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学爽+韩金江+李芷欣+贺林
摘要:以广西的溶流古村为例,调查了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村落实际情况给出了规划开发方案,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古村落保护开发建议,希望可以在古村落历史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方面对学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5001303
1 区位分析
溶流古村位于广西区灵川县北部,距桂林市30 km,该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古村资源,村域内有一条甘棠江流经,神岭瀑布群及神岭映山红在桂林市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历史文化方面,灵川属楚文化圈。因位于楚尾越头之地,传统的中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此相融相激;建县历史悠久,且毗邻历史文化名城桂林,长久以来形成了灵川地方文化特色。唐朝末年,傩舞传入县境。清代,彩调、桂剧深入各乡村,成为桂东北彩调、桂剧之乡。桂林渔鼓、零零落等成为民间重要的曲艺音乐。舞龙、舞狮等活动,屡禁屡兴。民国初期,各种桂剧、彩调等业余团体纷纷成立。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广西目前大约有18万个自然村,传统的古村落仅存277个,而且正呈现逐年遞减的趋势[1]。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承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014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2]。
2 溶流古村现状调查
小组经过实地调查发现存在以下4个问题:第一,交通条件较差。村落交通状况比较差,通向古村落的主干道是泥土地,进入到村落里面则是一块块的青砖地,尤其是在桂林回南天的自然条件下,村落的地面比较湿滑泥泞;第二,古建筑破坏较为严重。在村落里保留着具有历史意义的古树,但是村落内部的建筑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走访的途中发现村落的很多建筑因为年久失修已经倒塌,有的房屋只剩下一面墙,村民自建房缺乏规划,已经严重破坏古村落整体的历史氛围;第三,经济条件、卫生环境较差。整个村落里老人小孩居多,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整体的经济状况处于较低的状态。当地农民都以下地种田和养殖牲畜为生活主要来源。溶流古村房屋基本为私有,大多以村民自己居住为主,由于当地村民中的家禽处于散养的状态,村落的地面有很多家禽的粪便;第四,公共设施不够完善。村落里面仅有一家便利店。村落内垃圾随意堆放,村落内部缺乏公共的绿地以及休闲场所,也没有任何的消防措施。
3 溶流古村保护开发路径
溶流古村保护开发小组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提高当地村民居住环境,提高当地经济水平,减轻留守现象为根本。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村落以整体的保护,保留村落丰富的交通路线,传统的建筑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延续溶流古村的传统,坚持可持续发展。在提高经济的同时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创造一个宜人的生活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而要想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让古村重新焕发出自己的活力,就必须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找到保护性开发的有效出路[3]。
3.1 总体规划“一带两心六区”
首先,从规划空间结构来看,小组以“一带两心六区”为总体规划,路线外移:现状机动车交通贯穿村内,人车混行,对古村的环境造成很大破坏,规划中将停车场规划在入口处,保护古村核心区,营造宜人步行空间如图1所示;其次,对古村街巷空间梳理:部分根据其内部道路的特点与功能,对街巷进行整理、延伸、串联,形成村内步行游线如图2所示;最后,完善停车设施:根据村庄发展古村历史文化旅游的定位,新增一个大停车场,入口片区设主要停车场,外围设置临时停车点,共44个车位。规划道路红线近期4 m,远期拓展至6 m。内部特色街巷道、步行宽度为2 m,保留原来街巷的尺度格局。
3.2 景观系统规划形成“一带四心多点”结构
依据“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原貌”的文物维修原则进行修缮。以“墨韵流香”为主题,把建筑、景观与水墨画相结合,凸显水墨画特色,打造成具有文化底蕴,古朴自然的乡村风貌。在节点设置上,选取了教育实践基地、手工艺坊、古井和宗祠等作为体现此次主题的重要节点。在门窗装饰上也使用常见的梅花雕饰构件。根据溶流古村的功能定位,溶流古村的未来发展出路在于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重点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同时通过文化旅游的发展带动村内的经济发展。
3.3 景观整治与提升
建筑方面:对建筑进行内外修缮整治,将部分房屋改造成接待中心和会议室、多媒体,赋予其功能性,服务村庄。场地:将古井旁杂乱的种植区进行整治,丰富内部绿化空间,铺装采用本地石块。内设休息座椅,方便观赏、写生,改变其“脏乱差”的环境风格。利用空闲场地改造成文化广场,内设古戏台及绿化区域,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小品:添置石凳、石桌,方便休息停留。在手工艺坊沿街放置手工艺品、雕塑、壁画进行展示,凸显当地文化。同时将邻近村委与外部交通相连接的道路作为全村主入口,门口设有停车场,方便车辆停靠。在入口停车场及各景观节点放置路牌标识,引导游客。将文娱活动室翻修,保留其原来的风格面貌,增设入口服务区,服务全村文化旅游的发展。保留门前空地的4颗古树,清除杂草杂物。将古墙内长势良好的植被予以保留,对部分黄土裸露空地进行植被补植,增强空间视线变化。开辟教育实践基地,在观赏植物同时又能了解植物,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添置公共坐凳,方便人流停歇、观赏及写生作画。
3.4 古建筑嵌入式改造
溶流古村“嵌入式”的改造方式是用来保护古村落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让古建筑一直被使用下去。建筑存在的意义在于它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古建筑能够一直被人使用下去的话,那么它的生命力便会一直存在。例如欧洲许多国家在保护古建筑上的思路也是采用“一直使用下去”的方法,譬如巴黎老城区依旧还在正常使用那些上百年的旧房子,房子坏了就修一修继续使用,没有哪一个被专门腾出来做成了只能看不能用的“死房子”。甚至塌了半边的罗马竞技场、半圆剧场之类,如今也时不时会举办一些演出活动。村落的古建筑与现代的建筑风格相结合适当改造。增强古村落建筑的实用性以及与现代社会的结合度。让溶流古村古建筑一直被使用下去。
4 古村保护开发建议
4.1 发展与保护共存
小组利用了4周的时间对中国其他城市的古村落进行了走访调查。主要集中在江苏和浙江一带,同时也去了云南的丽江古镇以及贺州的黄姚古镇这两个比较靠近桂林的古镇。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走访的古镇都是比较商业化的,失去了古镇原应该有的安静平和的状态。同时在走访的过程中发现,对于古镇的改造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它,让它发展。这是大多数古镇的改造状态。还有一种则是保存它,遵循科学规律、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4]。比如北京的紫禁城一样,限制发展,当做博物馆一样的存在。
4.2 加大宣传提高意识
唯有让人们自主保护古村落,意识到这些古村落的重要性才是长久的办法。小组的人员通过开展古村落保护的教育性讲座,邀请一些古村落研究的专家来普及古村落保护的知识;通过桂林的微信公众号、报纸、杂志等平台宣传古村落的现状以及保护;还组织了一些志愿者在公共的场合发放保护古村落的宣传单。在校内邀请会做视频的同学一起拍摄溶流古村落的宣传片用于放置公共场合播放。从各方面渗入人们的生活。让人们慢慢地接受保护古村落的思想。同时还可以通过结合专业方式进行宣传,例如举办一个还原古村落的画展。收集对古村落感兴趣人群的作品,根据走访古村落以及周边的时候拍摄的照片进行画作。在画展中详细介绍古村落的平面布局,坐落地点,交通方式以及村落的现状。把这些都用丰富的画面展现在大家面前。使人们更加关注和了解古村发展现状。再例如开设保护传统村落培训班,组织各地区有关人员参加专题培训学习,聘请专家讲解传统村落、古建筑、文物的相关知识,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自觉[5]。
5 结语
根据溶流古村的功能定位,充分挖掘自身历史文化。一方面,在未来的开发建设中必须保留有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和构筑物,另一方面,除了物质层面的风貌外,非物质性的风貌要素也要传承和强化。溶流古村在严格保护的原则下更新古村功能,适度开发旅游项目,不仅可以创造经济收益,使溶流古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最大体现,同时还可以为溶流古村的保护工作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并获得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宁国用.先保护后利用—广西传统村落困境和出路调查[EB/OL].[2013-08-27].http://search.people.com.cn/rmw/GB/rmwsearch/gj_search_pd.jsp.
[2]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12-15.
[3]李仁武.广佛肇文化古村保护性开发的路径选择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6.
[4]孙铭璐.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开发:以苏州市明月湾古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6(4).
[5]卢国能.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以漳州市为例[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