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巧云
小学生不良品德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标准或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学校中,虽然只是发生在极少数学生身上,但是,矫正不良品德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而且对全体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有重大影响。因此,我把这项工作当作自己的一项光荣艰巨的任务,高度重视。我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考虑到他们特殊的心理状态和特点,从以下几点进行教育,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尊重学生,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动力。如果无视他们的自尊心,一味批评、指责,他们就容易表现出“破罐破摔”的态度和对立的情绪。我在矫正学生不良品德教育过程,尊重学生,不让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在活动中强调他们是集体的一员,他们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集体的荣誉,促使他们珍惜集体的荣誉,鞭策他们管住自己,抑制自己不良品德行为。
二、与学生做朋友,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
品德不良的学生,自卑感重,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对人有戒心,有敌意,他们往往会认为老师有偏心,厌弃自己。他们也会对老师抱着沉默、躲避甚至怨恨等态度,不肯接受老师的教育。因此,我非常重视和他们的情感的培养,通过亲近他们、真诚地关心他们、倾听他们心声,与他们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然后用感人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他们,这样,教育才会入情、入理、入心,他们自然会听得进,记得住,想得深,改得快。
三、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既要注意他们的一般特点,又要针对他们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不能一锅煮,一刀切,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为了因材施教,我经常接近这些学生,和他们交朋友,与家长保持家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家庭和个人一贯表现等各方面的情况,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选择有效地教育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渐渐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促使其品德向好的方面转化。
四、以浓浓的师爱,促进其转化
学生的不良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教育他们往往会比教育其他孩子更费功夫。但他们就像一棵生病的小苗,需要老师加倍关心和爱护。例如我班的小志同学,家长共生有三个孩子,他们平时忙于生意,对儿子进行放养式教育(简直就是放任不管的状态)。我刚接班时,就发现他由许多不良行为习惯。接下来的日子,我听得最多的就是他经常去翻人家书包,拿别人的文具。于是,我在同学面前批评了他,还告诉大家什么行为是偷窃。但谈心多次之后,他不但屡教不改,而且变本加厉,真是让我烦透了。我恨恨地对他说:“你这是小偷行为,下次再偷,我就报警,把你抓进牢房去!”自从我说了那句话后,小志虽然没有再拿小玟的车费,但还是时常在班上捣乱,而且变得仇视我了。看到他怨恨的目光,我意识到自己不该说出那样的话。于是,有天早晨,我特意叫他帮我拿作业本到办公室,然后,拿出一块巧克力给他,说是谢谢他帮我忙。他虽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接受了。我拍拍他的肩头向他道歉,说上次不该说报警抓他进牢房这样的话,并问他为什么拿别人东西。原来他是因为看到同学不和他做朋友,他为了引起同学们和我的注意所以才故意这样做的。自此,我觉得对他有一份深深的愧疚,是我恶化了他和同学的关系,是我加剧了他思想上的蜕变。在往后的日子里,我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法,除了加强与他父母的沟通联系,平时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他、表扬他,渐渐地,他学习态度有所改变了,偶然也有作业上交。平时在课余时间,见他的手脏了,就拉着他的小手到洗手池边教他洗手;衣服脏了,就叫他要洗换衣服;天气凉了,及时提醒他添衣保暖……在浓浓的师爱感化下,他找回自信,找回了欢笑,找回了同学的关注,也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
五、樹立信心,是转化的关键
常言说:“浇树浇根,交人交心”,要想转化品德不良学生,首先要获得后进生的信任。譬如教育像小志这样的品德不良的学生时,听到他后来继续拿别人东西时,采用惩罚的手段是行不通的,此时的他对你既畏惧,又疏远,根本不会把你当作最可亲近和信赖的人,更不会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告诉你。正如歌德先生的一句话“你失去了财富,你就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因此给后进生树立起自信心,是实现转品德不良学生的关键。而要想彻底改掉不良的习气,还要反复抓,抓反复,不要急于求成,不要企图“毕其功于一役”,对出现反复的学生仍要尊重、信赖,以他们重犯错误不埋怨,问题严重不嫌弃,屡教不改不放弃,直到品德不良学生彻底转化为止,因为一个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反复发展的过程。
教书育人,任重且道远,这道上,唯有理解、信任和爱,才是转化品德不良学生的良方。在今后的教育道上,我将继续用母亲般的爱心点燃学生希望之火,编织出一个个“爱”的故事,使每个品德不良的孩子都可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