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环
2015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市人大代表对合庆镇环境污染问题的反映,决定将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城市管理和生态建设“补短板”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强力推进。为共同推动这项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当年年底围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组织了专题调研和代表集中视察。
2016年9月12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府关于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报告,并进行了专题询问。审议和询问重点围绕政策资金保障、长效机制建设、水环境治理等关键问题展开。16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49位市人大代表深度参与,对16个区、28个市级重点区域逐一调研,掌握了环境整治的第一手资料。有了调研支撑,专题询问中,委员们频频发言,为基层治理鼓与呼,市住建委、市环保局等16家政府部门直面问题并积极回应。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政府有关部门在此后的实际工作中,认真调整并完善政策“补短板”,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用实际行动进一步回应专题询问。
突出问题导向,为环境治理解决后顾之忧
生态环境治理投入巨大,政策、资金的保障极其重要。在环境治理中,土地减量化、产业结构调整、生态补偿、河道整治、农林发展等政策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各项政策并非为环境治理“量身定制”,因而存在政策期限短、申报门槛高、资金拨付周期长等问题,造成有的政策落地难,对部分区推进整治带来较大压力,给环境治理带来“隐忧”。
在审议和询问中,委员们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基层一线推进环境整治。有些委员提出,要对现有政策进行梳理,对申报条件、审核程序、适用对象、补贴力度和验收标准等加以优化,加大政策资源整合力度。同时,对整治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如建筑垃圾的处置、区域商业布局的完善、环境设施周边地区的生态补偿等,市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指导,帮助各区共同攻坚克难。
专题询问后,市政府相关部门积极调整并完善有关政策,加强对基层的支持,环境治理工作的一些后顾之忧得到了有效解决。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对重点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补贴资金下调门槛,从原50家企业、500亩用地的申报条件增加为30家企业、300亩用地也可申报,扩大了支持范围。
——明确“宜农则农、宜林则林”的生态修复原则。针对市级重点整治地块中部分地块复垦不适宜耕种的情况,出台《关于本市重点环境综合整治区域“198”减量化地块造林相关政策的实施意见》,明确相关重点地块可按照“特殊耕地”进行验收,享受造林政策的市级资金支持。
——建立市级重点地块内涉及市级重大项目的前期费用关联机制。将综合治理成本中有关费用纳入整治地块内市级重大工程的项目前期费用,加强对环境治理的资金支持。
——完善建筑垃圾管理体系。对环境治理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市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建筑垃圾卸点的建设、管理、运营,通过路基填埋、堆坡造景、改善低洼地势、循环利用等方式,加强资源化利用,为建筑垃圾落实了去向。
关注长效机制建设,破解“反复治、治反复”的难题
环境治理效果明显,但如何破解“反复治、治反复”的难题,防止“五违”现象卷土重来,常委会组成人员十分关切。在审议和询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下一步要防反弹、防回潮,巩固、扩大补短板的成果。许德明委员强调,要切实巩固整治成果,对整治后的地块加快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要加快对区块的规划工作,明确土地的功能用途,推动区域实现整体转型升级。同时,要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绝不让各类违法现象回潮反复。
市委、市政府对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6月21日,市委书记韩正在第六次“补短板”现场会上强调,“五违”现象要治标,更要治本,要加快形成常态长效管理机制。要从体制机制的角度深入思考分析“五违”现象反复出现的根源,拿出实实在在的治本之策,巩固好已经取得的成绩。根本上,是要取消镇村两级招商引资,规范经济发展权。
市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长效机制建设: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将第三轮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推进情况继续纳入对各区党政领导班子的绩效考核和市政府系统运行目标管理范围,加强跟踪督查和检查考核,同时,结合《关于本市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健全考核问责制度,落实工作责任;严格落实城市网格化管理要求,对完成整治的地块加大巡查和执法力量,对“五违”行为及时发现和处置,防止反弹回潮;发挥市城市综合管理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牵头作用,及时协调解决整治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和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中小河道治理、旧区改造、老小区改造等有机结合,协同推进;强化集体经济造血机制,针对治理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下降的问题,市有关部门组织“特色小镇”的方案研究,对高效使用符合政策的集体建设用地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增强集体经济组织造血功能。随着长效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治反复”的问题有了现实的答案。
回应市民期盼,促使中小河道全面消除黑臭
在审议和询问中,针对本市中小河道水质较差,部分河道黑臭问题时有反复,周边居民意见突出的情况,有的委员提出,要加快推进中小河道水环境治理,过去河道治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问题,今后环境治理要更突出治本方面,避免反复治、治反复。有的委员还提出,上海必须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合作,加快建立健全长三角区域水环境治理深度协作机制。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也在报告中指出,要多管齊下推进黑臭水体治理,综合采取措施整治攻坚。
在环境治理工作中,中小河道整治工作受到高度重视并全面启动。2016年底,市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提出到2017年年底全市所有中小河道、断头河基本消除黑臭状态的目标,全面部署启动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工作。市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快本市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的工作方案》和《关于本市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方案》,按全覆盖的要求,梳理出1864条段、1756公里黑臭河道,通过“水岸联动、截污治污,沟通水系、调活水体,改善水质、修复生态”等措施,全面推进中小河道水环境治理。同时,建立长三角地区水污染防治协作工作机制,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三省一市和环境保护部等12个部委组成了长三角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由三省一市共同推进工业污染防治、船舶港口污染防治、城镇污水厂提标改造和管网建设、农村污染治理、黑臭水体整治等工作,区域水环境协同治理迈出坚实的步伐。
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推动下,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2017年,本市“五违”问题集中区域基本实现整治全覆盖,上半年共拆除违法建筑6000余万平方米,提前完成5000万平方米的年度计划目标,同时完成黄浦江上游196艘浮吊整治和314条“三无”居家船舶整治。我们相信,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推动下,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今后必将继续深化推进,将城乡的环境面貌加快改善,以更好地促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