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桂南
摘要:在《马桥词典》中,韩少功以完整的艺术构思提供了一个“马桥”王国,将其历史、地理、风俗、物产、传说、人物等等,以馬桥土语为符号,汇编成一部名副其实的乡土词典,然后叙事者又以词典编撰者与当年插队知青的身份,对这些词条作诠释,引出一个个文学性故事。《马桥词典》出版后评论界对于其文体有颇多争议:小说名为词典,文中亦有词条,但细细探究它又有着小说基本的要素,该文本究竟属于词典还是属于小说?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浅析。
关键词:《马桥词典》;韩少功;词典体小说
《马桥词典》于1996年出版后立即引起了评论家们的兴趣,特别是对于该文本的文体问题,争议颇多,对这一问题韩少功先生在其后出版的小说《暗示》的前言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马桥词典》是一本关于词典的书,需要剖析这些词语的生活意蕴,写着写着就成了小说。”由此,我们可以推测韩少功先生将《马桥词典》视为一本带有词典形式和小说性质的文本,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词典体小说。
首先我们来看何以将其称为小说。我们可以从小说最基本的三要素来看:人物、情节以及环境。首先是人物:《马桥词典》中有名有姓、拥有各式各样描写或刻画的人物大约有三十个。出场最多,描写最为充分、最为丰满也最为生动活脱的应该是本义、复查、万玉、盐早、罗伯、马鸣等人了。这些人物在不同的场景中重复出现,构成了一个人物的整体集合—马桥人,可以说这就是小说的“中心人物”,这就是是马桥人的代表,他们的命运起伏亦即马桥人的命运起伏;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马桥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其次是情节,《马桥词典》中不乏引人入胜甚至带有几分刺激和悬念的情节和故事,比如《走鬼亲》和《嗯》,只是这些情节或故事不再按照时间线索形成一个从发生发展到高潮结局的整体叙事结构,情节在此为语言所打破了。最后来看环境,《马桥词典》也有对马桥人生态环境及人文环境的描写,比如《江》、《罗江》以及《蛮子》,在韩少功笔下这些独特的马桥环境无异于传统长篇小说中的“典型环境”。统而论之,《马桥词典》尽管名为“词典”并借用了词典的形式,但是每一个词条并不是毫无关联的,差不多每一个词条就是一个故事,或者某几个词条串起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故事,一个个词条组合展现了马桥的人事地理、轶闻趣谈、风俗民情、村寨环境乃至思想状态及生存形态。它有着小说该有的人物,情节和环境。因此冠以“小说”之名乃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然而作为长篇小说,《马桥词典》的结构又是极为特殊的,它不是按照一个完整时间的情节展开的,不是叙述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的遭遇,而是一本“关于词典的书”,是按照词条顺序展开叙事,是从语言的角度来写马桥的人和事,它的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叙事模式中的线形结构和因果关系。这种开放性的结构给叙述者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在《马桥词典》中的 “枫鬼”这一词作者表示希望打破小说的主线霸权,打断某一个叙述者对“马桥”世界的操控,因为在他看来生活不像小说那样简单,有一个特定的主角,所有的配角都以他为中心,围着他转,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对这一事件的描述必然是为下一个事件埋下伏笔。而要想说出这样的生活世界,还实际生活以本相,传统长篇小说惯用的整一性故事结构(起伏跌宕,前后呼应,主导性的人物、情节、情绪等等)已不能满足需求。因此韩少功摒弃了为马桥“编故事”的叙事方法,改为调查、搜集和审讯马桥人的日常语词,用“词典文体”将这些日常用语及其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装订成册,交由读者自由地选择阅读。《马桥词典》提供了一种新的写作体例,读者通过书中的的词条首字笔画索引来决定先阅读哪一个词条,这种阅读方式需要读者更多的参与,从而使读者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阅读兴趣也增强了。
总而言之,韩少功一定是对小说的形式、对生活与小说的关系、对生活与语言的关系、对语言的性质等问题,有过深深的体会和探索,才能充分把握好词典与小说的关系,把《马桥词典》写成一部具有词典形式、小说性质的词典体小说。
参考文献:
[1]韩少功.《马桥词典》(修订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韩少功.关于《马桥词典》的对话[M].韩少功系列·马桥词典.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韩少功.暗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包敏.《马桥词典》与《哈扎尔辞典》比较研究[D].延安:延边大学,2001.
[5]周政保.《马桥词典》的意义[J].当代作家评论,1997(l).
[6]赵宪章.词典体小说的形式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2(3).endprint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