选取的文本几乎都是欧美文学的作品,少有对东方文学的研究,阅读文本的不全面也是造成其理论局限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当替罪羊机制运作在韩少功这个中国作家的文本之时,很明显,韩少功这个地道的中国作家的文本并没有受到基督教信仰的制约,也正因如此,作家才在能在不知不觉中打破这个理论的局限性,为我们展示了另一幅替罪羊机制运作的图景或者也可以视为替罪羊机制的一种全貌。endprint

(二)作家创作宗旨的不同

在对《一支给埃米莉的玫瑰》与《爸爸爸》的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表面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文本的主题实质上讲述的都是关于文化传承的问题。然而,两篇文章的作者的写作宗旨却是截然不同的。首先,在《一支给埃米莉的玫瑰》中,福克纳通过对埃米莉小姐悲惨命运的叙述,表达的是南方旧贵族制度对于传承者的深深迫害,是一种旧文化阶级制度对于人精神的异化。文本中埃米莉小姐的悲剧结局,凸显的是南方旧贵族文化糟粕之处的冷漠与残忍。

然而,在《爸爸爸》这个文本当中,韩少功用一种巧妙的隐喻手法,把文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都变成一种隐喻文化,主人公丙崽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符号的象征,在他身上,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文化态度的盲从性、依附性与极端性。最后丙崽的“非”神圣化结局,表现出作家是在用丙崽的负面特征隐喻着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素的遗留。可见,韩少功通过丙崽所要表达的是当时国人对文化的态度所陷入的一种巨大的困境:对于传统文化的彻底毁灭或是一味延续、对于西方文化的彻底否定或是全盘接受,显然这两种极端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三、《一支给埃米莉的玫瑰》与《爸爸爸》的差异性的文化内涵

通过“替罪羊”机制对两个文本进行运作与对比,我们由此可以探寻到两个小说之间的差异性结局,以及产生这种差异性的深层原因。与此同时,我们更可以此为例,来窥测中西方文本之间产生的差异性的文化内涵。

第一,从中西方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来看。西方人普遍信仰的是基督教,作家非常容易受到的基督教思想的浸染,所以无论是在小说还是在理论作品中都与基督教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对于国人的影响最为深远,所以中国人注重的是伦理纲常,在文本中更偏爱于言说教化。

第二,从中西方作家不同的价值取向来看。西方的普遍价值观是十分注重个人权利的,非常看重的是个人是社会的基点,呼吁的是“人生而平等”,更多强调的是。因此,在许多西方作家的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作家对于平等的人权的呼吁。而中國人的普遍价值观更偏向于注重群体与社会,倡导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以,在中国作家的小说中,更倾向于阐述作者对于整个社会、整个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思考和担忧。

综上所述,通过运作“替罪羊”机制来分析与对比《一支给埃米莉的玫瑰》和《爸爸爸》两个东西方文本的不同,我们可以清晰的观察到,首先,因为吉拉尔宗教信仰的束缚,导致其理论机制出现了局限性,对于某些文化现象和文本并不能更全面的进行阐释和解读。其次,在同一机制下的这两个有着主题相同的文本,我们可以看出这两个东西方的作家,在不同的大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的熏陶下所铸造的文本其宗旨的不同,福克纳更侧重于对正常人性的关怀与呼吁,而韩少功则更关心国民对于文化传承与接受的态度。同时,根据两个文本的差异性结局、差异性原因的探析,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中西方文化内涵的诸多差异。当然,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差异性是一个宏大且繁杂的问题,这并不是一篇论文就能探讨清楚的,还需要我们进行更综合、更细致的探究与分析。

参考文献:

[1]勒内·吉拉尔.替罪羊[M].冯寿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21-50.

[2]威廉·福克纳.一支给埃米莉的玫瑰—福克纳短篇小说(评注本)[M].朱振武主编.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0):217-220.

[3]韩少功.爸爸爸[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6):46-79.

[4]罗伯特·佩恩·华伦、科林斯·布鲁克斯.小说鉴赏[M].主万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6):462.endprint

猜你喜欢
替罪羊差异性机制
“替罪羊”原本是神圣的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因材施教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皮革机制
“替罪羊”小考
替罪牛
一个乐于寻找替罪羊的民族是幼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