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史志文 摄影/赵涤尘 造型/Edison 采访/马莹倩 撰文/灰原
夏雨没有最好的时代只有更好的自己
统筹/史志文 摄影/赵涤尘 造型/Edison 采访/马莹倩 撰文/灰原
夏雨和伍仕贤又合作了,这简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因为《独自等待》之后我们真的等了太久,才等到两人的又一次合体。然而,夏雨早已不是陈文那个年纪的小青年了,他变得更沉着也更稳重,即便是拍一部喜剧,在转场准备的时间里他也会收起嘻嘻哈哈,为角色沉淀。他游刃有余地完成每一次发布会和每一次采访,在结束工作之后转身走进自己的小世界。关于夏雨,永远没有那个传说中的最好的时代,只有为了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的他自己。
尽管夏雨已经不再提起马小军了,可人们还是津津乐道于姜文和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经典到被许多高校的影视专业拿来做教学放映的电影,成就了威尼斯电影节最年轻的“最佳男演员”,让17岁的夏雨忽然就变成了演员。
成熟最大的好处,是能让一个少年很快从一个只会问“怎么办”的人,变成一个解决问题的人。夏雨15岁的时候就已经变成了这样一个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的人。“很小的时候便被寄养到亲戚家,姑姑、姑父都是特别正统的知识分子,对我要求非常严格。渐渐地长大后,不想再被约束,特别渴望一个人自由自在地生活。”于是15岁的夏雨开始了一个人生活,去青岛上中学。夏雨说自己以前没什么大志,在那个对梦想概念模糊的年代,夏雨比较注重眼前的生活,他说他以前体弱多病,后来开始玩滑板,慢慢就成了一个运动少年,身体也渐渐好了起来。玩滑板如今依然是夏雨的爱好,即便在他身边的朋友们都纷纷开始打高尔夫,聊投资,谈事业,夏雨更喜欢停留在他的滑板年代。
据说当年姜文在选马小军的时候,收到了很多很多照片,最后他的母亲选中了夏雨,因为她觉得夏雨最像年轻时候的姜文。于是姜文找到了夏雨,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饰演年轻时的马小军。当时寄这张照片给姜文的是夏雨的父亲,一个对表演有着浓厚兴趣甚至有执念的艺术家。当然父亲的用意并不是夏雨的本意,不过既然被姜文选中,跨出表演这一步也无妨。军号嘹亮的年代,孩子们在奔跑、干架和嬉闹中成长,阳光灿烂的日子应该是纯粹的,单纯的,虽然马小军从烟囱里爬出来满脸乌漆墨黑,但他依旧是那个年代里清澈又顽皮的一分子。然后,夏雨拿了“最佳男演员”,一拿就是三个,一个17岁的少年,成为威尼斯电影节史上最年轻的“最佳男演员”。
很多年以后,问起夏雨是不是一开始就想做演员,他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然而他也承认人生充满着转折点,《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他的一个转折点。“我是个顺应命运的人,习惯被命运推到某条路上,然后理所当然地走下去。”这是夏雨对自己的理解,简单明了,一针见血。尽管那时外界对这个年纪轻轻的“最佳男主角”的未来有诸多猜测,但他依然一步一个脚印地考上了中戏。
在中戏念书的四年,只要有他的汇报表演,总是满座的,同学和老师都把他当成偶像来看。这其实特别别扭,连夏雨自己都说:“我一紧张就让人失望,让人失望就更紧张。那时,我一度找不到自己,很难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当时甚至有人会说,夏雨也就那样。”他会自己和自己较劲,而老师对他的严格要求,致使他一面想打退堂鼓,一面说服自己顺应环境。后来夏雨把这一切的经历都总结为成长。毕业之后,夏雨正式成为一名演员,开始接连出现在银幕和荧屏上。2003年凭借《警察有约》他拿到了金鸡奖最佳男演员,那年他27岁,算是金鸡奖历史上比较年轻的最佳男演员。当然,人们也心存期待,希望夏雨能够再在世界级的电影节上拿奖,但毕竟时势造英雄,17岁只有一次,阳光灿烂的日子也只能过一遍,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英雄”。更何况,夏雨知道,演员是他的工作,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生活不是为了把所有的时间贡献给工作。从17岁到27岁,他想明白了生活的问题,也懂得顺应命运,这样的人,想必内心应该是极其强大的。
很多人说《独自等待》里的陈文就是现代社会的马小军,但更多的人看《独自等待》的时候看着看着就看到了自己。马小军和陈文一样,或许是我们生活里认识的人,或许就是我们自己。陈文这样的人太普遍了,怀揣着对爱情的梦想,想伸手却收手,犹豫不决,最后想放手一搏,却落了个什么都没有。爱有时候不是一种感觉,就是一种选择,和选角一样,而伍仕贤导演和姜文导演一样眼光独到,他们看到了夏雨身上平凡又非凡的能力。谁身边没这样的朋友呢?无论是陈文还是他身边那群狐朋狗友,甚至两位女主角都是生活里随处可见的女孩。演陈文那会儿,夏雨快30岁了。那是一个普通青年迷茫和改变的年纪,如今已为人父的夏雨当然没有了这种成天做白日梦的迷惘感觉,但在那个年纪,那个2005年,他俨然就是一个普通青年。
夏雨并不是一个“高产”的演员,在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甚至对“高产”这个词产生了疑惑。在确保每年都有足够的时间留给家庭,外加旅行、滑雪、健身之外,他觉得自己留给工作的时间刚刚好。《寻龙诀》里的大金牙是个亮点,都说夏雨的角色离生活太近,于是在《寻龙诀》里,他演了一个见钱眼开又重情重义的奸商。一口金牙,说话一溜一溜的,三句不离钱,却在关键时刻站在好朋友这一边。有人说夏雨在《寻龙诀》里塑造了一个“搞笑担当”的配角,烘托主角,又有金句和出色的表演。说白了,就是演得好,让人印象深刻。
做演员这么多年,早已没人去诟病他的表演,而他也用自己的方式把自己沉浸在工作里,在生活中又完全抽离。《反转人生》是夏雨和伍仕贤导演在《独自等待》之后的又一次合作,主角还是一个迷茫的奋斗者,只是年纪更大了一点。“这次演的角色叫马奋斗,是一个保险推销员,30岁出头,事业处在一个低谷期,对自己的人生也产生了怀疑。在感情方面,由于事业的影响,他有自卑的心理,不知道怎么去改善,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土地婆,满足了他19个不靠谱的愿望。这19个愿望,也反转了马奋斗的人生观,让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就角色而言,这才是改变人生的重点。而作为演员,夏雨看中的是角色身上体现的正能量,负能量能轻易影响一个人,正能量也是。他不串戏,会为了角色花时间去沉淀去观察,有人说他“不高产”,但他却在自己的节奏里走得特别稳。
夏雨特别欣赏“专心做一件事”的匠人精神,这也是一直以来他坚持的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当然,目前为止,他能给大家看到的仅是工作中的态度,对于生活,夏雨一直是极其保护的。他随身携带着自己的世界,却不轻易给外人看,即便是工作,对谈中也始终保持一种云淡风轻,一如一阵清风拂面。
TALK 对话夏雨
Q: 你觉得马奋斗这个角色是一个喜剧角色吗?
A:其实是他身上有一种窘态吧,毕竟他的生活很失意,但他又有各种各样的愿望,这些他很纠结的愿望最后都实现了。马奋斗这个人本身并不是很有喜感的人,但是在这个故事的环境下,他会有点喜感。
Q: 这次的角色和你之前饰演的大金牙这类型角色是不一样的吧?相对的前期准备也应该不一样?
A:大金牙这类角色离我们的生活是比较远的,年代就不一样。即使现代生活里有大金牙这样的人,他的范儿应该也已经改变了,他属于90年代比较典型的“胡同串子”,是一个奸商的形象,像这个角色前期就要做很多功课。而马奋斗无论从外形还是其他方面,离我们的生活都不是很远,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人,只要把生活里和这些人接触的印象和自己的观察记录下来就可以了。
Q: 虽然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但是他身上也会有不普通的一面吧?
A: 其实每个人都有不普通的地方,要在一定的机缘下才会把不普通的一面表现出来。马奋斗恰好碰到了这样的一个机缘,让他明白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每个人都能变成觉悟者,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因为一句话就开悟的,马奋斗是通过这19个愿望才找到了他的方向,也是一种觉悟。
Q: 你之前饰演的角色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纯真在里面?
A:可能大金牙还有一些功利的成分,那像《洛杉矶捣蛋计划》里的黄伯伦和这次《反转人生》的马奋斗身上就有很真诚的一面。比如说像马奋斗,他是一个保险推销员,但同时他非常诚实,不会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做违背事实的推销。马奋斗会基于客户的角度做生意,这在他的保险公司同事眼里是个很傻的做法,因为他的诚实让他没有办法完成业务指标。《洛杉矶捣蛋计划》里的黄伯伦也是这样,他想去培养一个明星赚关注度,后来他却转变立场极力保护这个女孩子免受负面新闻的伤害。这两个角色身上都有真诚的一面,在大金牙身上或许真诚的部分就在于重友情这方面,他虽然很精明,但还是会为了朋友不顾一切。
Q: 你在看剧本的时候会特别注意角色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吗?
A:我比较青睐三观比较正的剧本或者说角色,像刚才提到的几部电影都是比较积极向上的。黄伯伦一步步被这帮孩子转变,从一个原本有点问题的人变成一个三观正确的人。马奋斗也是从一个很消极很消沉的人,差点被大环境拽入到泥潭中,最后重新找到了自己正确的方向。这些都是我比较喜欢的,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带给大家正能量。
Q: 能谈谈这次跟闫妮的合作吗?
A:闫妮是大家公认的非常会演戏的女演员,她非常擅长演喜剧,所以在这部电影里她也是喜剧担当。我跟她十年前合作过电视剧,我觉得十年间她的变化非常大,她很努力。
Q: 在跟这么一个被称为“喜剧女王”的女演员对戏会有压力吗?
A:没有压力,我觉得演员对戏是一个互相给台阶的一个合作模式,演员和演员之间应该是互相给予,才会让对方越来越好。
Q: 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你在镜头前后一直保持着很喜感的状态,还是会有落差?
A:很多没有去过片场的人可能不了解电影拍摄的状态,很多人都只是看到镜头前的表演,实际上拍戏是一件很累人的工作,这种辛苦很多人难以理解。在拍摄现场可能更多的时间我是在为下一场戏做准备、沉淀,毕竟每个人的精力有限。我要把我的“战斗力”用在该用的地方。
Q: 听说你私下对魔术很有研究,怎么会接触到这一块的?
A:最初也是因为拍戏,因为片场有一个小演员很喜欢魔术,经常给我们变魔术,我就觉得很神奇。后来刚好有个电视剧跟魔术有关,想要找我演,我就去学了魔术,一学就感兴趣了。越学就越发现魔术神秘有趣的地方,所以后来就一直在研究。
Q: 那在片场你会即兴表演几个魔术吗?
A:会,因为魔术有时候是一个很好的调剂方式,能够了解大家的状态,在片场等戏的时候也能用魔术来让自己一直保持在一个好的状态里。
Q: 我们常说电影其实是生活的一种反映,在《反转人生》里土地婆可以说是一个“神助攻”,那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神助攻”?
A:肯定会有,每个人在生命中都会或多或少遇到一些贵人,那这些贵人其实就是每个人的土地婆了。
Q: 电影名叫《反转人生》,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反转的点?
A:做演员就是反转点,还有我玩滑板也是一个反转点。我没有接触滑板运动之前,是一个体弱多病、体育课从来没有及格过的少年,通过滑板我变成了一个运动达人。在做演员之前我其实是一个很怕上台,很羞于去表达的人,做了演员之后我变成了一个相对比较敢于跟大家去聊,去表达的人。
Q: 你觉得演员的“匠人精神”是怎么体现的?
A:我很同意“匠人精神”这个说法,我觉得每行每业都必须要专、钻,才可以出一个好的结果。演员的“匠人精神”就是对角色认真,要几年如一日地去研究。
Q: 对角色认真,具体是怎么样的一个过程?
A:我觉得首先要尊重这个职业。比如说很多人能同时接几部戏,我其实很怀疑这样有没有时间去好好看一个剧本,去背台词。我觉得这其实就违背了“匠人精神”。演员首先要花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这个角色怎么演,去体验这个角色的生活环境,对待一个角色和一个剧本的态度是由浅入深的。我之前在美国拍戏,遇到剧组一个推轨道的工作人员,他推了30年的轨道,还有化妆师,一干就是40年。这种工作状态和工作时间在中国几乎是找不到的,而这种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我觉得就是“匠人精神”。在日本和欧洲也有很多“匠人精神”。日本很多西点师,一辈子都是西点师,专心就做一件事。欧洲有很多百年企业,一直坚持在做自己的特色,这就是“匠人精神”。演员的“匠人精神”也有,像之前的《摔跤吧!爸爸》电影里的女演员,花了9个月的时间去训练,阿米尔·汗先增肥再减肥,整部电影拍了一年多,这就是“匠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