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光华动画制作需要特立独行
主要作品:《马兰花》《舒克和贝塔》《犹太女孩在上海2:项链密码》等
2009年,根据舞台剧改编的动画电影《马兰花》上映,导演姚光华颠覆传统,将剧本进行了一次现代化的改造。2015年,在三维已经逐渐占领市场的形势下,姚光华仍然坚持运用二维手绘,完成了动画电影《犹太女孩在上海2:项链密码》。姚光华似乎从不介意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的想法和态度永远新鲜且特别。当被问起最初在美影厂学习和工作的点滴经历时,姚光华仍然记忆犹新。与美影厂相伴相行的43年里,姚光华在前辈的熏陶下学习,在学习中开辟自己的导演风格。
TALK 对话姚光华
Q: 您是因为什么契机进入美影厂的?
A:1973年,我中学毕业。当时因为高考还未恢复,所以中学毕业就等于告别学生身份,直接踏入社会。我很荣幸能被分配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进入美影厂之后,我念了两年的厂校。最开始我们全都学的是动画,后来我被分配到剪纸片,因为他们那儿正好需要新兴力量的加入。今年是美影厂成立60周年,而我在这里待了也快43年。
Q: 您第一部参与导演的作品是动画片《舒克和贝塔》,在这之前,您还都参与制做了哪些作品?
A:虽然我被分配到剪纸片,但在80年代初的时候,我又回到动画片,《西游记》《蒙古马》《诺亚方舟》等片子我都有参与。《伞》这部动画片的导演是阎善春老师,我则负责这部片子的原画。那段时间,我横跨剪纸片和动画片两个片组,接着我就开始做导演工作。我在差不多35岁的时候,第一次以导演的身份加入《舒克和贝塔》的制作,是和其他资历非常深的前辈导演们一起合作的。我在美影厂这么多年,等于是在他们的熏陶下学习和成长。
Q: 那您第一次独自创作的作品是哪部?
A:我独立完成的第一部作品是26集的电视动画片《超级球迷》,我担任总导演和造型设计,特伟老师担任艺术顾问。这部动画片每集7分钟,在电视台播出的时候是三集连播,所以不出半个月就播完了。我记得当年这部作品获得了第七届全国少年儿童电视节目金童奖的二等奖,算是一次不小的成功。
Q: 《马兰花》的剧本是如何诞生的?
A:动画片《马兰花》的剧本虽然是根据舞台剧改编,但是它毕竟是20世纪50年代的版本。我接手这部动画片是2008年,过了这么多年,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有的层面上。我还记得,2008年春节,我和其他几位前期创作人员没日没夜地讨论剧本,试图加入一些现代的观念在里面。我们想通过这部片子传递一个情感主题,能让小孩子在看完这部影片后,被唤起善良之心。
Q: 在您印象中,哪部作品的制作过程相对而言更困难些?
A:那应该就属我导演的最后一部影片《犹太女孩在上海2:项链密码》了。这部影片的制作时间只给了我6个月,时间是紧张一点,关键是这部影片还是二维手绘的。那时候,二维手绘的人员非常缺失,35岁以下都没有人做这行,只有40岁朝上的散兵游勇。而且他们不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各自分散的结果是加大了整部电影的制作难度。但对这部电影我仍然抱有信心,因为它是本土题材。比如有一次我们在把前期概念设计讲给领导听时,有领导提出色调会不会太灰暗。但其实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旧上海,并没有多么明媚鲜艳,这部动画片又是纪实性质的,整体灰暗的基调是符合历史的。
Q: 借这次机会,能不能聊聊您在创作上的个人见解?您觉得把一个东西做好,哪些事情是最基本的,一定要完成的?
A:首先,美术片的特性是夸张的、幽默的、虚拟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特性。其次,我认为动画片是具备灵魂的,光有这三个特性不够。有些非专业人士误以为动画片可以天马行空,想到什么就可以做出来,这是不对的,动画片也是要在一个框架内的。而且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从业人员,他们少了一种生活的感觉。参与制作的这群年轻人是看着动画片长大的,他们觉得如果要创作,就从动画片里面去找灵感,而不是从生活中找灵感,本末倒置。他们是从二度创作当中,去进行三度创作,这就会出现问题。艺术首先要源于生活,才能高于生活。也不是说照搬生活就可以,生活只是创作的一个源泉,这样作品才具有生命力。
Q: 在您看来,在美影厂工作的这群人身上,有没有比较特别的东西?
A:我觉得美影厂有个特别好的风气,就是大家都把自己的名誉和业绩放在第一位,对自己的工作非常负责。因为最终还是作品说话,这点大家都很清楚。我说这么一件事,之前有一个老师叫陆清,他是一位很老的原画,从《大闹天宫》起他就已经是原画。当初我们这代人进美影厂,常看他一直跑来跑去,就问他为什么跑,他说是要去卫生间,跑是为了抓紧时间。你看,连他这种级别的前辈都争分夺秒,就是这样,美影厂才能出那么多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