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教育现状及问题

2017-09-02 19:22许宪国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18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问题环境

许宪国

[提要] 在两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背景下,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我国的环境教育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与现实需要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满足不了经济结构转型过程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需要,在环境教育的全民性、终身性和学际性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关键词:生态文明;环境;教育;问题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生态文明视阈下高职学生环境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编号:XJK015CZY049)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6月27日

從18世纪的产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工业化的历程开始,先后经历了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起飞阶段、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阶段,到20世纪末进入信息化阶段。工业化所致的资源环境问题,从工业化初期起阶段就引起了人类社会的警惕,尤其是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工业化的拓展,自然资源更大规模的开采和利用,环境被过度破坏,世界各地要求节约资源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呼声日益强烈,各国际组织通过了数量众多的国际环境方面的公约,希望通过国家间的合作,解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保证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正是这种对生存环境恶化的担忧促使环境教育开始得到全球各国的重视。

一、环境教育内涵的演变

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上发表了著名的《第比利斯宣言》,指出“要有意识地将对环境的关心、活动及内容引入教育体系之中,并将此措施纳入到教育政策之中”。1992年的地球高峰会议的《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对促进持续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它能提高人们对付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对改变人们的态度都是必要的,使他们有能力估计并表达他们对持续发展的关心。”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为了可持续性的教育”,要求把环境教育与发展教育、人口教育等相融合,开始将环境教育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塞萨洛尼基会议中确定了环境教育“为了可持续性的教育”的理念。

《第比利斯宣言》将环境教育的目标从知识教育拓展到环境意识、知识、技能、态度和参与五个方面;《21世纪议程》提出的“提高人们对付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认为环境教育的方向要适应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提高公众的意识和进行培训等,提高人类社会的环境教育水平;塞萨洛尼基会议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突破了将环境教育仅仅关注环境的局限,将环境教育与和平、发展及人口等教育相结合。从环境教育目标的变化,可以看出,环境教育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环境观的不断变化而拓展,从开始的单一的环境保护教育,重点逐渐转变为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2007年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为,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2007年12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沙、株洲、湘潭(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6年6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5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选择福建省、江西省和贵州省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017年6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并会审议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推进建设情况报告》,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两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是建立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基础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建设的全过程,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在这个过程中,环境教育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环境教育开展的好坏,极大程度地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

三、我国环境教育历史与现状

我国的环境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起步,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中小学校课程中逐渐增加了环境科学知识的内容,到1987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中提出小学和初中增加学科教育和课外活动、开设讲座和开设选修课等形式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教学,环境教育开始纳入学校教育的轨道。在联合国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我国确定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制定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提出了环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从小学的《自然》课程、中学的《地理》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到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发展与环境》课程、设立相关专业等举措,实现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贯穿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环境教育。

我国的环境教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整个社会的环境意识已经有了明显提高,环保知识教育、环保实践活动开展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全球环境教育的整体发展相比,我国的环境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环境教育理念尚未完全突破环保教育的局限,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建立在这种环境教育理念上的教育过程还存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实践混乱的情况,“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与现实需要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和“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环境教育明显满足不了发展需要,在环境教育的全民性、终身性和学际性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环境教育的全民覆盖率低、国民的人生各阶段环境教育存在差异、学科间环境教育协作尚未实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境教育体系不健全;二是环境教育内容不完善;三是环境教育形式单一。

四、我国环境教育中的问题

随着两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和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的实施,环境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日益清晰。一是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专门人才,培养和造就在建设过程中具有人类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决策和管理能力的各层次管理人才;二是培养和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与发展意识。我国环境教育发展三十余年来,前二十年的环境教育仅仅局限于环境保护教育,从21世纪开始,生态文明的理念才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在生态文明的理解方面还存在偏差,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尚未完全建立。这不仅体现在环境教育的教育理念方面,更体现在环境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环境教育的体系还需细化。我国环境教育从体系化结构来看,目前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基础环境教育,主要以中小学生(含幼儿)为对象,还包括大、中专的非环保专业的学生;二是专业环境教育,主要是以大、中专学生为对象培养环境保护的专业人才;三是在职环境教育,主要是以环境保护在职人员为对象;四是社会环境教育,这主要是借助宣传手段对社会公众进行的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的体系基本已经完成了理论构建,但在体系框架下的环境教育实施方面,很多还只是概念性质,环境教育的实施在制度建设、人员、环境、条件等方面,尚未得到具体有力的落实与执行,突出体现在:基础环境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教育内容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不够;专业环境教育实习实践不足,理论学习与工作能力培养脱节;在职环境教育的观念、知识和技能更新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还存在差距;社會环境教育内容狭窄、手段单一、效果不明显。

(二)环境教育内容尚需具体化。环境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环境意识、环境知识、环境技能、环境态度和环境参与等几个方面。在环境教育内容方面,基本已经建立了理论的框架,但在环境教育内容的具体化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环境教育内容的科学化、系统化不足,甚至有些方面缺失;二是环境教育内容资源建设不完善,尽管中小学相关课程中已经包含了环境教育的内容,但生态文明观还比较模糊,至于高校中环境教育的相关教育资源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缺少适用于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教材,而社会环境教育,在教育资料缺乏方面更加明显,很难找到适合的专门教育读本;三是环境技能学习和实践的场所不足,尽管个别地方建立了环境教育实践基地,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满足中小学环境教育实践需要方面都明显不足,更无法满足全民环境教育的需要。

(三)环境教育形式不够多样化。基础环境教育的教育形式,中小学主要还是以课堂教育为主、以环保公益活动或环境教育实践基地参观为辅,高校主要是以共青团和学生社团环保公益活动为主,以公益讲座为辅;专业环境教育主要是以课程学习为主、实习实践为辅;在职环境教育主要是进修、培训为主;社会环境教育基本上是以公益活动组织和社区宣传为主。专业环境教育与在职环境教育具有比较稳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规律,暂时不做讨论。在基础环境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方面,教育形式过于单一,课堂教育和环保公益活动占据主要地位,又大多以其中一种形式为主要方式。这种情况带来的最为明显的影响就是环境教育的知识学习、意识培养与环境态度、行为培养脱节,环境教育中的能力培养基本得不到有力支持,环境教育效果难以保证。

五、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环境教育的对策

针对我国环境教育现状,为培养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的相关人才和提高全民的环境素质,实现环境教育的全民性、终身性、全球性和学际性,我国的环境教育需要在教育体系、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形式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具体思路是:第一,细化环境教育的体系,完善环境教育体系中每一环节的实施细节,建立规范的环境教育制度,尤其要加强对高校学生环境教育的力度,推进社会环境教育的深入开展和有效落实;第二,完善环境教育内容建设,组织编写适用于教育体系每一部分人群的环境教育知识、技能学习资料,并进行推广和使用,扩大环境教育人群的覆盖面;第三,加强环境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基地的数量、质量,加强基地的管理和运作,发挥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第四,采取更加有效的多样的环境教育形式,通过各种形式,将环境知识、技能、意识、态度、行为的培养有机结合,促进环境教育质量的提高。

环境教育要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逐步解决上述各项问题,才能使环境教育的体系建设更加科学、实施过程更加具体、实施效果更有保障,才能有力地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足、稳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季康.创新环境教育,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J].环境教育,2017.4.

[2]刘贤春,王保群.积极探索公众环境教育有效路径[J].环境教育,2017.4.

[3]彭妮娅.环境教育现状分析[J].环境教育,2017.4.

[4]杨昕.发达国家环境教育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保护,2017.7.

[5]吕倩.基础教育应重视生态环境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7.2.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问题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