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明博
唐代诗坛,群星璀璨,李白、杜甫、王维最为耀眼。李白的诗有道家逍遥的气象,得“诗仙”之誉;杜甫的诗有儒家济世的精神,得“詩圣”之誉;王维的诗有佛家清净的境界,得“诗佛”之誉。
王维,字摩诘。“维摩诘”是佛经中记载的一位大菩萨,他在家修行而不染世尘,以智慧度化众生,深得释迦佛的赞叹。以“维摩诘”为名,可见王维浸润佛法之深。
佛法,正是王维一生的指南。在诵经声中,他渐渐长大;在宦海浮沉中,他体悟苦空;在隐居中,他安心修行;在“安史之乱”中,他淬炼身心。他将生命中的种种挫折转化成觉悟的因缘,最终契入“无我”之境。
在诵经声中长大
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王维出生在太原。他父亲所在的太原王家、母亲所在的博陵崔家,均在当时“天下五大望族”之列。
王维的祖父王胄,曾任朝廷乐官,王维自小便得到很好的音乐启蒙,任何一种乐器,他拿到手中就能弹奏出旋律。父亲王处廉,任职汾州(今山西汾阳)司马,公务之余,他悉心教王维习字、咏诗、作文。母亲崔氏,是高僧普寂禅师的在家弟子,王维追随母亲,自幼食素,不茹荤血。崔氏平日常教王维诵读《维摩诘经》《法华经》《金刚经》等佛经,在母亲的诵经声中,一家人过着现世安稳、岁月静好的日子。
9岁那年,王维的父亲因病离世,母亲变卖家产,带着6个孩子移居蒲州(今山西永济)。丧父之痛,生活之艰,让王维变得懂事。他带着弟弟用心读书,给母亲以极大的安慰。
15岁那年,王维初尝“爱别离”之苦,他离开蒲州,孤身前往长安。母亲将他送到驿亭边,一家人依依惜别。
作客他乡,少年王维备感孤单。17岁那年的重阳节,王维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宦海浮沉悟苦空
经过4年的寒窗苦读,19岁时,王维参加了京兆府组织的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参加吏部考试的资格。
开元九年(721年),在吏部进士考试中,才华横溢的王维拔得头筹。20岁的状元郎,风度翩翩,身骑白马,插花游街,琼林赴宴。一时间,长安城的达官显贵都以请王维来家中做客为荣。岐王宅里,王维和高适、崔颢、李龟年等名流谈笑吟咏,座中人争相歌咏他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吏部知人善任,擢升王维为太乐丞,专门负责皇室音乐、舞蹈的排练。然而,正当他自觉前程似锦之时,无常的命运却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为宫廷彩排“五方狮子舞”时,王维命伶人表演了“黄狮子舞”。“黄狮子舞”是专为皇帝表演的,有人借机举报他“欺君犯上”。初涉官场的王维,随即被贬出长安,出任济州(今山东济宁)司仓参军(粮库管理员)。
贬谪途中,王维回家探望了母亲。母亲问:“你知道你为什么叫王维,字摩诘吗?”王维自幼熟读《维摩诘经》,自然知道“维摩诘”是菩萨名字。母亲告诉他:“‘维摩诘本意是不受染污,是自净其心。”说着,她在王维手心写下一个“空”字。
寄身济州,王维娶妻成家,过着小官吏的庸碌生活。开元十七年(729年),唐玄宗到泰山封禅,同时大赦天下。作为贬官,王维终于获得辞职资格。他弃官回到长安,隐居于淇水之滨。
王维30岁那年,妻子怀孕待产,他心里充满了将为人父的喜悦。然而,上天却兜头泼下一盆冷水。妻子因难产而死,喜悦尚未兑现,即成永怀的哀伤。王维心头伤痕累累,他蓦地想起母亲当年写在他掌心的那个“空”字。童年的欢愉随着父亲病逝而终结,独在异乡的苦楚被中状元的快乐所替代,从春风得意的太乐丞到外贬的司仓参军……人间苦乐无常,无不是“空”!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任宰相,他为人贤明正直,乐于擢拔新人、奖掖后进。两年后,张九龄举荐王维出任“右拾遗”(以谏为职的小官)。然而,王维再次踏上仕途没多久,张九龄就被贬任荆州长史,李林甫继任宰相。对政敌张九龄举荐过的王维,李林甫明升实降,任命他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今甘肃武威)。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官拜监察御史兼节度使判官的王维,单车向边塞而去。在风沙蔽日的苦旅中,王维写下了《使至塞上》,吟哦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佳句。
在凉州,王维见到了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老朋友岑参、崔颢和高适。在王维心里,尽管边地寂寞,但客居他乡与故知相处,远远胜过在朝廷里如履薄冰、勾心斗角的日子。
辋川隐居,安心修行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维回到长安,升任殿中侍御史。在这一年,他失去了3位好友:崔希逸被人陷害,抑郁而死;孟浩然因背疽复发而死;他最尊重的、亦师亦友的张九龄,也与世长辞。
看淡了宦海浮沉的王维,在终南山的辋川营建了一处别墅,过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有事上朝,无事居家,与母亲一起褐衣蔬食,持戒安禅,安心修行。隐居辋川,王维写下了《鹿柴》《辛夷坞》《竹里馆》等千古名篇,还用妙笔把辋川的多处景致画成《辋川图》长卷。他以画家之眼写诗、以诗家之眼作画,令宋代诗人苏轼赞叹不已:“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意地栖居辋川,王维或独坐竹林,悠然抚琴长啸;或漫步池畔,静观花开花落;或凝神碧霄,看天上云卷云舒;或沿山间小溪前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山居的王维,深刻体会到佛教“无我”之境。他的诗中,不见一个“我”字,却已把自我融化到眼前所见的世界中。
身为侍御史,王维数次奉敕出使。在旅途中,他有缘拜访了多位高僧。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他拜访了瓦官寺住持璇上人。在璇上人的居室,王维只见到一张床,床下一双木屐,窗下一根竹杖,除此别无长物。璇上人坐在禅榻上与他共论佛理,其识见之精深,令王维格外服膺。endprint
在南阳郡(今河南邓县)驿站,他遇到了神会和尚。王维问:“何為修道得解脱?”神会说:“众生本自心净,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以前,王维接触的是以渐修为主的佛法,而神会作为禅宗六祖慧能的嫡传弟子,专门弘扬顿悟法门。王维大奇,从此倾心禅宗。后来,神会请他为慧能禅师撰写碑文,王维欣然接受,写下《能禅师碑并序》。这是现存最早的、内容可信的有关慧能及其禅法的原始史料。
安史之乱,随缘不变
天宝十四年(755年),歌舞升平中,“安史之乱”爆发了。第二年,叛军攻入长安。唐玄宗匆匆出逃,前往蜀地避难。叛军攻陷长安后,搜捕了数百名朝廷官员,王维身在其中。安禄山将这些官员押往洛阳,让他们充任原职。押解途中,王维自服泻药,假装得了痢疾,虚弱到无法说话。
安禄山曾深得唐玄宗宠幸,对王维也是仰慕已久。他以照顾为名,派人将王维软禁起来,等他痊愈后接受任命。一天,安禄山在洛阳凝碧池畔大宴群臣,命令梨园弟子奏乐。有位叫雷海清的乐人,拒绝演奏,还面向蜀地方向痛哭。安禄山大怒,将其杀害。王维听说此事,吟成《菩提寺私成口号》:“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后来,平叛的唐军相继收复长安、洛阳。曾落入叛军之手的朝官,又被押送长安。按规定,凡是陷入贼手的朝官,都将依据罪责轻重,予以弃市、赐自尽、重杖一百、流放等处罚。被关押的官员们人人自危,唯独王维仿佛置身事外。他吟哦着佛经:“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王维的弟弟王缙由于平叛有功,此时官至刑部侍郎。为救护兄长,王缙上书唐肃宗,请求削自己的官职为兄长赎罪。
唐肃宗对王缙说:“朕此前即闻王维有‘凝碧池诗。”最终,朝廷宽宥了王维出任“伪职”之事,但将他由侍御史降职为太子中允。在《谢恩表》中,王维说:“陷贼之时,即有诚愿,若国家中兴,臣即出家修道,极其精勤。”他舍宅为寺,将辋川山庄捐建为鹿苑寺,一心奉佛,报国家恩。
极简主义的生活者
王维告别辋川山庄,一无所携,回到长安。他“断舍离”掉一切奢华,过着极简主义的生活。在他的住处,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60岁那年,唐肃宗任命王维为尚书右丞。此时的王维,对官位名利已毫无眷恋。退朝无事,他焚香奉佛,坐禅诵经。他以俸禄供养着10余位高僧,同时出资设立了施粥所,周济穷苦。
一日,王维揽镜自照,写下了《叹白发》:“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短短四句诗,概括了王维的一生,昔日的大悲大喜,如今只剩下几许伤心!
上元二年(761年)七月,王维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终结。临终前,他从容地给弟弟王缙及诸亲友写信告别,叮嘱他们要一心奉佛修行。诸事毕,王维放下纸笔,含笑而逝,享年60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