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城
【摘要】:目前,榆树在种植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根系发达、耐贫瘠,在种植生长的过程中存在具有极强的适应性、抗盐碱性,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了进一步促进榆树种植效率、质量的提升,种植人员需要加强对于各类种植技术的运用。本文基于此,着重分析高接换优结束在榆树种植中的运用,希望由此促进优质榆树苗木的培育。
【关键词】:榆树;高接换优;技术研究
作为我国常见的林木种类,榆树在种植的过程中普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抗盐碱性,并在丰富园林景观方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的甘肃张掖地区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特点,加强了对于榆树的种植。目前,为了进一步促进榆树绿化、抗盐碱化效率的提升,作业人员在实际的处理过程中加强了对于高接换优技术的运用。
1、试验地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榆树的高接换优技术,促进榆树培育工作的稳步开展,甘肃省山丹县于2008年起就加强了对于试验田的开辟。据悉,该试验田地形平坦,沙壤土,土层厚度在0.8~1.5m之间,而其pH值而在7.5~9间。此外,该地区日照长、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小而集中、蒸发量大、自然灾害较多。
2、材料与方法
2.1种植材料
在进行榆树高接换优的实验分析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采用圃地培育的白榆3~5年苗木进行作业,还需要准备100株2年生中华金叶榆嫁接苗,依据1.2mX1.2m的株行距进行种植。此外,工作人员还需要准备塑料布、保湿物品等材料。
2.2高接换优技术方法
在高接换优的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从中华金叶榆上进行接穗的剪取工作,并对其分枝进行处理,预留粗度为0.4cm以上的嫁接枝。随后,工作人员需要用湿河沙进行接穗的部分埋藏工作,并用石腊液对另一部分进行处理、封闭,并用草帘盖严。在高接换优工作时,工作人员主要借助劈接、插皮接、腹接的方式进行作业。
2.2.1劈接
所谓劈接,指的是选择长度在8~10 cm的接穗进行作业。在这一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将接穗斜2.5cm左右的削面,确保其形状为偏楔形。此外,為了保障高接换优工作的稳步开展,其需要确保削面上至少存在2个饱满芽。
2.2.2插皮接
在借助插皮接的方式进行高接换优的工作时,工作人员需要开展穗长留芽工作,并斜削长度为2cm左右的削面。此外,为了促进嫁接效率的提升,工作人员需要确保嫁接处苗木枝干粗度为3cm,而每砧木可以接穗2个左右。
2.2.3腹接
在利用腹接技术进行作业时,工作人员需要确保接穗长度在9cm左右开展作业。一般情况下,其还需要确保接穗上预留2个饱满芽,并进行长度为2cm
削面的制作。一般情况下,腹接工作需要在4月下旬进行。
在完成了高接换优工作之后,技术人员还需要科学的开展接穗保湿工作,并分别用石蜡(先封闭)、套袋、缠农膜封闭接穗。此外,为了促进作业效率的提升,技术人员需要将接穗基部伸入水中,确保其吸收充足的水分,提升其生理活动,然后插皮接。为了验证各技术的优劣,工作人员需要在嫁接工作完成后30天,对嫁接方法接穗的成活率进行调查、分析。
3、不同枝接方法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工作人员主要借助上述的三种嫁接方式进行作业,关于各嫁接方式的存活率状况,笔者通过实验调查进行了分析,并由此绘制了相关的数据表格,具体内容见表1。
通过对于表1的分析可以得知:插皮接、劈接、腹接等方式在榆树的高接换优工作中都能取得较高的成效,若依据穗成活率、株嫁接成活率进行分析可以得知插皮接最高,劈接略低,但都能达到生产嫁接成活要求。但是腹接的成活率较差,导致这一问题的出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砧木粗度不合适。事实上,砧木的粗度往往对切口切面大小产生较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砧木越粗,其切口面越大,故而导致砧木的创伤较大,不利于嫁接成活率的提升。
基于此,作业人员在实际的处理过程中可以优先采用插皮接、劈接的方式进行榆树的高接换优工作,并由此促进榆树培育工作的稳步开展,促进各项效益的取得以及提升。
事实上,在榆树的高接换优的工作中,工作人员还需要对接穗的保湿措进行科学的把握。目前,工作人员主要借助石蜡、套袋、缠农膜等措施开展接穗保鲜工作。相关的实验分析显示:石蜡封闭的保湿效果最好,套塑料袋略低,这两种方法在运用的过程中均能够满足生产育苗的要求,但是缠农膜措施在采取的过程中往往出现费工、成活率低的状况,无法取得较高的效益。
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促进榆树培育效果、质量的提升,工作人员加强了对于高接换优技术的运用。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了山丹县试验地概况,并就种植材料、高接换优技术方法(劈接、插皮接、腹接)进行分析,最后论述了不同枝接方法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笔者认为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以及技术的采取,我国的榆树培育工作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唐存莲,陈永勤,王德芳.北京市优良观赏彩色苗木高接快繁技术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7,(2):78-83+110.
[2]闫晓云,段广德.探讨呼和浩特市综合性公园树种与植物群落[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7-83.
[3]刘栋,史宝胜,黄印冉.金叶榆和白榆枝条抗寒性比较[J].上海农业学报,2011,(3):80-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