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子霏
摘 要:作为一项研究立体空间的艺术,雕塑创作与对空间的理解是息息相关的。从古代雕塑到现代雕塑,从西方雕塑到东方雕塑,都很好的诠释了空间艺术创作的灵感。在空间的组成部分中,相对于人们较为熟悉的正空间(三维空间),还有一类负空间。在近几年的艺术创作中,负空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受到雕塑艺术家的关注。本文就以以负空间意识在雕塑创作为出发点,对负空间意识运用在雕塑创作中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负空间;雕塑;空间
一、负空间意识概述
(一)负空间意识含义
负空间就是指物体之间的空间,是用来突出孤立的视觉效果。虽然它们的出现往往是与设计者的设计初衷相背离的,但是在实际中,它们又是一种随着特定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一类空间。之所以称之为负空间,就是因为它与人们所认同的“正”的代表有所区别。
雕塑作为一种实在,立体的物体,它的创作往往与空间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具有向外扩张或者向内凹进的体块结构特点,传统上将雕塑凸出来的部分称之为正空间,而相对的,就将其凹进去的部分称之为负空间,即那部分只是占有空气虚无的,没有实体部分的空间。在现代雕塑中,负空间雕塑已经成为了雕塑语言的重要一个分支,被广泛的运用到雕塑中。负空间雕塑可以为雕塑家创作提供更多的灵感和表现手法,促进更有感染力的作品的产生。
在雕塑负空间意识的思考中,存在着以下三点方向:
一是注重人与客体的交互式感觉的表达,例如,空谷幽兰等;
二是从欣赏者的视觉入手,从而展示出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情感和感受;
三是从人的主观感受上进行表达,如,顾影自怜等。
(二)负空间对雕塑创作的影响
负空间作为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艺术家的青睐,被更加广泛的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去。负空间凭借其虚实之间的关系,给读者提供一个可供发现和探索的空间关系,从而产生一种具有潜意识的、被忽略的、被遗忘的、被固态审美所束缚的一些感受和体会。例如,就像是一张纸,在平铺的时候呈现的仅仅是一个平面,但是通过折叠所产生的一个曲折面就会凭空的呈现出另外的一个平面空间,这个空间本不是纸张原本所具有的,而是通过对纸的形状的改变所得来的,这就是一种简单的负空间。在在雕塑中运用负空间理论,可以最大化的将雕塑作品的空间概念展示出来,使得雕塑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更加受到大眾的喜爱。如果要真正的明白一件立体事物的存在,就要假想当这实物被移去后被它占领的空间,所以,负空间的运用,可以对空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度量关系,使得人们更好的走进雕塑艺术,更好的理解雕塑艺术的内涵。在物理意义上,空间是现实存在,真实可触的;但是负空间凭借其虚无飘渺的感觉可以很好的诠释人们感性意义上的抽象多变的空间,艺术欣赏就是这种感性与理性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效果。雕塑的空间语言在塑造过程中就需要很好的把握与知觉的关系,从而使得其在形体、动作和姿态上都能够很好的都能给予观者很好的空间视觉感受,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的触摸到雕塑作品的灵魂。
在雕塑艺术中,亨利·摩尔对空间的把握很好,为雕塑作品的负空间运用带来了很多的启示。他是西方现代派雕塑家的杰出代表,他的雕塑作品很好将非洲雕刻艺术、原始美洲雕刻艺术以及现代西方雕刻艺术进行很好的结合,具有质朴简单、宁静沉稳的艺术风格,在其作品中运用空洞的理论,试图突破传统观念将雕塑作为空间包围的实体的束缚,为雕塑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很多的思考。
二、雕塑艺术与空间的重要关系
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已经从自然审美的阶段过渡到了涉及观念的新艺术时代,在雕塑创作者的艺术创作的观念变化过程中,亨利·摩尔曾说道:“要想真正的明白一件事物的立体存在,就要假想这实物被移去后被它占领的空间。”可见,作为一项研究立体空间的艺术,雕塑艺术在创作时是否很好的把握了与空间和形体的关系几乎成为了雕塑创作好坏评判的标准。雕塑作品很好的展示了空间的产生于变化,就宇宙来说,虽然广义上宇宙是一个空间概念,但是又可以通过对各大恒星以及行星等位置重新给它形成一个较为具体的概念。中国有句古诗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便很好的说明了空间的不同视觉效果,在进行物体的观察时,观察者受到物体周围环境以及自身视觉效果的影响,而视觉效果则是与观察对象周围的空间的相互作用来形成的。空间语言的探索是雕塑重要的发展方向,负空间所蕴含的丰富的艺术理念和表达方式很好的展示了艺术创作的不断改进和不断推陈出新,最后又回归自然的过程。雕塑的空间概念,源自于人们几千年来对于艺术创作空间的追求,对自然的探索和征服。在以往的雕塑负空间创作的运用中,一般是以将其依附在正空间上,随着艺术家对负空间的不断重视,使得负空间雕塑逐渐的走进人们的视线当中,展示了雕塑艺术独具一格的魅力。
三、负空间意识对作品的影响
在雕塑的触觉上面,罗丹的论述“石头是真实的肌肉并且可以在雕像上感受到石头的温度。”受到了众多现代雕塑家的反驳,他们普遍认为“石头和肉体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物质,不可能从其中一种中找到另外一种的联系,更不要说从石头上感受到肉体的柔软和温度。”在雕塑中,笔者认为可以将其触觉幻化,不要求从触觉和视觉上进行感受,而是通过精神上来感受。雕塑是三维立体空间的形态表现,由此决定了雕塑艺术在艺术表现上的难度,众多雕塑艺术家在表现雕塑的三维空间时都显得无所适从,但是对三维空间的表现确是他们艺术创作中不能够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雕塑界对于三维空间表现的最好的便属亨利·摩尔了,他擅长在雕塑艺术中将三维空间表现出来,让雕塑作品与空间视觉紧密相连,使得空间成为雕塑实体的一部分,更好的表现出雕塑作品的艺术创造力,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对负空间理论的运用。
亨利·摩尔的对空间的理解,为雕塑作品负空间的运用带来了很好的启示作用。在亨利·摩尔的作品中对孔洞的运用以及其自身对作品所追求的完美,运用负空间理论进行雕塑创造,突破了传统雕塑创作模式的束缚,使得负空间雕塑作品蕴含着风度的内涵和意蕴,给人无限的回味空间。在雕塑的负空间的作品表现上,雕塑家索菲塔贝·阿尔普的作品《切割的浮雕》就很好的体现了负空间理论。在作品中,浮雕被切割成高低不齐的圆柱体、方体和孔洞等,通过对突出的雕塑部分的颜色加工,整个浮雕作品具有强烈的对比感,赋予了作品更多的生命力,使得观者在观看雕塑作品时视觉冲击力更加的明显,从而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了在雕塑创作中,正负空间的相互补充和相互转化。endprint
在崔世亮的作品《上善若水·逆水行舟》中也是很好的利用負空间的创作手法来表达出一种触觉上的生动感。在观察作品时,若是采用正面观察法,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一个将人平放在镜子上的画面,反映了人本身与天地之间的空间概念;同时,人又是对着竖着放的镜子,将人与社会的关系很好的通过这个表现了出来,这种触不可及的状态将人的视觉感官放大化,形成一种虚无的空间。镜子的背面则反映了人与自我的映射,表明了个人在转换空间情况下的另一种状态。在他的《远山远水》中,就利用负空间的创作理念实现了人与客体空间的交互式感觉表达。这个作品的创作意图就是表现出雕塑创作的一个新维度,将雕塑作品本身所具备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进行升华,更好的吸引欣赏者的兴趣,让其充分的走进雕塑作品的意象中去,使自身尽情的享受在山水世界里。当人感觉到自己置身与山水世界之时,就会感受到一种与自然之物亲密接触的感觉。
而另一名雕塑创作家舒兴川则借助于负空间的理论,将空间的运用良好的体现在艺术创作中,他认为,场就是空间,包含着狭小与广阔,雕塑创作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作品的“场”,即气场、场所和场地等,同时,场也承载着无形、参禅与悟道。在哲学上对于悟道有着辩证的说法,即“无道者,演绎着平庸;悟道者,诠释着无极。”在空间上,存在着正负之分,分别诠释着虚实、真假,为雕塑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启示作用。在舒兴川的艺术创作中,主要体现了作品的“飘”,在雕塑的创作中,他利用负空间理论的运用,将作品的“飘”的感觉体现了出来,将传统与现实紧密的结合起来,在《飘系列——水云亭》的创作中,他很好的将大众的审美观结合起来,在巨型的雕塑作品中展示了负空间的虚无缥缈、出其不意的特点,深受大众的喜爱。
四、结语
雕塑创作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演变和改进的,其空间语言的塑造方式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在雕塑的艺术创作中,随着负空间概念的不断运用,使得雕塑作品的艺术内涵不断的演变。在以往的艺术创作中,艺术创作往往是作为一个批判继承、去粗取精的过程,其中受到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阅历的变化而变化。在艺术的观察中,只有关注艺术形式的表象,深入的发掘艺术创作的内涵,才有可能体会到艺术家创作艺术的初衷。在对雕塑的负空间的研究中,突破了人们对于艺术创作理解上的局限,负空间理论凭借其虚无的观念,带给人们一种独具特色的视觉冲击力,产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本文对负空间的研究较为浅显,对负空间的研究还需要不断的加深,希望通过对负空间的不断发掘和研究,使其在雕塑艺术上拥有更多的表现领域,产生更多的新形式和新的理念,促进我国艺术创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世亮.负空间意识在雕塑创作中的运用研究[J].设计理念探索,2016,(01).
[2]舒兴川.负空间雕塑语言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
[3][英]亨利·摩尔.亨利·摩尔艺术全集[M].张恒编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课题名称:基于手机媒体的就业指导服务系统设计研究。课题项目:2017年度省社科联、省经团联调研课题编号为:SKL—2017—8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