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畔 一战封神

2017-08-31 15:42李静涛
环球人物 2017年15期
关键词:土城娄山关渡赤水

李静涛

土城、娄山关、苟坝、茅台

十六字令三首

1934年到1935年

毛泽东

其一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单从地理意义上来说,干流全长437公里的赤水河在长江的支流中,并不显眼。赤水河发源于云南镇雄县,流经滇、黔、川三省后,在四川合江县注入长江。1960年,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来华访问时,曾对毛泽东说:“阁下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泽东却笑着摇摇头道:“四渡赤水才是我一生的‘得意之笔。”

毛泽东说的是1935年1月到3月,他指挥长征途中的红军四次渡过赤水河,并通过一系列战斗最终跳出国民党围追堵截的往事。

“即使千载以后,四渡赤水也会是军史上的传奇。”在《环球人物》记者动身去赤水河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研究员陈宇这样对我们说。险地、奇兵,42岁的毛泽东是如何在这里展露其惊人的军事天赋?是如何在极度的艰苦中凝聚起众人的心志,并成为此后14年征战中从不衰竭的希望?探寻这个答案,必须回到赤水河畔,回到红军曾经走过的、迂回腾挪的小路上。

土城:踩着门板过赤水

毛泽东的“得意之笔”是由一场败仗开始的。1935年1月,红军攻占黔北重镇遵义,并在此召开遵义会议,毛泽东恢复了军事指挥权。此时,蒋介石调集中央军、黔军等,向遵义扑来,准备围歼红军。毛泽东决定撤出遵义,准备北渡長江。红军的计划引起四川军阀刘湘的恐慌,他派兵进入贵州,驻守土城,严防红军入川。在土城附近,毛泽东打了恢复指挥权后的第一战。

土城地处黔北,位于赤水河畔,现属习水县管辖。“土城这一战被称为‘人民军队历史上级别最高的战斗,可以说群星璀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以及十大元帅中的7位和200多位开国将军都曾在土城附近的青杠坡鏖战。特别是在危急关头,朱德都端起枪跑出指挥所往阵地上冲,带领指战员冲出重围。”陈宇说道。根据最初的情报显示,土城的敌军只有4个团6000余人,但实际上是6个团1万多人,战斗力相当强悍。战斗中敌军虽受到重创,但红军也伤亡惨重。

眼看一时难以取胜,国民党各路援军又在增援途中,毛泽东决定西渡赤水,先跳出包围圈。遵义会议纪念馆原副馆长费侃如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如果不是毛泽东果断撤出土城战斗,放弃直接北渡长江的计划,后果不堪设想。”土城地处赤水河狭窄的河谷地带,群山环抱,一旦红军被包围在此便凶多吉少。

西渡赤水的计划定下后,浮桥被连夜架起。家住土城,如今已94岁的罗明先回忆说:“当年的赤水河,水量更大,水流更急。红军没有材料,就掏钱借用百姓家的门板,在每个门板上写了主人的名字。等红军到了对岸就砍断绳索,门板顺水漂到这边的河堤上,各家再按名字取回门板。”

踩着门板架成的浮桥,红军完成了四渡赤水的第一渡。如今,四渡赤水纪念馆就位于土城镇上,站在纪念馆向外望去,一侧是马路,另一侧是水流湍急的赤水河,而离河岸不远便是起伏的青山——典型的高原河谷地形。

娄山关: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一渡赤水后,红军在云南扎西地区集结,国民党部队又向四川、云南两省边界追击,而驻守贵州北部的是被称为“双枪军”(即一手拿步枪,一手拿烟枪)的黔军,战斗力较弱。有鉴于此,毛泽东做出了回师东进,二渡赤水的决定。1935年2月18日到20日,红军在太平渡、二郎滩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向贵州桐梓、遵义方向前进。

占领桐梓后,中央军委发出了“应乘虚占领娄山关”的指示。娄山关位于桐梓通往遵义的交通要道上,由于两侧悬崖绝壁峭立,被称为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说法。曾任朱德、彭德怀警卫员的李光回忆说:“那时有首民谣:巍巍大娄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落鞍。”想要再占遵义,娄山关必须拿下。

在毛泽东的命令下,2月25日,彭德怀和杨尚昆率红三军团进攻娄山关。尽管守军接到了“固守三日”的命令,但红军很快就攻下娄山关,打了长征以来首个大胜仗。傍晚时分,毛泽东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毛泽东以他过人的军事天赋,看清了前进的方向。但红军官兵们心绪复杂。路几乎就是十几天前走过的,为什么一路打过来又要回去?面对大家的困惑,2月26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发布了《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有时向东,有时向西,有时走大路,有时走小路,有时走老路,有时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攻占娄山关后,红军第二次占领遵义。很快,国民党中央军将领吴奇伟率领两个师驰援遵义。毛泽东指示红军,趁敌人立足未稳,发起攻击。最终吴奇伟的两个师大部分被歼,他带领残部狼狈而逃。遵义战役的胜利为红军赢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听到吴奇伟惨败的消息,蒋介石勃然大怒道:“这是国军追击以来的奇耻大辱!”

在贵州采访期间,《环球人物》记者多次听人说起,遵义虽然地处山区,但北靠重庆,西邻四川,南接贵阳,处在整个西南地区的十字路口上。正因为这里的重要性,蒋介石无法容忍毛泽东安坐遵义城中。遵义战役结束后不久,他就急忙飞赴重庆调兵谴将,准备再次包围红军。

苟坝、茅台:调出滇军,北渡金沙江

从遵义乘车出发向西南行驶50多公里,就到了一个高山环绕的村子,名为苟坝。山区的村子人口不算多,当地人笑称:“每逢节假日,天气好时,外来参观的人比村里人要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82年前长征途中的中共中央在此开了一次政治局会议,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走向。endprint

一渡、二渡赤水期间,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已经显现出来,不过党内仍有人对他持怀疑态度。土城战役的不顺、对迂回行军的不解,都是不信任的理由。当国民党准备围攻第二次占领遵义的红军时,中共中央离开遵义,向西开进。1935年3月10日,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发来电报,建议进攻打鼓新场。收到电报后,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在遵义战役胜利的鼓舞下,大家希望多打胜仗,在云贵川创建根据地,再图发展,因此都表示赞成。只有毛泽东坚决反对:“打又是啃硬的,损失了更不应该,我们应该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嘛。”

会议开了一天,毛泽东没能说服其他人,进攻打鼓新场的计划终被通过。会议结束后已是深夜,毛泽东辗转难眠,就独自前往周恩来的住处,想再争取一下。周恩来后来回忆说:“毛主席回去一想,还是不放心,觉得这样不对。半夜里提着马灯到我这里,叫我把命令暂时晚一点发,再想一想。我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见。”周恩来次日继续召开会议,一番激烈的争论后,中央最终决定放弃原计划,随后又在苟坝开会,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和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领导小组,全权指挥红军军事行动。直到今天,苟坝人仍为苟坝会议而骄傲:“毛泽东夜访周恩来走的那条小路叫‘毛泽东小道,我们的村子也曾见证了历史。”

在苟坝会议前后,毛泽东对下一步行动有了完整的想法——调出滇军,从云南北渡金沙江,进入四川。离开苟坝后,红军再次向西行进。由于红軍忽东忽西,蒋介石摸不清毛泽东的想法,只得分散兵力。为了进一步迷惑对手,红军在3月16日、17日,在茅台镇附近三渡赤水,进入川南古蔺地区。参加了长征的王道金回忆:“我记得就是不停地赶路,有时候半夜接到命令,打起背包就走。我们不等蒋介石的包围形成,就从茅台镇渡过赤水,往四川方向去了,让他们扑了个空。”

在古蔺,红军一个团伪装成主力部队向西北前进,真正的主力却在附近山区丛林隐蔽。蒋介石果然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忙调集各路人马直奔古蔺,并声称“剿匪成功,在此一举”。

毛泽东看到蒋介石上钩,立刻命令红军掉头,在3月20日到22日,向东四渡赤水,返回贵州,于3月31日抵达乌江北岸,毛泽东摊开一张地图,画了一条指向云南金沙江畔的红线,第一次公开了把“滇军调出来”的构想。随后,红军南渡乌江,不仅彻底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而且兵锋直逼贵阳。

此时,贵州境内的国民党兵力十分空虚,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惊恐万分,忙电令滇军赶来“保驾”。刘伯承日后回忆说:“部署这次行动时,毛主席就曾说:‘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果然,敌人完全按照毛主席的指挥行动了。于是我军主力穿过湘黔公路,直插云南,与驰援贵阳的滇军背道而驰。这次毛主席又成功地运用了声东击西的灵活战术,‘示形于贵阳之东,造成敌人的过失,我军得以争取时机突然西去。”甩开了敌人,红军很快进入云南。当毛泽东到金沙江畔时,滇军还在贵州境内,北上四川的路终于被打开。

“说起四渡赤水,我们通常把第三次和第四次合起来讲。因为一渡、二渡赤水属于被迫转移,三渡、四渡赤水是毛泽东主动地调动敌军,是他军事才能的展示。在四渡赤水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兵临贵阳逼昆明,让千里之外的滇军按他的意图行动,真是用兵如神。”陈宇感叹说。

事后在地图上分析,很容易发现,如果把红军各部队长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直线连起来,那么这条直线和红军实际走的路线,构成了几张弯弓的形状。各路红军基本上是在弯弯的“弓背”上行走。明明“弓弦”是平原、丘陵地区,物产丰富,行军方便,而“弓背”所经之处,崇山峻岭,地瘠民贫,行军异常困难,为什么还要走“弓背”呢?这正是四渡赤水的过程中就有的质疑声。红一军团团长林彪就认为:“红军尽走弓背路,应该走弓弦,走捷径,否则部队会被拖垮。”

但四渡赤水后,红军成功跳出了包围圈,大多数将领对毛泽东心悦诚服。林彪还是不认同。1935年5月,行军至会理城外,林彪给中央写信,并给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打电话:“现在的领导不成了,你出来指挥吧。再这样下去,就要失败。我们服从你领导,你下命令,我们跟你走。”彭德怀当场表示不同意林彪的意见,坚持让毛泽东继续指挥。随后会理会议召开,会上,42岁的毛泽东对27岁的林彪只有一句批评:“你是个娃娃,懂得什么?”周恩来、朱德、左权、聂荣臻以及彭德怀本人都支持毛泽东的运动战思想,他们明白:我们好比落在了敌人的口袋里,如果不声东击西,高度机动,如何出得来?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奇正之术,是《孙子兵法》中就有的战术。两千多年后在险山环绕的赤水河畔,毛泽东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演绎了这样一场经典战例。endprint

猜你喜欢
土城娄山关渡赤水
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土城镇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多元发展模式研究
四渡赤水:红军为何变得这样灵活机动
访娄山关感怀
重游土城公园
红军渡口义务讲解员
四渡赤水
解说娄山关
忆秦娥 ·娄山关
原创设计崛起之时 首届土城空间订货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