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
摘 要:在高校办学质量与学生就业率直接挂钩的今天,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统计已经成为衡量各个专业的重要标准。作为高校中的传统专业,中文系由于其“非直接应用性”的特點,一直面临着来自各方的质疑声音,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本着缓解中文系毕业生就业压力以及提升中文专业就业前景的目的,笔者将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对中文教育的改革进行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等教育 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8-0-01
2017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6.5%的经济增速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年度就业目标为准备的,而17年预计安置就业人数为1100万,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刚刚走出校门的高校毕业生,在这个群体中,部分专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毕业生一直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而中文专业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典型。
一、中文专业教育的困境
从就业角度出发,我国高校的中文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断裂:一方面中文专业学生花费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而另一方面却是这些“专业知识”无法帮助他们在社会上求得一立足之地。究其原因,大致上存在着两种主要因素。
一方面,中文专业自身的“非直接应用性”特点。在我国高校的中文专业教育中,课程设置一般包含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近现代文学史、语言学概论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同工科、理科类下的课程有着很大的区别:中文专业教育较倾向为现今流行的“通识教育”,其他专业教育则更倾向于是在培养专业人才。因此,中文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会既没有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也并不具备出众的综合素养,毕业即失业。中文专业教育的这种特性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变化,它不仅不能培养出学贯古今的中文学者,也无法为现代社会提供其所需的专业人才。
另一方面,专业教育同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以往的传统格局,各行各业之间的关联愈发紧密,社会对“通才型”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反观我们的中文专业毕业生,由于培养机制的惯性作用,他们在毕业后并不具备出众的专业素养,无法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竞争。虽然,近年来中文专业开辟出了文秘学、广告学、新闻学等应用型专业,然而它们在后期也同样有着毕业生定位不清晰、竞争力弱等短板,即使是对外汉语、中文信息处理等新兴专业,情况也不容乐观。
二、中文教育的出路
针对当前国内中文教育的困境,学界存在着诸多的意见,简而划之,可以归为两大类。
其一,将中文教育职业化,中文教育应该同其他专业的教育一样,传授给学生以专业技能,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依之安身立命。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中文教育应该剥离其“非应用性”的特征,放弃“通才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向培养中文专业的“职业工人”。某高校中文系,尝试将office办公软件的教授同网文写作相结合,其灵感来源于部分学生通过写作网络小说来赚钱;也有高校针对公务员考试,开设专门的行政能力和申论写作课程,从一开始就为学生在毕业后参加公务员入职考试做准备;还有部分院校尝试着将中文专业教育同其他专业教育相融合,使学生们具备较全面的知识和竞争力,从而为日后走出校园而准备。
另一方面,将中文教育素养化,中文教育应该坚持自身的“非应用性”属性,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自身修养和整体素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更倾向于帮助学生提升自我内涵,他们相信,在后工业时代,流水线的生产不仅提供了大批相同或是相类似的产品,更是在培养人才方面也陷入了同样的境地,为此,要跳出流水化培养人才的怪圈,就只能是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去开设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即不以牺牲中文素养为代价,反而反其道而行之,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以就业导向为前提的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随着高等教育逐渐向着大众化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大学生数量增加和就业能力不强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就业是教育的最终落脚点,但是从最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对于高校中文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来说,由于专业学科限制,更不容易就业。而教育本身就是为了促进教育发展的,从高校自身来说,积极构建实践教学环节,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中文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高校在办学和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紧密围绕促进毕业生更好就业为出发点,以社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对中文教育专业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切实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制。
四、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在本文看来,无论是职业化又或是素养化的道路,都是当下中文教育改革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但是如果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推至极致,却有失偏颇。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加之国家经济大环境的调整,市场对大学毕业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就中文专业来说,既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化的培养,更需要提升他们的自身素质,二者缺一不可,学界中将二者的任意一方面片面放大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较为合理的做法是,一方面,既加强对学生的相关职业技能训练,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够使中文专业的毕业生在走出校门之后找到一席立足之地。具体应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内容:
1.转变教学理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到大众化教育时代,教育教学能否直接和大学生今后的就业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能够正常顺利的就业。在高校中文教育改革进程中,要明确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对现有的中文教育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以中文教育专业的就业需求为人才培养导向开展中文教育,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提高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普通高校中文教育专业教学模式为理论讲解到实践再到理论教学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理论知识讲解,轻视时间学习。而当中文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要求其具备丰富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实践能力不足,很难适应社会工作单位对自身的提出的更高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高校中文教育专业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放到同样重要的地位去看待。在中文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创新式和启发式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留给学生实践教育的机会,培养大学生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增加实习内容,考虑将毕业生的论文或者毕业设计和实习单位相联系,推荐表现优异的实习生有机会直接进入到工作岗位就业。高校学生通过大学生四年的中文专业学习,一般都具备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思维通常比较活跃,在教学中只要适当提高他们的实践经验,就能够很好的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要求。
2.调整专业设置,构建完善而课程体系
对于高校来说,要积极建设一个教育教学协会,利用这个部门开展社会岗位调研,针对社会和企业的调研结果,分析中文教育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情况,结合市场需求,加强骨干中文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及时将社会淘汰不需要的专业课程调整出课程體系。中文教育专业要强化实践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广大大学生积极渗透就业和自主创业理念,从而提升中文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在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该从市场人才需求和岗位需求为导向,突出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复合性、实用性和实践性,要明确各种课程内容、教学环节的地位以及内在联系,分层次、分步骤的设置课程体系,将中文教育专业课程划分为基础课程、核心技能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积极鼓励教师将课外资源引入到中文教育课程体系中,强化课外教育,加强实践,保证大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好的了解社会变化和社会人才需求。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中文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对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到中文教育专业课程教育质量和水平。中文教育教学分为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课堂理论学习是在校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如何通过专业教学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是当前高校中文教育专业需要重点攻克的难题。当前高校本科教师师资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这部分专业教师理论素质过硬,但是比较缺乏实践经验,在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不能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给出合理的意见。基于此,高校应该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向一些资深的优秀教师取经学习,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促进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同时还要根据中文教育专业不同课程,有针对性的将青年教师派送到实训基地进行实践学习或者到更高学府进修研究生。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教学,积极申请科研项目,将先进的科研成果在教学应用,真正将科研成果转变为实实在在教学成果,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做到因材施教,为中文教育专业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树立自主创业和择业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大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陈平原.“中文教育”之百年沧桑[J].文史知识,2010.10.
[3]独之秀.中文类各专业就业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