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清
摘 要:历史博物馆呈现的闭塞传统的状态一直是它的病症所在,文章对历史博物馆的封闭性,单调性,陈旧性三个弊端从展品的陈列和光线的选择方面着手提出适当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历史博物馆;展品;陈列;光线;改造
当今学界最被普遍接受的博物馆专业定义是国际博物馆协会于2007年起的定义:“博物馆乃一非营利之永久性制度,为社会与其发展而服务,对大众开放,并为了学习,教育与欣赏的目的,搜藏、保存、研究、展示与传达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质与非物质证据。”博物馆呈现了历史的演进,在18世纪90年代,法国国王的收藏与拿破仑军队收藏的战利品合二为一,创造了第一个伟大的公共艺术博物馆,而最初的艺术收藏品是权力富贵的象征,被摆放在有权有钱有势的贵族家里,不被大众知晓触摸,博物馆存在至今屹然不倒,是有它存在的理由的,我们将古代的艺术收藏在博物馆里,它使我们看到了真实的过去,生活越是变得快速,我们越强烈希望把握过去,而博物馆也愈加聚集人气,在如此迅速变化的文化里那种失去与过去联系的威胁已经变得愈来愈紧迫了,人们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窗观看一件件艺术作品都是在怀念历史,惊叹过去,假想如果哪一天博物馆突然消失了,带走了我们的历史,我们會不会由此没了存在感,仿佛站在断桥的一头,回望自己的背后,全然是黑漆漆的一片,对于未来是不是会有一丝丝茫然,你会不会问我是谁?我来自哪里?现在要到哪里去?人类过往的历史被抹去,人类就像失去灵魂的躯壳,没了归属感。历史原来不能被忘记,无论是辉煌也好没落也好,我们也依然走到了今天,博物馆的时光之旅就是历史的见证。历史博物馆主要展出各类出土文物,沉寂的历史得以展现在人们眼前,它们敞开胸怀,向我们展示着历史的变迁,我们穿梭在文物之间,感受着历史的跌宕起伏。历史博物馆带着与生俱来的历史性,它是历史的诠释者,放映着历史的画面,人类的起源与发展都历历在目。历史博物馆承载着辉煌的记忆,对人们追溯历史、学习历史知识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其中存放着众多的奇珍异宝,不仅让中国游客叹为观止,也让外国游客瞠目结舌。中国辉煌的历史在人们眼前一一呈现,但是国内的众多历史博物馆给游客留下了闭塞印象。封闭的建筑,密不透风的玻璃橱窗,让人喘不过气,在参观的途中,中规中矩的陈设缺乏创新,展品千篇一律,不免带给游客审美疲惫感。本文针对以上的弊端,提出几点改进意见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一、开放展品
历史博物馆藏品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几类:国学的旧存、考古发掘所得、征集收购、政府拨交及社会的捐赠。以上来源体现了展品的珍贵性,展品独一无二,历经时间的洗刷,在跌宕的历史中得以保留下来,可见它们弥足珍贵。展品是唯一的,不可再造。展品被挖掘出来,考古家们也付出了许多的心血。正是因为展品的唯一性和不可再造性使得展品被小心翼翼地保护在封闭的玻璃橱窗内,人们只能透过厚重的玻璃观看它们,我们和它永远隔着这么一层障碍,我们看到的是不完整的它,因为我们不能完全看透它,我们之间有着一层透明的屏障。我们观看它的视角也受到了限制,要跨越这道屏障,我建议历史博物馆可以适当释放展品,全国众多的历史博物馆都是将它们封锁在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盒子里,看似通透,一览无余,它就在在眼前,又空无一物,呈现出双重距离。我们是该考虑如何释放,让观众能全面观看体验,但是考虑到文物价值连城及易损坏的特征,在我们保护文物的同时又让观众能真实地接触它,我建议可以制作出另一个替代品,也就是高仿品,放置在它的旁边,不设置玻璃盒子,供观众体验触摸。只有拉近客体与主体的距离,客体的存在才有意义。历史博物馆力图解决可接近性的问题,使得博物馆具有可参观性,使得观众与展品易于沟通。这也要求博物馆需要打破玻璃橱窗的束缚,解放展品,让观众与展品可以亲密接触,当然需要在保证展品安全的前提之下,所以针对展品的不同特性,我们可以将易碎的文物进行仿制,坚固的展品,可以做适当的固定,解除橱窗的封闭,让观众一睹文物的风采。将真品保存好,展品的外形并没有改变,和真品并无差别,只是隐藏了其中的价值,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告诉观众这些是高仿品,这样会让观众失去观赏的兴趣,在心底将它排除,达不到理想的审美效果与教育意义。
二、展品的放置
传统的历史博物馆将展品按照历史的先后顺序摆放位置,或者按照展品类型摆放,将同一类型的展品集中摆放在一块儿。这样容易造成观众的视觉疲劳,试想让你一个星期连续吃同一种食物或者每天换着吃一种食物连续吃一个星期然后再反复循环,你会不会厌倦?所以我建议展品的放置可以交错进行,放几个类型一样的文物,然后再放置其他不同类型的文物,这样交错,让观众拥有一种新鲜感,不至于那么乏味。对于展品的放置也不需要按照传统的历史顺序,可以交错历史顺序,给予观众一种视觉跳跃的律动感。不会要给予游客一种意境,一种感觉,让游客置身文化艺术的海洋自由翱翔,要具有创新的能力,策展人作为博物馆的阐释者,要像那些博物馆的创造者一样有勇气。展品摆放的顺序问题得到了解决,接下来就要考虑展品放置的距离问题了,因为当走进历史博物馆的时候,展品集中在一起摆放,各展品间的距离很小,会给人一种拥挤的视觉感受,每件展品都是一个个体,就是让观众能清晰地观看到它,现在将它们集中放置,造成了各展品之间的界线模糊,不利于观众对单个展品仔细观看。因此,我建议可以将展品放置距离适当拉大,使得展品之间的界线清晰,便于观众观察每一件展品,拉大距离给人清爽利索的视觉感受,不会造成视觉压力。盖蒂说过,“空间体验应当让人近距离和拉开距离地凝视艺术品,可是还得不时地有一种时间间隔,允许观者看看自然,看看自然光,在博物馆里走动时,有某种明显的体验节奏,不然会出新博物馆疲劳症。”在这段话语中,我们首先解决了节奏感的问题,运用交错历史时间的顺序,表现律动的节奏感,在距离上,开放展品,让观众能近距离接触展品,拉开距离,让观众凝视展品。还有一个光线的问题没有解决,下面我将对光线问题提出意见。
三、光线的调整
盖蒂说需要观者看看自然光,这个确实是传统历史博物馆的病症所在,历史博物馆的展示区域大部分运用的是白色灯光,整个大场馆内则是以微弱的灯光为主,突出玻璃窗内展品的视觉效果,而且灯光都是从上往下的俯视灯光,虽然能够突出展品,让观众能最大范围清楚地看到展品,但是太过单调,也难以突出不同展品的特点。首先在自然光线照射不到的地方,我们可以调整单调的白色灯光,为每件展品,或者同一类型的展品根据展品的颜色花纹材质制作一面背景,然后再根据互补颜色的原理从斜上角打出一束灯光,让展品呈现不同的光影效果,打破场馆的呆板凝重气氛。从斜上角打出光束,有两方面的好处,首先照射面积大,保证展品得到充足的光源;其次,从正上方照射不免有些中规中矩,从斜上角照射赋予展品灵动的感觉,带给观众愉悦轻松的感受,且各个光束会产生交错,形成错落有致的视觉效果,也缓解了场馆本身的压抑感。在自然光源充足的区域内,我们需要利用这一时机,将自然光源引入到展品的位置,让人们看看不经修饰下的展品,在自然状态下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有些自然光源不能直接照射到展品之上,我们可以通过折射的原理将光线引入到展品之上,以苏州博物馆为例子,在他们的场馆内,运用镂空窗户的洞口引入光源,将斑驳的光源照射到展品之上,形成自然的光源效果。
四、结语
为了消解传统历史博物馆的疲劳症,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更多,首先需要打破传统展品的摆放顺序,将现代的气息注入博物馆,形成跳跃的律动节奏感;其次在光线问题上,也要抛弃单调的白色灯光源,引进自然的光源,改造白色灯光的光线方向。希望我的这些小建议能够为相关部门参考。
参考文献:
[1][美]大卫·卡里尔著.博物馆怀疑论[M].丁宁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2]于立晗.空间的艺术——展示空间设计原理及创意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