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烟墩报军情

2017-09-02 23:29
旅游 2017年9期
关键词:汉简军情烽火

烽火报警是我国最早的一套独特的声光通信系统,既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项创举,也是世界通讯史上信号传递的一大发明。墩台作为长城沿线和驿路上传送军情信息的建筑,亦称烟墩、烽燧或烽堠,俗称烽火台或狼烟台,多建于长城内外高山之巅,易于瞭望的丘阜或驿路折转处,为夯土或砖石砌筑,呈方柱梯形或圆柱状高台,高度一般要在5-7米以上。台上有哨所和供燃放烟火的柴草,报警的号炮、硫磺、硝石等。台下有用围墙圈成的守军住房、羊马圈、仓房等。

丘阜上的狼烟台

烟墩建筑在城墙体中的称墙垛,紧靠长城两侧的称“沿边墩台”,向长城以外延伸的称“腹外接火墩”,向内地州郡府城伸展联系的称“腹里接火墩台”,沿交通线排列的,称“加道墩台”,大约每隔2.5-5公里左右设一台,恰好在人视力所及范围之内,各墩台实际上就是边防据点或驿站。

秦汉以来,各边疆塞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边境前哨的烽台,采用白天举烟、夜间点火等一套信号系统,依次向下一烽台传报的方式,报告来犯者的人马数量、动态等警戒信息,为上级掌握敌情,及时决策,发布指令,调兵遣将,有效防御,提供情报。这种报警方式始于商周,延至明清,达三千年之久。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早为大家熟知,在汉代丝路开通之后,这套系统已更趋严密完善,成为边防倚重的主要通讯方式。

据载,当年从敦煌到长安遥遥四千多里,边防警报在两三天之内就可到达。当时,在陕西淳化县甘泉宫还修建了全国军事指挥部,负责接收有各地传来的烽燧信息,为警示沿途驻军及早防御,进入战备提供了宝贵的时机。

根据居延、地湾、金关和敦煌等地出土的汉简可知,当年报警信号规定称《烽火品约》,所谓“品约”,就是规则。居延所出简册《品约》规定:在殄北塞当发现匈奴人入侵时,“白天举二烽,坞上表一,燔一积薪;晚上则燔一积薪,举堠上离合苣火”,并要求“毋绝至明”。还规定万一遇到风雨等,烽火传递受到影响时,就要立即派人亲自出马逐级传告。当时的军情和今天的预警设置一样,分为五级,即:敌10人以下称一品,情况不紧急;敌10至500人称二品,情况稍急;敌干人以上且入塞为三品,情况更为紧急;敌千人以上且攻打亭障为四品、五品,情况至为紧急。驻守士卒即根据敌情级别,按约定发布烽火信号。

白天举蓬夜间举火

白天放烟晚上点火,遇到风雨咋办?原来当年塞防亭燧还有一套发布传达信号的辅助设施,据汉简记述,大约有蓬、表、鼓、烟、苣火、积薪6种,白天举蓬、表、放烟,夜间则举火,积薪则昼夜兼用。

“蓬”和“表”系白天發布的信号标志物,与燃火无关,有草、布两种,形制如今布框和草帘、旗帜一类。在视线可及的范围内,用长竿吊升至到三、五丈的高杆顶端,根据悬挂数量来传达相应的内容,以使临近烽台见而通晓其意,逐级仿效传递到信号处理终端。

“烟”为白天燃放的主要报警信号,烽台下筑有柴灶,其烟道贴台壁直上如烟囱一样,在灶瞠点燃薪草牛马粪等发烟材料,即可冲出一股烟柱,直上云端,这即常说的烽烟。

“苣火”,是夜间点燃作为信号的燃具,如今之火炬。因长短粗细不同规格各有功用,汉简所记即有大苣、小苣、四尺苣、程苣等。夜间燃放以点数和移动方式报信,与白天之举烽信号相对应。所谓“程苣”当装有长柄,可供手持以左右摆动,或作分、合的横向移动,类似近代旗语,在夜间较易辨别。而白天之“累举烽”,当是上下移动的标志,也属白天易识别的动态信号。

“积薪”即敌情紧急时燃放的柴草垛,按规定大小排列存放,日夜兼用,随时可以点燃。一般亭燧要至少要备有3个大积薪和3个小积薪。如遇紧急则按规定点燃报警。

据汉简而知,边关烽火传报,邮书传递交接,各种军报均须登记时间,记载往往精确到“分”,如各戍守之地时间不统一,就会乱套。因大漠戈壁绵延无垠,地域空旷,昼长夜短,故西北边关分别实行十二时制或十八时制,每时又分为十分,以区别时差。而每日报告军情就是防务工作的主要任务,日报表遂成守卫记录之一。

火铳之声为凭

到了明代,由于火药用于兵防,在烽燧报警信号的制定上又在前代以烟、火为视觉传媒的基础上,增加了听觉信号,即以鸣放火炮或火铳(枪)之声为凭的信号系统。成化二年(1466年)明法规定:“令边候举放烽炮,若见敌人一二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500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5000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于此可知,我国在边防守御方面,烽火报警设置及其信号系统的沿袭发展。

当然,烽报乃军情,而军中无小事,汉简中就有对误举烽火的守卒及燧长处罚讯问的司法爱书,历代对于烽燧的管理自然也十分严格。明代规定:“传报得宜克敌者,准奇功,违者处以军法。”当年的放烟举火呜炮绝非儿戏,如有失误,弄不好就被杀头,可不是闹着玩的。

延至清代,烽燧仍是传递军情的辅助配置,时称垛墩或讯台。由于墩台主要为传报军讯而设,故称其传报为墩讯,遂称军事驻防巡逻地区为讯地或汛地,凡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都称汛,进而成为清代兵制。

今丝绸之路进入甘肃河西走廊后,紧贴汉明长城,历经千百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摧残的墩台虽大都倾颓,但仍有壁垒雄踞山巅者,成为高于地表的显著标志,成为一道难得的历史景观。

猜你喜欢
汉简军情烽火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烽火服务器
烽火重燃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
台“防长”回应本报“台谍”报道
图说书法(三十四)
违建别墅谎报“军情”中山陵景区圈为私家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