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卫东 蔡德清 谭宗梅
[提 要]屠呦呦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在医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原始性创新成果,她翔实而鲜活的创新历程和独特的创新人格,为我国高校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可贵的启示,引起了高等教育工作者对培养塑造当代大学生创新品格的有益思考。
[关键词]屠呦呦;诺奖得主;创新人格;大学生;创新品格
[作者简介]朱卫东(1967—),男,赣南医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谭宗梅(1962—),男,赣南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蔡德清(1978—),男,赣南医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江西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2015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课题“大学生创新品格的培养研究:基于诺奖得主屠呦呦的个案分析”(JY1507)
科学研究之路曲折而漫长,通往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科学奖领奖台的道路异常艰辛。2015年屠呦呦成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第12位女性得主,获奖原因是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它是我国医学界目前为止所获的最高奖项,屠呦呦因此而倍受瞩目并被广泛点赞。屠呦呦喜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意义深远,正如李克强总理的贺信中所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诺贝尔科学奖是迄今为止世界公认的科学界最高奖项,屠呦呦是中国本土首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她之所以能取得医学科研的原始性创新成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与她的一些优秀品格有关。而这些优秀品格对于科研创新成功是非常必要和有帮助的,比如:使命意识、专注投入、勤奋努力、传承创新、精益求精、不畏艰险、坚持不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和团队合作等,我们称之为“创新品格”[1]。诺贝尔获奖者身上闪现的创新品格值得我们去提炼,并在大学生身上着力培养。有了创新的个体,才有创新型国家。
一、屠呦呦带给我们的有益启迪
1.社会使命是创新的动力
强烈的社会使命感给屠呦呦的科研创新活动提供了强大而恒久的动力,屠呦呦在医学科研岗位上能长期坚持不懈,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支撑着她,是心中的理想信念转化成了自觉的行动和自信的力量。一项重大的研究课题从开始研发到获得成果,尤其是最终获得诺贝尔奖,要经历数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屠呦呦自1969年开始中草药抗疟研究到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经历了46年的漫长时间。
1967年,一个由我国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团队,悄然开始了一项代号为“523”的特殊使命,旨在帮助北越政府打击美帝,研究目标是防治疟疾新药。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接下了疟疾新药研发的国家任务,担任课题攻关组组长。研发期间,屠呦呦及课题组历尽艰辛,经历了190次的失败。在实验室待过的人都能体会到,成百上千次的反复尝试是多么寂寞枯燥和令人不安。为了工作安心,她咬牙把未满4岁的大女儿送到熟人家寄住,把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儿送往宁波父母家。为了验证研发药品的安全性,她率先自己试服,导致肝中毒。令人欣慰的是,历经千辛万苦研发的青蒿素在非洲大地至今已经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当年,研制抗疟新药是党和国家赋予屠呦呦的历史使命,崇高的使命感使屠呦呦在科研创新中遇到困难时表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必胜的信念。担任课题组长期间,如果屠呦呦没有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献和淡泊名利等优秀品格,就不会有100%抑制疟疾的青蒿素诞生。正是屠呦呦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其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的崇高荣誉[2]。
2.匠心专注是创新的核心
屠呦呦几十年如一日,一生专注于一件事,体现了弥足珍贵的专注品格。在几十年的中草药抗疟研究过程中,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一起整理出640种抗疟药方集,筛选出2000多个中草药方。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和200多种中草药方,始终不断完善和改进,做到对工作兢兢业业,对事业忠心耿耿。屠呦呦及课题组若缺少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那么研究就可能止步于其中任何一个环节。
“那时药厂都停工,只能用土办法,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直到第191次实验,我们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经过实验,用乙醚制取的提取物,对鼠虐猴虐的抑制率达到了100%”。屠呦呦并未满足于眼前的成功,针对青蒿素难以根治疟疾及成本高昂等缺点,她研发出了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升级版”药物,而其疗效为前者的10倍。这种一丝不苟、追求极致的大工匠精神,理应成为科研创新者的共同价值取向。
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专注执着精神,使课题组最终圆满完成了“523”国家课题,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教授说,“屠呦呦的科研经历对年轻科学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认准了一个领域,就要坚持去做,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3.传承融合是创新的基础
时年39岁的屠呦呦和同事们遵照毛泽东主席“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指示,着手从我国丰富的中草药中寻找新的抗疟药。他们通过大量翻阅中医药典籍,遍访民间医生,共搜集了包括青蒿在内的600多种可能对治疗疟疾有效的中药药方,筛查了其中380多种提取物和200多种中草药。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书中获得灵感,改进了提取方式,发现了强活性的青蒿素。正如屠呦呦所言:“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
屠呦呦在关键突破上得到了中医古籍的启发。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继承是创新的前提,通过创新促进融合發展。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屠呦呦让中国之蒿走向世界。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教授评价说,“屠呦呦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她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她将东西方医学相结合,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屠呦呦的发明是这种结合的完美体现。”
4.团队协作是创新的保障
现代科研基本上都需要团队协作才能顺利完成,科研团队的团结合作、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协调攻关是研究成功的基本保证。屠呦呦也表示,发现青蒿素,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是团队共同攻关的结果,很多科技人员都参与到了这项研究中,并作出了突出贡献。如果没有这种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就难以做到在短时间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人民。
青蒿素研究获奖是当年研究团队团结协作集体攻关的成功范例,是我国科学家的集体荣誉和骄傲。当时为研发抗疟新药,国家调集了全国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的超500名科研人员协力攻关。科技工作者们舍身忘我、团结协作、不计名利、联合攻关,像钉子一样紧紧地钉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全力推进新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他们都是令人尊敬的全球疟疾患者的拯救天使,都是最值得高教工作者大力向当代大学生宣传和倡导的科研创新者形象。
二、培养塑造大学生创新品格的几点思考
创新品格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所形成和凝聚起来的,对完成创新任务和个人创造力发展起促进和保障作用的个性特征。创新品格既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能力,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学校教育和科研实践中培养形成的。现代人才标准不但要求个体拥有高智能的知识结构,而且需要被称为“创新品格”的非智力特质架构,比如:勤奋热情、坚定自信、锲而不舍、乐观奉献、理性包容和合作关爱等。具备了鲜明的创新品格,在科研之路上就可以凭借非凡的毅力和耐心走向成功。没有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人才,就没有全社会的发展进步。要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就必须寻求正确的培养途径,以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品格。
1.突破传统高等教育桎梏,注重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存在着一些弱点,譬如轻探索,重灌输;轻个性,重共性;轻主体,重主宰;轻过程,重结果;轻民主,重服从等等。如果能克服这些弱点,通过民主的方式和自由的学术环境,让未来的科技工作者在高等教育开放性的求知氛围中全面发展身心,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望,唤醒他们原始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学会批判性的思维。
大学在教书育人实践中,要组织大学生尽早接触社会,认识大自然。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规律,认清自己应担负的社会责任。通过革命理想教育,引导大学生以英模及科学家为偶像,努力塑造和完善自己。教育他们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在不断追求中培养锲而不舍的精神。还可以通过体育课、军训以及徒步远足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坚强意志和攻坚克难的精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大学生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良好精神[3]。
2.构建纯净的学术环境,重塑宝贵的科学精神
大学生涯是科研人员步入专业领域前很重要的一段人生经历,但如今大学的社会职能却在弱化,大学的行政化倾向明显,学者对做官的兴趣超过了潜心做学问。导致大学功利主义泛滥,滋生出许多诸如学术腐败的不良现象,在大学求学可能只是一种谋取仕途的手段,全然没有了发展科技造福全人类的远大理想。因此,大学的“去行政化”很迫切。首先政府要真正放权,让大学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其次大学内部要严格规范管理,使师生拥有更多发言权。
宁静以致远,厚积而薄发。一项诺贝尔科学奖成果的研究时间需要15年左右,这就需要科学家要有甘于寂寞、淡薄名利、坚忍不拔、顽强不屈、长期钻研的献身精神。近年来,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大学校园难以做到“心静”了,功名、晋升、政治需要等这些世俗的欲望占据着我们的头脑,如何再有去追求科学求真求实高尚境界的心思了?大学的校园应该避免世俗的喧嚣,保持一份特有的宁静,保持宁静是大学的传统和本质要求[4]。
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大学要大力提倡学术自由,营造学术争鸣的宽容氛围,这样才能形成人才辈出的大好局面。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老师,敢于挑战学术权威和传统理论。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问,对同一个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5]。
3.提高信息检索能力,继承前人知识成果
创新是以继承前人知识为基础的,古今中外的所有创造都毫无例外地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即在继承前辈智力财富的基础上取得的[6]。文献信息检索是科研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最基本技能,是快速获得相关信息、扩大知识面的最佳方法。只有充分了解已有的科学理论和研究进展,才能在现有研究成果上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不断思考,引出新思路,使研究得到创新发展[7]。
高校应该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例如大力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检索硬件设施,为大学生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倾斜建设学校图书馆,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技术优势,确保图书馆成为学校的文献资源中心、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学习交流中心,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师生的科研创新。
高校图书馆也要有所作为,比如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包括带领新生参观图书馆、发放图书馆使用手册、介绍馆藏资源利用方法等,使新生对图书馆有一个全面了解,为今后通过图书馆获取信息资源作好铺垫。为全校学生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程,通过介绍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中外文数据库以及网络信息资源检索等知识,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掌握获得和使用文献信息资源的技能。
4.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高校在教学中,要基于信息技术并结合专业教学特点,营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氛围,推进研究型教学,特别是案例式和小班研讨式教学。开展面向问题的团队教学模式,由学生自由组团承担特定问题的解决,通过分工合作提交思路方案或参加答辩,这个过程既锻炼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加了相互间的认同与合作。考核应以开放性题目为主,引导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责任,开发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增强对不同思路的包容和认同,强调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抗挫折意识[8]。
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合作与竞争,推动合作学习。首先应多组织一些能同时体现竞争与合作的活动,比如运动会之类。其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和研讨会等形式从思想上灌输,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团队合作的内涵。再次,要发挥班级和社团的载体作用,多在班级或社团组织集体活动,以班级或社团的蓬勃发展及其活动的有效开展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结语
屠呦呦作为一个经典创新人物,是最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和敬仰的科学家榜样,她独特的经历、朴实的身份、低调的姿态、知恩的言行,在当今社会中都显得弥足珍贵,值得广大科研工作者认真学习,也值得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大学生身上去着力培养。总之,要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就不能忽视中国人创新型人格的塑造。先有创新的个体,后有创新型国家。
[参考文献]
[1]张瑶.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非智力因素研究[J].才智,2012,(27).
[2]徐礼平等.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心理资本与创新绩效关系—屠呦呦个案剖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7).
[3]方沛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J]. 科学时代(上半月),2010,(12).
[4]高媛等.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教育背景分析及其启迪[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3).
[5]李奋生.华裔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获奖因素及启示——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4,(10).
[6]杨力华等.论创新品格的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7]杨远滨等.论医科大学七年制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现代医生,2015,(27).
[责任编輯:上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