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雀之志
中国人常说:燕雀岂知鸿鹄之志
旅英多年,笔者的一个感触是:中国鸿鹄岂知英国燕雀之志。
笔者居住的是英国中产阶层社区,每天下午街道上总能从一户人家里传出钢琴声,这是一户中国人家。丈夫经营一家中餐外卖店,全职太太相夫教子,两个女儿,一个8岁,一个5岁,请钢琴家教小时费是40英镑。另外,两个女孩还学游泳,同样请了一对一的私家教练,每小时25英镑课时费;另外,女孩们还上舞蹈课……这位80后的中国妈妈没空上班,因为,她从早到晚忙于接送孩子穿梭于学校和各种补习班。与这位中国全职妈妈相比,街上的英国家庭大都是双职工,英国妈妈们通常当孩子上幼儿园后即返回工作岗位。街道上,英国孩子们玩耍时常常敲窗户招呼中国女孩出来,每每皆遭到华人妈妈的告诫:不许打扰她女儿练琴。于是,两个中国女孩望着窗外嬉闹的同伴们,一脸委屈、不情愿地模样。由于,这位中国母亲整天忙于赶场子接送孩子,没工夫整理家务,她的家相当凌乱,反观英人邻居家,倒是都像电影里的洋房美观体面,那些不上补习班的英国女孩们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帮妈妈烘甜饼做家务,一派温馨小日子。
笔者曾自豪地对英国邻居夸赞两个中国女孩有出息,说:“这条街只有两个中国女孩会弹钢琴。”然而。英国人对此却不以为然。一位英国妈妈表示:华人家长这样做不值得。她说:首先,孩子童年的主要功课应该是玩,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孩子的童年;其次,想要鲤鱼跃龙门、迈入上流社会,谈何容易。的确,一般英国百姓大都安贫乐道,没有中国人常说的鸿鹄之志,没有往上爬的雄心壮志,因此,英国邻居们对于外卖店华人倾囊而出培养女儿,感觉他们过于“附庸风雅”或者“虚荣心”。
英国白人上大学的比率是26%
英国媒体公布的社会调研显示,英国白人上大学的比率是26%,英国华人上大学的比率是45%,是全英居民上大学比率最高的族裔。许多英国孩子16岁初中毕业后就进入职业教育,相较之下,中国学生一天花在功课和课外补习上的时间、精力,往往超过了一份全职工作的工作量和时间量。因此,中国孩子比起英国孩子就牺牲了不少正常的玩耍甚至正常的生活享受。中式流水线教育的背后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观。一个曾在中国读过小学的英国学生讲了个有趣的事情:中国小学生在讲述自己志向的时候,大多会说要当科学家,还有的要做宇航员,但,没有人像英国小学生那样表示长大了要接自己父亲的班,比如:当木匠、电工、水暖工;当清洁工、售货员、接待员……当一个劳动者。英国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笔者在此是褒义,绝不是贬义,因为,劳动者在英国也是公认的社会栋梁。一位留英16岁的中国学生说。当她告诉英国老师将来想上牛津、剑桥大学时,原以为老师会大大地夸赞她有志向。没想到。英国老师一脸认真地说:“不上大学也很好。”老师说:“你的人生不是要跟谁去攀比,而是,你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而,中国老师常说的是:若你不好好学习(就是闷头读书,应试教育),你就考不上好中学,以后就考不上好大学,将来你就只能去端盘子、扫大街……
笔者理发时常与发型师闲聊。女发型师有三个孩子,大姑娘19岁在一家夜总会当招待。笔者打听其女是否正在打工赚取上大学的学费?女发型师说,她女儿不准备上大学。也许将来女儿会去学习调酒技能,目前女儿就是在体验夜店的工作环境。发型师很为女儿骄傲认为女儿很有志向,每年她都带着孩子们前往地中海度假,周末全家人常去海滨就餐。的确,一个18岁的普通英国女孩,她们大都不会弹钢琴,但,她们大都会烹饪;会针线活;会烤甜饼;会制作圣诞火鸡;甚至会打理花园。她们还精通时尚懂得化妆及打扮技巧,且有着丰富的社交经验及聊天技巧,不少这个年纪的英国女孩还有与男伴相处的经验。初中毕业后如果她们不上大学,她们可能成为百货公司的导购,或成为餐厅女侍、空姐、美容美发师……而她们日后的丈夫也许是:电工、司机、水暖工、装修工……婚后,小夫妻攒足首付后就按揭买一套小公寓,日后孩子们陆续出生再换成两居或三居的花园洋房,他们每年会带着孩子们出国度假,每个周末全家都外出游玩,一代代英国工人家庭这样的生活形态周而复始地演绎着。
中国人的“成王败寇”
英国学校初中后就把升高等教育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分流,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诸如:电脑、会计、水暖工、厨师等技工职业发展的途径。在他们同龄人大学毕业面临就业的时候,职业培训班出来的学生往往已经就业并取得了经济独立。往往在大学生还在求职或工作偿还学生贷款的时候,那些已经成为建筑工人或汽车修理工的同龄人,可能已经有了自己的住房,有的已经结婚生子。而中国类似科举般的应试教育,并没有为社会准备社会上需要的技术工人和普通劳动者,最近,中长给孩子灌输的是:成王败寇的观念。笔者在电视上看过一期训练孩子踢球的英国纪录片,一位英国7岁孩童输了比赛后大哭大闹。对此,英国教练对孩子的教育是:要想学会踢球,首先得学会如何对待输球,学踢球的第一课,不是如何学习踢球技巧,而是学习运动精神。
说到赢取人生辉煌。英王室平民王妃凯特是个好故事,飞上枝头成凤凰的灰姑娘,在英国也传为美谈。凯特王妃出身“卑微”,其母曾是空姐,其父曾是空哥,其外祖父曾是底层煤矿工人,其上辈家人都没上过大学,典型的工人家庭背景。1980年代,凯特父母创立了儿童生日派对用品邮购业务,他们赶上了英国经济腾飞的好时代,生意如日中天,发财后他们将三个孩子都送进了著名的私校接受教育。日后,他们的长女凯特飞进王室成为平民王妃。但,这个美丽的现实童话似乎对英国百姓并没有多大的“励志意义”,英国人仅仅热衷于茶余饭后阅读王室消息及观赏王室成员的社会活动,满足于八卦王室一番。因为,英国工人阶级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并不自卑,且他们相当满足随遇而安的生活,英国劳动者的幸福指数还挺高,因此,他们也无往上爬的动力和动机。媒体公布的数据是,英国只有7%的孩子上私立学校,大多数的英国孩子都上政府学校。
小贝儿子端咖啡
当中国家长忙于领着子女课后赶赴各种补习班时,英国十几岁的孩子们不少正忙于课外打零工挣外快。
英国十几岁的孩子周末打点儿零工,是传统。孩子打零工,挣点零花钱、接触一下社会、积累一点人生和谋生技巧,好处多多。赶上家境困难者,穷人的孩子早當家,打零工还可以补贴家用。如果,你周末在北伦敦的Caffe Nero店里碰到一位中学生模样的小帅哥端上咖啡,不必大惊小怪,如果你觉得眼前的小帅哥,有些英国大帅哥、球星贝克汉姆的范,那就猜对了。贝克汉姆的大儿子,16岁的布鲁克林周末就在咖啡店里端盘子。当记者向贝克汉姆证实“传言”时,贝克汉姆耸耸肩说:“是呀,他周末在咖啡店刷盘子,都刷了两年了。”贝哥贝嫂,两人的资产加起来超过3亿英镑,然而,就是这位坐在金山上的富二代刷盘子。母亲节时,贝嫂在美国的《时代杂志》上谈及子女教育时说:“正是因为他们有如此优越的生活,懂得做人就尤其重要。他们要懂得今天的生活是父母辛苦打拼出来的。他们要懂得,不能坐享其成,而要自己劳动创造生活、赢得尊重。”
郭莹
英籍华人,世界华文作家协会会员,国际问题评论员。作为专栏作家,为港台、新加坡、欧洲及中国大陆媒体报道西方世界。著作有:环球行纪实《相识西风》;国内首部群体老外在中国纪实《老外侃中国》;中国女性越洋婚恋生存实录《一家两制一嫁给老外的酸甜苦辣》;深度剖析欧洲社会、文化纪实《欧洲如一面镜子》。
郭莹曾荣获“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征文奖”亚军;上海《新民晚报》“我的第一本书征文奖”季军。曾作为时事评论员参与凤凰卫视节目。曾任教香港公开大学硕士生班文学评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