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畅畅
摘要:妮可·克劳斯于2005年创作的《爱的历史》这本书,以多视角的叙事手法,围绕《爱的历史》这本书为中心,将故事中的所有人物串在一起,揭示了这本书对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叙事视角这一角度出发,指出克劳斯使用多视角的叙事手法,仅仅围绕《爱的历史》这一个中心点,通过不同的人物的视角,从不同层次展现出人物各自对这本书的不同理解。多视角的叙事手法可以使读者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去理解作品,从而能全面和丰富理解作品的所凸显的主题。
关键词:多视角;创伤;爱;存在
妮可·克劳斯是1974年出生于纽约曼哈顿的一名犹太裔作家,至今创作出三部小说《大宅》(2010),《走进房间的人》2002)以及《爱的历史》(2005)。除了这三部长篇小说之外,她还创作很多短篇小说发布在《纽约客》、《哈珀斯》杂志,以及进行诗歌和散文的创作。本文主要关注克劳斯发表在2005年的《爱的历史》一书。小说以《爱的历史》这本书为中心,通过这本书将故事中的人物以及人物背后的故事层层揭开。在小说中,《爱的历史》一书是由剧中人物利奥所创作的一本书,小说中所有的人和事都是围绕这本书展开。通过不同人物视角,揭示出这本书与剧中人物的关系以及小说的主题。
一、《爱的历史》中的叙事视角
叙述视角是作者有效表达主题的一种写作技巧。多视角这一叙述手法的运用原是为了给读者提供更丰富的视域,使读者从不同的维度感受到人物的想法、态度以及对同一件事不同的看法,从而引发读者的认同感,丰富作品意义。叙述视角是什么,申丹在其叙事学著作中给了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叙述视角指的就是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申丹 2010:88)叙事视角又分为好几类:第一人称体验视角、选择性全知视角、全知视角以及摄像式外视角等。视角是传达主题意的一个有效手段。
(一)利奥的叙事
为了区分多重的叙事视角,克劳斯在每一个人叙事的时候,在章节的右上方都有一个与此章叙事人有关的图标。在利奥叙事时候,一个心脏的图标,这个心脏笔者认为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代表利奥的心脏。因为在小说第一章节的时候,利奥就以第一人称叙事的视角告诉读者他心脏的衰竭。第二,可以从整部小说的结构来理解,这个心脏代表的是利奥是小说的核心叙事者,或者说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在小说中,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的利奥,从一开始就幻想自己的死亡和对自我的否定的态度,至于利奥为什么会对生活如此消极,作者在开始设置了悬念。在读完整本小说之后,读者会发现作者对利奥这一人物的设置,从整体来看有两种用途:第一:以利奥为代表展现犹太人民的创伤历史。第二:在经历创伤之后所面对的生存危机即创伤的影响。
从小说一开始,利奥就希望以各种出人意料的办法去吸引他人的关注。他不渴但是会去买一杯果汁,在人多的地方会故意将零钱散落一地等做法,只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从而证明自我的存在。证明自我的存在成了利奥迫切想要完成的目标。萨特曾在其代表作《存在与虚无》中,将人的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Being in self)和自为的存在(Being for self),前一种存在指的是一种没有意识,像物一般的存在,而后一种存在指的是一种有着自我精神的积极的存在。人作为一种有思想的存在,是一种自为的存在。利奥在这里尋求的就是这种存在意识。这种自我的存在感,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同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利奥想得到别人的关注。终于,利奥找到了能够得到很多人关注的事情,即当裸体模特。这样就可以得到渴望已久的存在感。
随着故事的逐步深入,利奥原来是一个经历过纳粹屠杀后存活下来的犹太移民。在纳粹屠杀前,艾尔玛被其父亲先送往美国,利奥答应她会很快去找她。可是,战争阻碍了这一切。两人之间的通讯由于战争而中断,艾尔玛则以为利奥已死。由于生活等各种原因,她嫁给了一个工厂主的儿子。因此,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成了两人悲剧的主要原因。由于大屠杀,利奥与家人也都全部失去联系,只有他幸存了下来,并把他故事写了下来。在艾尔玛被送走之后,纳粹军队来的时候,利奥在书中这样描述到:当她走后,一切都破碎了。没有一个犹太人是安全的。到处都散布着让人难以理解的谣言,因为这些谣言我们难以理解,所以选择不相信。直到走投无路,没有选择一切都太迟。(Nicole Krauss 2006:8)然后就听到坦克的声音。之后,利奥在树林中躲了一年半,又在难民营待了六个月。又过了不知道多久,才拿到身份证明,可以移民到美国去找他心爱的艾尔玛。可是,艾尔玛此时已为人妇。战争带来的创伤,家破人亡和失去爱人使得利奥从此就像一个隐形人在美国这个“避难所”中生存。这也是为什么利奥一直想要赢得别人的关注的原因。
弗洛伊德在《超越快感原则》中进一步追问现代工业和战争创伤的外在现实根源。现代工业和战争创伤揭示了人超越快乐原则、与生命本能对立的死亡本能。(陶家俊 2011:3)面对亲人和爱人的离开,这种创伤使利奥不断幻想自己的死亡。创伤经历受到意识的压制,潜伏在潜意识层面,无法言说、无法知晓,但在创伤幸存者的记忆中不断重复,并干扰着受创者的生活。(师彦灵 2011:5)同样,这本《爱的历史》是使利奥坚持下去的精神支柱和治疗途径。苏珊·汉克在《破碎的主体中》考察过这种写作疗法对女作家自自身的治疗作用。同样,这种通过写作来治疗自我的方法,适用于他人。对于受伤者们而言,讲述故事既是他们活下去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他们活下去的基本目的。(尚必武 2011:7)
(二)艾尔玛的叙事
在小艾尔玛叙事的时候,右上角的图标就变成了一个指南针。这个指南针是其父亲戴维德留下的。这个指南针不仅代表了艾尔玛对父亲的怀念,这个指南针也是指引艾尔玛行动的指针。
从艾尔玛的叙事中,可以看出在父亲去世之后,母亲就变得郁郁寡欢。在艾尔玛首次出来叙事的时候,第二章的大标题就是“我妈妈的悲伤”,一共分为34小部分,用数字标出来。在这一章中,艾尔玛基本上向读者介绍了她父母和家庭的情况。父母相恋、相爱到她六岁时候父亲去世。在这一章的十八小部分的时候,题目就是“我妈妈从未停止对我爸爸的爱”。在这里阿尔玛说道:她对他始终保持着像他们相遇的那个夏天里一样的爱。(Nicole Krauss 2006:45)以及为了坚持这种感觉,她放弃了整个世界。(Nicole Krauss 2006:46)艾尔玛一直以为母亲没能再找到一个人相伴,是因为没有遇到对的人。母亲经常对着书桌上父亲的照片说话。艾尔玛明白,即使我们都在身边,妈妈仍然很孤单。(Nicole Krauss 2006:50)这是因为家中的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沉浸在对父亲的怀念中,艾尔玛希望母亲可以重新快乐起来。因此,指南针在这里不仅代表了艾尔玛对父亲的怀念,更代表了父亲给予她的力量。endprint
因此,在接到要求母亲翻译《爱的历史》这本书的来信的时候,艾尔玛看到了希望。在接下来借着给母亲邮寄书稿的机会,她拆开了母亲的回信。看到母亲的回信太简短,她就代替母亲回复了那封信。就这样,带着自己对母亲的爱,以及父亲的力量,艾尔玛总是希望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使母亲幸福。艾尔玛父母之间的爱,正好与利奥写的《爱的历史》和小说《爱的历史》相对照,这里从艾尔玛口中告诉读者的她父母的爱的历史,是对利奥和他的艾尔玛爱的爱的历史的一种呼应。两种不同经历的爱的历史。
(三)里特维诺夫的叙事
在里特维诺夫叙事的时候,右上角变成了一本书。这本书代表的含义有两个:第一,就是利奥所写的《爱的历史》;第二,代表的是自我忏悔之书。因为里特维诺夫以为利奥已经死了,所以他把利奥用意第绪语写成的《爱的历史》,翻译成了西班牙语出版了,可是这一行为让他自责不已。在书中,里特维诺夫叙事的时候,他将自己“霸占”利奥的劳动果实愧疚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有一段这样描述到:那天晚上,在罗莎睡着以后,利特维诺夫就把自己锁在厕所里。他现在几乎每晚都如此,因为他不想让妻子闻到自己在上厕所的味道。当他坐在马桶上的时候,他读了编辑给他那本书的前几页,他哭了。(Nicole Krauss 2006:69)他知道对于利奥来说,这本书是他的人生和记录他存在的“证据”。可是当他把这本书“拿走”之后,关于利奥的一切就都不存在了。利奥存在的一切都被磨灭了。虽然,这本书让他收获了名誉,并因此被邀请到大学里成为教授。对于他自己来说这本书就如一本惩罚之书,记录着他的“犯罪”以及对朋友的背叛。
在面对着这样的心理压力之下,在里特维诺夫临死之前,他把利奥的名字重新加在书的前面,并附上了说明。这样的做法也算是里特维诺夫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和改过。
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伯德则借助这本书成为深入与姐姐沟通的桥梁。因此,对于伯德来说这本《爱的历史》是其与姐姐真正交流的开始。到此故事中的所有人和事都围绕这本书动了起来。这本书成了所有故事的线索,将故事中的人和事联系起来。
二、结语
小说以《爱的历史》为题,与作品中主人公利奥写的书同名。这本书对于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意义。对于作者克劳斯来说,这是展现犹太民族和历史的书。对于利奥来说,这是一本支撑他活下去和记录着其存在、伤痛的书。对于其恋人艾尔玛说,是一份永远埋藏在心里难以割舍的回忆。对于他们两人的儿子艾萨克来说,这本书是童年的回忆,是对母亲的回忆。对小艾尔玛说,这本书是父母爱情的见证,有父亲的味道,是母亲可能再次幸福的希望。对于里特维诺夫来说,这是一本自我惩罚之书,让他永远记着自己对利奥所犯下的罪。克劳斯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用《爱的历史》这本书将所有人物联系起来,表现出每一个人物对这本书的不同理解,使得作品的意义更加丰富,也使得主题意义更加凸显。
参考文献:
[1]Nicole Krauss The History of Love[M].England:Penguine Book,2006.
[2]<德>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3]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申丹,王麗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申丹.对叙事视角分类的再认识[J].国外文学,19944(2):1-10.
[6]师彦灵.再现、记忆、复原——欧美创伤理论研究的三个方面[J].兰州大学学报,2011(2):1-7
[7]尚必武.创伤·记忆·叙述疗法[J].国外文学,2011(3):1-10.
[8]陶家俊.创伤[J].外国文学,2011(4):1-11.endprint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