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童
摘 要: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工产品,是自然与社会的改造,它也有与一般产品不同的多层特征。它具有实用性、审美性和象征性。一方面,因为它本质上是一个人工的产品,还是人的权力对象性,并且还具有基础性。另一方面,由多层的性质决定,城市美学不仅是景观美学,还应该反映在实践和美学符号当中。
关键词:城市美学;景观;象征;实践
一、城市本质
城市的起源相当早。在中国,其城市文明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原始聚落。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仰韶文化、河姆渡和其他文化区的定居点已经出现,显示出早期城市的性质。
首先,城市是人类的自然环境改造。而城市的环境是“人”的本质,是人为的创造性活动转化的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不同的感觉。以这种方式,城市中的一切都不是“纯自然”的存在,但这一部分离不开人类社会生活。因此,城市环境,如马克思所说:是“人化自然”。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对象和载体。建筑活动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社会生活的内容和表现人类社会生活。城市人的建设性活动是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它体现了人在城市建设中精神追求,也整合人类的情感与理想。一个城市,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小城镇,向城市群、城市带或网络城市发展,从一个城市地面到一个多维城市,展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广义上说,城市是一个“容器文明。”作为一个伟大的神器,一个城市的位置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无论是政治、法律、文化、艺术、或商业交流,它可以得到最适当的增长。如果没有城市,人类文化不可能如此迅速地传播和成长。
二、城市多层性
虽然一个城市本质上是一个产品,而且还是一个大自然的人性化伟大成就,但依然不同于艺术品,还不同于一般工件的复杂性。
首先,城市要具有实用性,这是一种生活空间。然而一个城市的功能最基本应适合人们生存和满足人民基本需要。选择一个城市的位置,必须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气候、资源、交通等方面。不足为奇:选择标准显然应该适宜居住。对于一座城市的建筑、街道、社区等,而是从一个单一的建筑整体空间布局,转向人的居住条件空间布局。
同时,我们需要看到如果一个城市是一个地方生活,那么一个农村或一个家庭也是一个地方,但显然一个城市作为一个生活的地方具有自身特点。首先,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个居住的地方,而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广泛的社会分工。因此,功能布局是一个城市所具有的一个特征目标。其次,城市居民高度密集,群体生活不可避免地需要精神文化和利益的交换。然而密集的居民越多,需要频繁的交流。换句话说,一个城市的实用性在这些分布和交流中实现。财富和权力可以是最集中在这里,成为最高的表现。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地方往往是政府和广场。即使在中国古代,城市功能也重要。当然,最重要的是政府办公室,事实上,这两者也反映的是权力与财富。第三,如果我们说城市的实用性问题是一个“活”的问题,并且,这种“生活”不仅仅是人的生活,而是关于城市生活的全方位。人的建构与转化是一个城市的需求,而全方位的城市生活,更需要人们的参与与实践,与此同时,这种全方位的城市生活也改变了居民,人们在这种密集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成果。
其次,城市也具有审美属性,体现在城市景观当中,这种景观不仅体现在人工环境的当中,而且在自然城市环境中也存在。对于自然城市环境,包括地形、山川、森林和植被也可以作为一种景观存在。并且城市的一部分也能展现宜人的景色。一个城市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建筑环境”,并常作为建筑的典型艺术,所以我们不能排除有些建筑,以满足生活的实用性,而没有任何审美目的,但更多的建筑都有实用性,这在现代社会越来越明显,也是一个一种活艺术的直接反映。不只是建筑,因为城市是根据美学法则,在整个城市的生活空间进行人工标记。无论各种功能建筑或城市的布局,或人造的城市的自然景观,它们都发挥美学对城市不同层次的影响。
第三,城市具有象征性。因为一个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工工程,那么无论其部分设施或总体规划的建设,它们必然有一个背后的精神引导。这些指导原则反映不只是真实的城市,即真正的城市是在一定的精神概念,也是作为城市的理想,即呼唤真实世界。当然,什么是城市理想的变化由于不同的年龄、种族和文化,但共同点是每个理想都是一个哲学概念文化因素。各种文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深远的影响。这个理想引导城市建设,并且这种文化通过可见的认识世界物化了城市形象。例如,中国的儒家学说、基督教的宗教精神可以看出其在各自的领域对城市的影响。当然,一个城市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项目。它是庞大而复杂,涉及多个领域和层次,所以它不可能有一个单一的精神意义,但必须有不同的意义。总之,一个城市环境是朝向最高层次的哲学而产生的,对哲学的反思体现了自然,社会、政治、伦理等形而上学思想中的。
三、城市美学的发展路径
城市美学的兴起具有现实背景,是传统美学的表现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从黑格尔明确定义美学作为一种艺术哲学,而在传统审美观念艺术已成为研究的核心学说。然而,当生活变得越来越艺术、越来越精神文化,这两者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这是针对这个城市成为美学研究的一个日益重要的领域。
显然这里的美不再是超功利精神的存在,而是人为的产物。人的存在是不断变换,不断成为新的产物。在自然的改造中,人制作各种人工作品,包括劳动工具、日常用品等,所有这些物品基本上体现人的想法和人的劳动精神文化,揭示了自然不断向人类转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般的艺术品没有与其他产品有本质区别。美可以在一个艺术品,但它也可以在其他产品中。一件艺术品是由美学产生的,也是按照美学规律来影响的。所谓美不仅存在于超功利的领域,实际上,它也存在于功能项目中。美学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而且还是一个多个学科体验区。如上所述,在所有人工工程中,城市是最大的类别。人类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街道中人类改造自然的印记,是一座城市最集中的地方。虽然这是一个巨大的工作,大于任何其他工件,但本质上,它与其他艺术品没有根本区别。它仍然是人类文化的体现。然而,由于城市的多层特征,城市美学也呈现出多层次的特征。当然,一个城市首先是物质的存在,是否还是一个宏观规划:或一个特定的建筑,或景观与自然融合。首先,城市是物质的存在,但是当物理状态向上发展时,达到概念层次。当概念下降为具体城市外观,相应地,物理状态城市向概念文化世界发展,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城市美学发展路径。因此,城市美学的研究不仅是对景观的研究、历史文化研究,而是一个地方活动和可见的物体,也是一个可以想象的对象。人们在概念层面上解读一座城市,而这种解释反应了城市的建设,这个城市的物质状态能唤起人们的回忆和想象力,指向过去和未来,使看不见的概念转化为可见的形式。
四、结语
关于一个城市的美学研究,我们应该从影像转向精神性的哲学层次,是对于美的升华。如果我们说,在一个城市的实际现象中,人的审美是可以感受到快乐,那么在城市的哲学思考中浅析城市形象在哲学观念中如何揭示文化价值观,而人们所感受到的快乐也是一种审美体验。狭窄的城市美学作为一个城市只有一种景观,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我们必须发展研究城市美学,揭示实践中的美,激发城市美。所以城市美学不仅需要听觉、視觉,感觉等方面,更需要人们的精神方面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美学向审美转型,并且成为了一种文化哲学,对于美充满了无限美感。然而城市作为审美对象的研究不仅理论合理,更加具有实用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罗杰·斯克鲁顿.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陈望衡.环境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