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朝刚+李文林
摘要:指出了玉米的种植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而现阶段讨论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发病特征以及防治对策对于提升玉米产量、科技水平、改善农民的经济收益有着重要的意义。对隆阳区玉米种植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研究了病虫害的发病特征以及相关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玉米种植;病虫害;发病特征;对策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5011602
1 引言
玉米是世界范围内种植范围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一种农作物。由于种植过程中受到人为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许多的病虫害,如果不及时的预防与防治,将导致玉米的减产减收,进而影响到经济收益。这就要求农民群众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相应的病虫害,及时的采取防治措施,进而确保玉米种植效益。
2 隆阳区玉米生的条件及发展状况
隆阳区地处热带、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冬干夏雨、干湿分明,区内最高海拔3655.9 m,最低海拔640 m,年平均气温15.5 ℃,年活动积温4639.7~7806.8 ℃,年平均降雨量966.7 mm,日照时数2046.5~2327.4 h,无霜期234~341 d,年蒸发量1051.4 mm。该地气候复杂多变,超过80%的玉米面积分布在半山区、山区,玉米生产时经常下雨,主要在5~8月,具备优良的水热条件,但坡耕地灌溉条件缺乏,完全靠自然降水供给玉米生长发育时期的水分。玉米生长中后期对水分需求特别高,该地区各地降雨量稳定而丰富,并且大部分地区降雨量都高于600 mm,能基本确保玉米高产需求。玉米正常生育期为4月上句至10月下旬,而且多数产区活动积温都在3300 ℃以上;进入灌浆期以后,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逐渐稳定,昼夜温度变化较大,玉米灌浆期长,对营养物质积累较有利。
3 蚜虫
3.1 发病特征
蚜虫主要是吸取玉米叶背以及嫩茎中的营养成分来进行生存与繁殖的,一旦玉米茎叶中的营养成分被吸取完之后,将会对玉米的生长造成一定的危害。如果玉米植株上的蚜虫数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将直接造成玉米杆、叶片的卷缩,同时叶片也会呈现枯黄的现象,严重时将会导致玉米整棵植株的死亡,进而造成玉米的减产。对于蚜虫的繁殖方式来说,其繁殖过程与其他的害虫繁殖有着较大的区别。蚜虫的繁殖是孤雌生殖以及两性生殖两种方式交替进行。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在进行蚜虫的防治工作中有着一定的难度。
3.2 防治对策
与其他病害的防治措施相同,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时,要适时防治,因为繁殖速度极快,一旦初具规模将会给玉米植株的生长造成严重影响,因而要对蚜虫病虫害进行及时的检查与防治。一般来说,可以使用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洒处理。同时,还可以使用50%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进行喷洒处理,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这两种药剂在进行蚜虫的防治工作中有着较好的疗效。此外,当玉米生长到大喇叭口末期时,可以使用相应的药剂进行蚜虫的防治。一般来说,可以使用3%的呋喃丹颗粒剂1.5 kg/亩进行蚜虫的防治。在进行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以将配置好的药剂均匀的灌入到玉米植株的心内,为使浇灌均匀,可以在呋喃丹药剂中掺入2~3 kg的细砂,之后再将其混匀。这样一来,可以显著的提高浇灌工作的均匀性。此外,在玉米的拔节期也可使用0.5%的乐果粉剂进行喷洒。
4 玉米螟
4.1 主要症状
玉米螟以幼虫为害。初龄幼虫蛀食嫩叶形成排孔花叶。3龄后幼虫蛀入茎秆,为害花苞、雄穗及雌穗,受害玉米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影响结实。
4.2 防治的措施
首先,农业防治。处理越冬寄主秸秆,在春季越冬幼虫化蛹、羽化前處理完毕;其次,化学防治。在春天玉米心叶末期,花叶株率10%时要进行普治。心叶中期花叶率超过20%,或100株玉米累计有卵30块以上,需再防一次。夏玉米在心叶末期防治一次。穗期虫穗率10%或100%穗花丝有虫50头时,要立即防治。药剂可用颗粒剂,有50%对硫磷乳油500 mL加适量水,与25 kg过筛(25~60目)的煤渣或沙石颗粒拌和均匀而成。玉米心叶末期每株施颗粒剂1~2 g,另外可用杀虫双或溴氢菊脂,或久效磷。最后,生物防治。释放赤眼蜂,在玉米螟产卵始期至产卵盛末期,释放赤眼蜂2~3放,每亩释放1~2万头。利用B.t.乳剂,每亩用每克含100以上孢子的乳剂200 mL,配成颗粒剂施撒或与药剂混合喷雾。利用白僵菌封垛,每立方米秸秆垛用菌粉(每克含孢子500~100亿)100 g/m3,在玉米螟化蛹前喷在垛上。
5 玉米大斑病
5.1 发病的特征
对于玉米的大斑病来说,它主要会对玉米的叶子产生一定的危害。如果不进行及时预防,将会威胁到玉米的叶鞘和包叶,进而影响到玉米植株的长势。在玉米大斑病发病的初期,玉米的下部叶片一般会出现浸染的现象,伴随着病害的发展进而影响到玉米的上部叶片,最终会造成整个玉米植株的死亡。在玉米植株叶片染病的初期阶段,植株的叶片上会出现青灰色的滴状斑点,并且这些斑点将会沿着叶脉向周边进行扩展。一段时间后,玉米的叶片就会出现梭形或纺锤形的深褐色的斑点。一般来说,斑点的长度大约在15~28 mm之间。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玉米田间的湿度太大,那么斑点就会发展成为灰黑色的霉状物病菌,并且该病菌的体积较大,最终会影响到玉米的生长,严重时会导致玉米植株的死亡。当玉米田间的温度超过了24 ℃,那么玉米大斑病将会迅速蔓延,进而影响到玉米的产量。
5.2 防治对策
一方面,在进行玉米选种工作时,要优先选择抗病的杂交玉米品种,这样一来,才能减少大斑病的发病概率,也方便后期的玉米病害的防治。另一方面,在进行玉米的种植过程中,一定要采取农业措施进行病害的防治,积极落实轮作制度。也就是说,同一块田地不能连续种植多茬玉米。在收获工作结束之后,要对地里存放的秸秆进行及时的清除,同时还要采取深翻的方式进行整地。这样一来,可以明显减少土壤中残存的病原体的数量。另外,在大斑病的易发病阶段一定要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进而有效的降低大斑病的发生概率。农民群众可以适当的进行早播,避开大斑病的发病高峰期。在进行施肥工作时,一定要多施基肥,控制好磷肥、钾肥的用量。此外,还要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要及时摘除玉米底部的2~3片叶,这样可以显著的降低田间的相对湿度,进而降低大斑病的发病频率。在进行玉米种植过程中,一旦出现了大斑病,要及时的采取药剂防治的方法进行病害的控制。对于药剂防治方法来说,可以在发病的初期进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的喷洒,已达到病害防治的目的。此外,还可以使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喷洒。另外,现阶段也有使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者是40%克瘟散乳油800倍~1000倍液进行喷洒工作,上述的药物防治措施都有着不错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喷洒工作要隔10 d进行1次,并且要保证连续防治2~3次,这样才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6 玉米灰斑病
6.1 发病特征
玉米灰斑病有传染迅速、危害严重的特点,防治上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6.2 防治对策
农业防治:合理轮(间套)作,选择最佳的种植方式(宽窄行种植)以改善田间小气侯,降低玉米群体间的空气湿度,达到防病目的;适时适度播种,以便使玉米通风透光正常;加强排涝:雨天低洼地一定要注意及时进行排涝,以防止玉米倒伏,导致病害大发生;对发病早的地块,及时清理下部叶片,集中烧毁,减少菌源基数,降低发生流行速度,减轻中上部叶片的发病程度。发病初期可用70%甲基托布布津或75%百菌清或10%世高等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10 d喷1次,连喷2~3次。
7 结语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国内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隆阳区农业发展的速度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现阶段,该区玉米的种植面积以及种植规模显著增大,做好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于提升玉米的产量,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在进行玉米的种植过程中,要及时的发现玉米的病虫害,同时还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进而提高玉米的种植的技术含量。
参考文献:
[1]应素丽.玉米常见病虫害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5(2):104~105.
[2]马洪振.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症状及防治[J].天津农林科技,2011(3):59~61.
[3]陈 彬.玉米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技术探析[J].农业与技术,2015(2):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