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王小婷
从江:生态传承与“林粮间作”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王小婷
从江县在稻田之中开挖鱼塘,将鱼、鸭引入稻田系统,形成“稻-鱼-鸭”生态农业系统和“林粮间作”共同存在、紧密联系、相互支持的生态格局。
从江县在稻田中开挖鱼塘,将鱼、鸭养殖引入稻田种植系统,形成独特的次生湿地生态环境。稻田与丛林交错分布,森林生态系统与湿地生态系统互为补充,“稻-鱼-鸭”生态农业系统和“林粮间作”模式的生态传承,使从江长期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6月26日下午,记者在从江县西山镇拱村“稻-鱼-鸭”复合系统生态种植示范基地,见到了正在干活的村支书潘有恩。“全村1210亩地,890亩是稻田作物。”潘有恩介绍,侗族地区山高岭峻、丘陵起伏,他们一直采用“稻-鱼-鸭”系统和“林粮间作”的模式,剩下的320亩种植杉木、楠竹、油茶等。
“我爷爷那一代就是这么做的。”谈到“稻-鱼-鸭”生态农业,潘有恩说,千百年来,从江人一直延续着在稻田中开挖鱼塘,将鱼、鸭引入稻田的做法。
“这种方式节省了土地资源,实现了天然的立体农业生产,有效缓解了人地矛盾。同时,稻鱼鸭还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从江县农业局水产站站长罗均说,“稻-鱼-鸭”传统农业生态系统是农民在土地资源紧缺的自然条件下,长期摸索的一种独特的生产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
“稻田生态系统中,鱼、鸭摄食的是稻田中的杂草、浮游生物、微生物。”罗均说,鱼鸭摄食和活动能活水、通气、增氧、松土,有利于水稻通气透光、根系发育,促进有效分蘖。鱼、鸭粪便又作水稻肥料,排出的二氧化碳是水稻光合作用的碳源,这样使各种物质良性循环,形成三者相互利用、相互促进,又各得其所的循环经济和立体生态结构。
据罗均介绍,2011年,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特的农业生产模式、古朴的少数民族传统成功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13年被农业部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从江土地面积3244.9平方千米,其中,山地面积2445.8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5.4%。由于这一地区多为山地,不可能开垦大片农田,梯田占从江县总耕地面积的64.6%。
“2015年,从江县以加榜梯田为核心,申报加榜梯田国家湿地公园,2015年12月26日,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网站公示,位于从江县月亮山腹地的加榜乡境内,包括党扭、加页、加车、摆别、摆党、平妹六个行政村,总面积2916.3公顷的加榜梯田,已经通过了国家林业局的初审。”谈及从江的梯田,从江县林业局副局长石文礼如数家珍。如今,加榜梯田被誉为“中国十大梯田美景”之一,蜚声中外。
“侗乡人在山体坡面上,沿着等高线构建很高的石砌高埂,然后人工挖掘坡面,相对高埂形成洼地,然后进行土方回填,形成水田。”石文礼介绍,在侗乡,靠人工维护的防护林,将稻田分割,形成稻田、丛林交错分布的景象。
稻田完全镶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水资源也存在着诸多内循环。白天温度升高时,稻田中的水蒸气进入大气,却因森林生态系统的阻挡没有流失,当夜间降温时再凝结为露水或雾水,回落到稻田中。
由于稻田和森林之间紧密结合,侗族人在森林与田地过渡的地段会人为预留5至7米不等的“浅草带”,这样的浅草带不仅可以增加稻田周围的通光、通气程度,又可以防止森林中的大型食草动物进入稻田进行破坏,还给耕牛、马、羊提供了放牧场所。最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地表径流速度,使流水携带的泥沙就地沉积,缓冲泥石流和山洪对于稻田的危害。
此外,组成防护林带的树木通常都是当地精心挑选出的耐湿树种,如杨梅、野生猕猴桃等,在山高坡陡的环境下,这样的防护林对水土流失、泥石流等都起到有效的防范作用。
侗乡人在丛林中修建稻田,无意中为森林生态系统插入了湿地生态系统。稻田生态系统使得本来仅限于江河地带的生物群落转移至高海拔地区,提升了山区物种的多样化水平,使侗族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与稻田生态系统共同存在、紧密联系、相互支持。
近年来,从江县林业局紧紧围绕大生态战略行动,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积极推进森林提质增效和发展林下经济,努力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我们将充分利用良好林业生态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依托加榜梯田国家湿地公园与省产投集团合作建设全省森林康养试点示范基地,重点在翠里等乡镇发展瑶药植物种植,促进瑶浴康养产业发展。”石文礼说。
将翠里乡高华村、庆云镇单阳村作为全省的森林康养试点,科学规划,打造具有少数民族医药、民族文化特色的森林康养基地,是从江县通过试验示范,探索完善全省森林康养的发展路径和措施。
此外,为全面加强林业生态修复,牢牢守住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生态公益林的生态红线,推进林业“六个严禁”专项行动,全面保护森林资源,全面禁止“砍阔种杉”,从江县在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种植阔叶树和实施森林近自然修复,加强乡村绿化,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同时,从江县实施森林提质增效工程,大力推进油茶、楠竹、杉木等林业改造,提高森林质量和经济效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支持贫困户发展小黄牛、小香鸡、蜜蜂等林下养殖和食用菌、中药材、柑等林下种植,通过林下经济产业增强农林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帮助贫困群众脱贫。
(责任编辑 / 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