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志伟
(河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河北廊坊 065000)
青藏高原南羌塘盆地西部中二叠统龙格组地层的研究
毕志伟
(河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河北廊坊 065000)
龙格组为青藏高原南羌塘盆地西部晚古生代地层,本次工作对其岩石组合、古生物面貌、沉积环境、层序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将龙格组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段,初步认定一段主要形成于开阔台地亚相、二段形成于局限台地和潮坪亚相、三段形成于潮间带-潮上带微相,从下往上反映海水逐渐变浅过程。依据地层中出露的蜓类、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和珊瑚等海相化石的详细鉴定结果,认定龙格组形成于中二叠世栖霞期-茅口期。此研究可为深入探讨南羌塘盆地西部古生代大地构造背景及晚古生代盆地边界、盆地属性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
龙格组;南羌塘盆地;古生物特征;栖霞阶-茅口阶
南羌塘盆地地处西藏自治区北部,盆地内出露的龙格组系梁定益等1982年命名,创名剖面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土县欧拉[1,2]。原义指岩性为块状结晶灰岩、生物礁灰岩、含砂灰岩、白云岩及部分鲕状灰岩组成的一套地层,富含蜒类和群体珊瑚、苔藓虫、钙藻及部分腕足类、腹足类化石,时代为茅口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章炳高等(1984)[3]将日土县民卓茶卡一带的灰岩称民卓茶卡灰岩。西藏区调队(1986)[4]将改则县鲁谷一带的灰岩称鲁谷组,以上这些组均指同一套灰岩地层。1993年《西藏地质志》[1]引用其名,时代为早二叠世。夏代祥、刘世坤(1997)在《西藏岩石地层》[2]继续引用龙格组,指岩性以灰岩为主的一套地层,主要岩性为灰色厚层至块状结晶灰岩、生物礁灰岩、含砂灰岩、白云岩及鲕状灰岩等,产蜒类、珊瑚及腕足类。顶、底不全,时代为早二叠世。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2003—2005年)在羌多一带开展地质调查时引用龙格组,为一套碳酸盐岩组合,根据岩石组合将其划分为下段、中段和上段,时代为中二叠世,但其划分的下段的上部、中段和上段岩性均较一致,均以白云质灰岩为主,且各段之间无明显的划分标志,故难以区分,另对龙格组地层的沉积环境也局限于碳酸岩台地[5]。笔者主持完成的西藏1/5万埃永错东地区四幅区域地质调查(河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2011—2013年))项目继续引用龙格组[6],并将其原1/25万划分的下段的下部归为一段、下段的上部、中段和上段的下部合并为二段,在上段的上部新解体出一套以白云岩为主的岩石组合,并整合于二段之上,故将其划为三段。二段底部有一层稳定的砾屑灰岩作为标志与一段区分,且二者之间岩石岩性组合、颜色、层厚等均差异较大,三段底部以一层出露稳定厚约10 m的中细晶白云岩与二段区分。本次工作对龙格组的岩石组合、沉积环境、古生物特征等均开展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以此为依据重新建立了龙格组内三个段的划分标志,并根据其内出露的古生物特征将其时代归为中二叠世栖霞阶(上部)-茅口阶。
调查区地处青藏高原西部,属班公湖-怒江结合带西段和南羌塘地块南缘,大地构造位置归属于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对接带。据《西藏自治区岩石地层》[2]和《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图及说明书(1/1 500 000)》[7],调查区属班公湖-双湖-怒江-昌宁地层大区(Ⅵ)、南羌塘地层区(Ⅵ2)[5](图1)。
调查区内主要出露晚古生代地层,次为中生代地层和新生代地层。古生代地层有早-中二叠世吞龙共巴组、中二叠世龙格组。吞龙共巴组以一套下粗上细的碎屑岩组合为主,夹生屑泥晶灰岩和基性火山岩等特殊岩性层;龙格组为一套碳酸盐岩组合,出露硅质条带灰岩、藻团块灰岩、白云岩夹竹叶状灰岩、砾屑灰岩、灰质砾岩。
图1 调查区地层区划图(据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图及说明书(1/1 500 000))Fig.1 Certain radioactive-pollute area formation zoning map(according to the Qianghai-Tibet plateau and its adjacent area geological map and instructions(1/1 500 000))
中生代地层有晚三叠世日干配错群一组、二组、早-中侏罗世曲色组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雪山组。日干配错群一组为一套砾岩夹砂岩的岩性组合,见透镜状生屑泥晶灰岩夹层;日干配错群二组主要为一套台地相碳酸盐岩组合,见有透镜状细砂岩夹层;曲色组为一套次深海-浅海相碎屑岩建造,发育鲍马序列;雪山组为一套下细上粗的滨浅海相碎屑岩组合,夹灰岩、硅质岩和中性火山岩的火山-沉积建造。
新生代地层主要有始新世-渐新世纳丁错组、渐新世-中新世康托组、中新世-上新世唢呐湖组和第四系。纳丁错组为一套高钾钙碱性系列基性-中酸性火山熔岩夹火山碎屑岩组合;康托组主要为一套磨圆分选中等的紫红色复成分砾岩;唢呐湖组下部主要为一套单一成分的厚层灰质砾岩,中部为中-厚层藻屑藻团块灰岩夹砾岩组合,上部为厚层砾岩夹灰岩组合。
其中中二叠世龙格组作为南羌塘盆地西部日土-羌多一带出露最为广泛的地层,是研究二叠纪地层的较佳地段,本次通过对其进行详细剖面研究,为深入探讨南羌塘盆地西部古生代大地构造背景及晚古生代盆地边界、盆地属性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
调查区内龙格组地层多呈北西西向或近东西向展布,岩层产状较稳定,露头较好,整合于下伏吞龙共巴组之上,上被晚三叠世日干配错群或新生代地层角度不整合覆盖。本次工作针对龙格组一段、二段和三段分别布置了相应的剖面对其控制。一共测制了7条剖面,其中最具代表剖面为日土县扎普村拿木龙中二叠统龙格组二段—日干配错群(P2l2—T3rg)实测剖面(PM03)和日土县5319.5高地东中二叠世龙格组一段(P2l1)实测剖面(PM18)。
2.1 PM03剖面特征
位于日土县扎普村北东30 km拿木龙一带,交通尚可。该剖面龙格组出露较全,基岩露头较好,构造简单。龙格组一段、二段和三段之间呈整合接触,龙格组三段与上覆日干配错群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图2)。
图2 西藏日土县拿木龙中二叠统龙格组(P2l)实测剖面图Fig.2 Measured geological section of the Middle Permian Longge formation(P2l)in Namulong at Rutog county
2.2 PM18剖面特征
位于日土县扎普村5319.5高地以东;剖面上基岩露头出露较好,地层较连续,局部发育层内褶皱,剖面上龙格组一段下被第四系覆盖未见底,与上伏龙格组二段呈整合接触(图3)。
图3 日土县5319.5高地东中二叠统龙格组(P2l)实测剖面图Fig.3 Measured geological section of the middle of Permian Longge formation(P2l)at 5319.5 highlands,Rutog county
龙格组广泛出露于调查区,为出露最为广泛的填图单元,多呈北西西或近东西向展布。通过剖面测制,根据其基本层序、物质组成以及岩石组合特征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一段、二段和三段,一段和二段中发现了蜓类、双壳、有孔虫、苔藓虫、海百合茎和珊瑚等海相化石。一段在Worldview-2影像中多呈棕灰色、浅红色色调,多呈粗线条纹理,形成平行线状山脊,发育平行羽状水系、树枝状水系;二段呈灰色色调,粗线条影纹,发育羽状水系、树枝状水系,地貌以陡坡为主;三段灰绿色、浅灰白色,色调较均匀,影纹不清晰,难已识别出影纹图案以及展布方向,多形成平行线状山脊,发育平行羽状水系,地貌多数以缓坡为特征。
3.1 龙格组一段(P2l1)
下部为灰色-深灰色薄层夹中层泥晶藻屑灰岩、泥晶生屑灰岩、泥晶灰岩夹薄层灰质生屑硅质岩或硅质生屑灰岩、砾屑灰岩、硅质条带泥晶灰岩;上部为灰色-深灰色薄层-中层硅质条带泥晶灰岩、泥晶生屑灰岩、硅质团块泥晶灰岩夹薄层状灰质生屑硅质岩、含生屑泥晶灰岩,偶见深灰色薄层状砾屑灰岩、砂屑微晶灰岩等,总体上以含硅质条带或团块为主要特点,产蜓、菊石、有孔虫、双壳、海百合茎和珊瑚等化石。一段岩层单层厚度在几厘米至十几厘米之间,粒度较细、颜色较深,水平层理相对较为发育。
3.2 龙格组二段(P2l2)
下部为浅灰白色中层夹厚层泥亮晶(生屑)藻团块灰岩、亮晶生屑藻团块灰岩、亮晶生屑藻团块灰岩夹结晶灰岩、中细晶白云岩;中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状微晶灰岩、含微晶灰岩夹中细晶白云岩或与其互层,见钙质细砂岩、砾屑生屑(或砾屑)灰岩夹层;上部为灰白色中厚层微晶(或粉晶)藻团块灰岩、含生屑微晶灰岩夹浅白色细晶或中晶白云岩,向上细晶白云岩有所增多,总体上下部与上部以藻团块灰岩为主,中部则基本未见。二段底部以砾屑灰岩与龙格组一段区分,与一段对比其岩石颜色明显较浅、粒度略粗、岩层单层厚较大(以中厚层为主,单层厚多在30 cm以上)。
3.3 龙格组三段(P2l3)
下部为亮白色夹灰色中层细晶(或中晶)白云岩夹微晶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中偶见鸟眼构造;上部为亮白色中层-厚层中晶(细晶或粉晶)白云岩夹发育鸟眼构造的白云岩或与其互层。底部以1层厚约10 m出露稳定中细晶白云岩与二段区分,与二段对比多见暴露标志(鸟眼构造等),且古生物基本绝迹。
调查区本组为一套碳酸盐岩岩石组合,本次工作对其所划分的一、二、三段各自测制了相应的剖面对其进行剖析,从龙格组中识别出11种层序类型(图4),并对各个基本层序的沉积环境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各个基本层序的特征介绍如下:
层序A:层序下部为深灰色薄层泥晶藻屑灰岩、泥晶灰岩、生屑泥晶灰岩,岩层单层厚多3~7 cm之间,岩层面见虫孔痕迹,单个层序内厚12~16 cm,见发育水平层理;上部为深灰色中层泥晶藻屑灰岩,见珊瑚、海百合茎等化石,单个层序内厚多12~20 cm之间;层序底部偶见微薄层状硅质岩或泥晶灰岩,水平层理发育,岩层单层厚0.5~3 cm之间,整体厚3~5 cm。形成于开阔台地台内洼地亚相环境[8],主要出露于龙格组一段。
层序B:层序下部为灰色-浅灰绿色薄层状含灰质生屑硅质岩、硅质岩,单层厚多4~8 cm之间,偶发育水平层理,单个层序内厚多在8~15 cm之间;上部为深灰色中层含硅质条带微晶(或泥晶)灰岩、硅质条带微晶(或泥晶)灰岩,岩层单层厚多在10~18 cm之间,单个层序内厚多在30~40 cm之间。形成于开阔台地台内洼地环境,主要出露于龙格组一段。
层序C:层序下部为深灰色薄层泥晶生屑灰岩,岩层单层厚多在4~8 cm之间,发育水平层理,单个层序内厚35~40 cm之间;上部为深灰色中层泥晶生屑灰岩,单个层序内厚在10~15 cm之间。形成于开阔台地下缓坡环境,主要出露于龙格组一段。
层序D:层序下部为深灰色薄层含硅质条带泥晶生屑灰岩,岩层单层厚在3~9 cm之间,单个层序内厚在45~50 cm之间,上部为深灰色中层含硅质条带泥晶生屑灰岩,单个层序内厚15~20 cm之间。形成于开阔台地上缓坡环境,主要出露于龙格组一段。
图4 龙格组基本层序特征Fig.4 The basic seque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ngge formation
层序E:层序下部为深灰色中薄层砂屑微晶灰岩,岩石中砂屑含量25%~50%不等,岩层单层厚4~8 cm,单个层序内厚15~20 cm之间;中部为砾屑微晶灰岩,砾屑不均匀分布于岩石之中,单层厚在12~20 cm之间,单个层序内厚30~35 cm之间;上部为中薄层砾屑灰岩,单层厚在6~12 cm之间,单个层序内厚在6~12 cm之间。属于风暴沉积岩,形成于台内浅滩亚相环境,主要出露于龙格组二段。
层序F:层序下部为灰色-深灰色中薄层泥晶灰岩、泥晶藻屑灰岩或亮泥晶藻屑(或藻团块)灰岩,单层厚多在4~14 cm之间,发育水平层理,单个层序内厚15~25 cm之间;上部为灰白色中层或厚层藻屑(或藻团块)灰岩、泥亮晶藻团块(或藻屑)灰岩,单个层序内厚30~70 cm之间。本层序上部或下部岩性常独立出现。形成于局限台地环境,主要出露于龙格组二段。
层序G:层序下部为中层粉亮晶藻团块生屑灰岩、亮晶藻团块灰岩,发育藻纹层,岩层单层厚20~50 cm之间,单个层序内厚60~90 cm之间;上部为灰色中层-厚层细晶白云岩或块层粉细晶灰岩,见发育平行层理,单个层序内厚多在130~160 cm之间。层序底部偶见有薄层状泥晶灰岩,发育水平层理。本层序常缺失上部单元或下部单元。主要形成于潮坪环境,多出露于龙格组二段。
层序H:层序下部为灰白色中层粉亮晶藻团块(或藻屑)生屑(或含生屑)灰岩、藻屑粉晶灰岩,岩石见发育有藻纹层,常含有少量砂屑,从2%~8%不等,岩层单层厚在15~40 cm之间,单个层序内厚110~150 cm之间;上部为厚层或块层粉亮晶藻团块(或藻屑)生屑(或含生屑)灰岩、藻屑粉晶灰岩,含有部分砂屑,含量5%~10%不等。本层序常缺失上部单元或下部单元。主要形成于潮间带环境,多出露于龙格组二段。
层序I:层序下部为灰白色中层或厚层含藻团块亮晶灰岩,岩层单层厚多在30~60 cm之间,单个层序内厚60~90 cm之间;上部为灰色-灰白色中层或厚层纹层状亮晶灰岩、亮晶藻团块灰岩,岩石中发育鸟眼构造,单层厚多在30~60 cm之间,发育平行层理,向上逐渐增多,单个层序内厚150~220 cm之间。本层序常缺失下部单元,上部单元常独立出现。层序顶部偶见有砾屑灰岩层,厚度20~30 cm。主要形成于潮间带-潮上带环境,主要出露于龙格组二段和三段。
层序J:层序下部为薄层夹中层亮晶灰岩,薄层单层厚多在4~8 cm之间,中层单层厚多在12~18 cm之间,单元厚多在30~35 cm之间;中部为中层(极少数为厚层)亮晶灰岩,上部为中层状中细晶白云岩,单层厚多在10~15 cm之间,单元厚多在10~15 cm之间。主要形成于潮间带-潮上带环境,多出露于龙格组三段。
层序K:层序下部为亮白色或灰白色薄层(偶见中层)中粗晶白云岩或中细晶白云岩,略发育纹层,岩层单层厚多5~10 cm之间,单元厚30~60 cm之间;上部为亮白色或灰白色中层(少数为厚层)白云岩,岩层单层厚20~60 cm之间,以发育鸟眼构造为特征,单个层序内厚200~250 cm之间;本层序有时缺失下部或上部单元。主要形成于潮上带环境,多出露于龙格组三段。
根据龙格组的岩石组合并结合其基本层序特征认为龙格组形成于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和潮坪等沉积环境。
开阔台地相为龙格组一段的主要岩相单元,深灰色薄层-中层泥晶藻屑灰岩、泥晶灰岩、泥晶生屑灰岩、生屑泥晶灰岩、含灰质生屑硅质岩、硅质岩、含硅质条带微晶(或泥晶)灰岩,岩层单层厚多在3~15 cm之间,发育水平层理,主要的化石类型为海绵骨针、藻类有孔虫、蜓、海百合茎、介形虫、钙球、苔藓虫,缺乏棘皮类、腕足类等。整体显示了低能正常浅海环境。
局限台地为灰色-深灰色薄-中层至厚层泥晶灰岩、泥晶藻屑灰岩或亮泥晶藻屑(或藻团块)灰岩,化石较少分布,偶见有少量海百合、藻类化石碎片,发育水平层理。整体显示了低能的局限滨浅海环境[8]。
潮坪亚相为龙格组二段和龙格组三段的主要岩相单元,分为潮下带、潮间带和潮上带微相。潮下带常与潮间带一起分布,多处均较难区分,主要为灰白色中层-厚层亮晶藻团块(或藻屑)生屑(或含生屑)灰岩、藻屑粉晶灰岩、含藻团块亮晶灰岩、亮晶藻团块灰岩,藻纹层发育,主要分布有藻类、有孔虫、海百合茎、介形虫、苔藓虫等化石碎片;潮上带微相主要为中层-厚层纹层状白云岩,鸟眼构造白云岩夹亮晶灰岩、亮晶藻团块灰岩。整体显示了高能的滨海环境。
调查区内龙格组地层化石较丰富,有蜓、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珊瑚、海百合动物等,且在局部形成珊瑚礁。其中蜓类、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珊瑚化石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张遴信、廖卓庭、陈挺恩、陈楚震、邓占球鉴定,各门类发育情况及分布特征分别叙述如下:
6.1 蜓
调查区内龙格组蜓较为发育,根据剖面中化石的采集层位划分了三个蜓类化石带:
(1)Neoschwagerina-Pseudodoliolina组合带(图5-1;5-2;5-3)
对应的岩石地层单位为龙格组二段(PM03拿木龙剖面第32-34层),调查区内出露分子有PseudodoliolinaprimigenaToriyama and Kanmera,新希瓦格蜓(未定种)Neoschwagerinasp.和小泽氏假桶蜓(比较种)PseudodoliolinaozawaiYabe et.?。其中新希瓦格蜓(未定种)标本的壳体大小和轴率与陈氏新希瓦格蜓?NeoschwagerinacheniSheng?相似,但隔壁相对较薄。与芒康新希瓦格蜓Neoshwagerinamarkamica相比轴率稍小,曾见于日土县民工茶卡灰岩。聂泽同等(1983)认为龙格组下部主要以Neoschwagerina较高级种族为代表,上部以Yabeina为代表,但Neoschwagerina仍很繁盛,并伴生有Colania,Chusenella,Yangchienia,Nankinella,Kanlerina等属的分子,在层位上大致与华南茅口组的中、下部相当[10-11]。PseudodoliolinaprimigenaToriyama and Kanmera壳小,圆筒状,两极宽圆。共10圈,首圈呈球形,第二圈呈圆柱状,之后的壳圈呈圆筒状。半长1.71 mm,宽1.16 mm,轴率2.95.各壳圈的宽度自内向外依次为0.21,0.25,0.32,0.38,0.46,0.57,0.68,0.86,1.03,1.16 mm。旋壁薄,似由致密层及其下一较不致密层组成。隔壁不褶皱。拟旋脊发育良好,呈半圆形,排列较松,高度约为壳室之半或更高。初房小,圆球形,外径0.16 mm。见于日土县龙格组,时代为中二叠世茅口期[10-11]。故该带主要形成于茅口阶中下部较为适宜。
图5 龙格组中蜓类化石Fig.5 TheTing class of the Longge formation
(2)Parafusulina带(图5-4)
对应的岩石地层单位为龙格组一段(PM18剖面第4层),见ParafusulinayunnanicaSheng?分子。区域上在鲁卡尔杂龙格组下段中还分布有ParafusulinasplendensDunbar et Skinner,它们都是特提斯区和我国华南栖霞阶常见分子并显示了特提斯暖水型的性质。研究区内蜒类Parafusulina动物代表了栖霞阶上部的组合。属二叠纪栖霞期。
(3)Pseudofusulina带(图5-5;5-6;5-7)
对应的岩石地层单位为龙格组一段(PM18剖面第5-6层),该组合带产出于Parafusulina带之上,主要分子有少圈假纺锤蜓PseudofusulinaparalpinaChen、内蒙古假纺锤蜓PseudofusulinaneimonggolensisHan和少圈假纺锤蜓?PseudofusulinaparalpinaChen?其中调查区内所见的PseudofusulinaparalpinaChen壳大,长圆筒形,中部平或微凹,两极钝圆。壳圈较少,共3圈,包卷松,最初两圈为纺锤形,第3圈骤然伸长。壳体长9.97 mm,宽2.29 mm,轴率4.35,各壳圈的宽度自内向外依次为0.9、1.56、2.29。隔壁厚,由致密层及蜂巢层组成。隔壁褶皱强烈,不规则。膜壁发育。通道不清楚。初房大而圆,外径0.51 mm。形成时代为中二叠世,由于该带临近Parafusulina带且在其之上,故其归属于栖霞期上部或茅口期下部较为适宜。
6.2 腹足动物
区内腹足动物主要产于龙格组一段,为全脐螺(未定种)Euomphalussp.(图6-1),时代隶属于古生代。
6.3 腕足动物
主要见于龙格组二段,主要分子有Allorhynchuscf.hunanensis、Choristitessp(图6-2;6-3),产出时代为中二叠世。
6.4 双壳动物
区内双壳动物主要产于龙格组,分布数量较少,本次采获有Pseudomonotissp.,Heteropectensp.(图6-4),其中前者发现于昂仁县多白区错那地区,时代为中二叠世,后者在石炭纪至二叠纪中较常见。
6.5 龙格组形成时代讨论
根据龙格组内采集的蜓类Neoschwagerina-Pseudodoliolina带产于龙格组二段,与茅口阶中下部相当,Pseudofusulina带(产于一段)归属于栖霞阶上部或茅口阶下部较为适宜,Parafusulina带(产于一段)代表了栖霞阶上部的组合,故龙格组一段和二段的生物组合大致相当中二叠世栖霞期-茅口期。另外,其中产出的腹足类Euomphalussp.、双壳类Pseudomonotissp.,Heteropectensp.、海百合茎Cyclocycli-cuscf.chanensisDubatolowa et Shao和苔藓虫PolyporasinovaricellataYang et Lu等常见于中二叠世或上古生代。综上所述,龙格组一段形成于栖霞晚期至茅口早期,二段形成于茅口期早至中期较为适宜。
图6 龙格组中腕足、腹足和双壳化石Fig.6 The brachiopods,gastropod,double hull of the Longge formation
龙格组在南羌塘盆地西部广泛分布,调查区作为研究龙格组的较佳地段,本次工作通过在调查区内的各个地段详细剖面测制,并辅以地质路线调查,最终合理地建立了龙格组三个段的划分标志。通过区内不同地段龙格组地层加以对比和研究,查明了调查区内的横向变化特征,从西向东,一段厚度略有增加,且其中的硅质岩、硅质条带灰岩所占比例整体呈现增多的特征;二段沉积厚度略有减薄,中薄层深色白云岩逐渐增多,反映其从西往东沉积水体有所变浅的特征;三段白云岩中灰岩夹层逐渐减少,向东演化转变为以白云岩为主的特征。
通过对龙格组开展剖面测制研究,对龙格组三个段的沉积相、亚相以及微相进行了重新梳理分析,对其古沉积环境进行了初步恢复,最终认为龙格组一段主要形成于开阔台地亚相,龙格组二段主要形成于局限台地和潮坪亚相,龙格组三段形成于潮间带-潮上带微相,反映了龙格组从下部至上部海水逐渐变浅的沉积演化特征。该项资料可以供今后石油勘探工作参考。另在龙格组一段、二段中发现了较丰富的蜓类,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海百合茎等化石,为龙格组地层时代的确定收集了较多的古生物资料,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并最终认定龙格组形成时期为中二叠世栖霞晚期-茅口期。
羌塘盆地作为我国油气资源勘查的重要选区,近年来广泛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关注,对油气资源勘查研究的主要对象也集中于中生代海相沉积地层的含油白云岩夹层。但是,随着2012年在羌塘盆地西侧角木茶卡地区完成的羌资9号井及其钻孔揭露出的二叠系含油白云岩和古油藏[12],都预示了羌塘盆地隐伏的古生代地层中具有重大的油气资源勘探潜力。前人在羌塘盆地中部昂达尔错地区也发现了有二叠纪龙格组地层的存在[13],明确了中央隆起带东段的南羌塘地区中新生代之下存在晚古生代地层,为更深入研究羌塘盆地零星出露的古生代地层及地质演化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但其整体研究尚浅。本次在南羌塘盆地西部埃永错东地区对中二叠世龙格组通过详细研究,对其形成时代、沉积环境及古生物面貌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多的认识,尤其是在龙格组三段中发现了大量的白云岩,虽同样无油气显示,但结合新生老储的油气地质特点,是否预示盆地下部隐伏的古生代地层中存在着未知的含油白云岩甚至古油藏,在今后的羌塘油气地质工作应当引起重视。
[1]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西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1-701.
[2]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西藏自治区岩石地层[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1-302.
[3]章炳高,何国雄.喀拉昆仑分区地层[A].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西藏地层[C].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78-166.
[4]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1/100万日土县幅.1986,1-155.
[5]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25万羌多幅[R].2004,1-285.
[6]河北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西藏1:5万埃永错东地区四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R].2015,1-273.
[7]王立全,潘桂堂,丁俊,等.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图及说明书(1/1 500 000)[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3,1-288.
[8]朱筱敏.沉积岩石学第四版[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1-482.
[9]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川西藏东地区地层与古生物(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00-210.
[10]聂泽同,宋志敏.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下二叠统茅口阶龙格组的蜓类新资料[J].地球科学-武汉地质学院学报,1983,19(1):58-70.
[11]盛金章,王玉净.西藏二叠纪蜓类概貌兼论二叠纪蜓类动物地理分区[J].古生物学报,1981,20(6):58-70.
[12]宋春彦,曹竣峰,王剑,等.羌塘盆地角木茶卡地区二叠系古油藏的发现及基本特征[J].新疆地质,2014,32(1): 87-91.
[13]曾禹人,黄建国,马德胜,等.西藏羌塘盆地昂达尔错地区中二叠统龙格组的厘定及地质意义[J].贵州地质,2016,33(10):58-63.
Research on the Middle Permian Longge formation in western part of the south Qiangtang Basin,Qianghai-Xizang(Tibet),China
BI Zhi-wei
(Regional Geology and Mine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Hebei Province,Langfang Hebei 065000,China)
The Middle Permian Longge formation is located in the west-south Qiangtang basin.The investigations of mineral sparagenesis,paleontological features,sedimentary characterization and remote sensing data are carried out in detail.The Longge form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members from the bottom up.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of the Longge formation were open platform,restricted platform,and intertidal to supralittoral zone,respectively,which indicated the seawater became shallow.The marine fossils are well developed in the Longge formation,such asfusulinida,brachiopods,gastropod,bivalves andcorals,suggesting the Longge formation formed in Permian Qixia Stage to Maokou Stage.This research provides the basic geological data which could improve the studies of the tectonic setting in southern Qiangtang basin during Paleozoic period.
Longge formation;south Qiangtang basin;paleontological characteristic;Qixia-Maokou Stage
P534.46
A
1672-4135(2017)02-0089-10
2016-12-27
国家地质调查项目“西藏1/5万埃永错东地区四幅区调项目(1212011086063)”
毕志伟(1984-),男,工程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Email:111963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