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雁
摘 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指出,性是人类生活的一项基本内容,具有生理、心理、精神、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性教育指的是,采取适合一定年龄、具有文化相关性的方式,通过提供在科学意义上准确的、真实的、不带任何评判色彩的信息,传授有关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知识。63年周总理指出:“要普及性知识,开始性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在生命早期进行性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就性教育课程的引入并常态化而言,性教育课程作为常规课程引入学校并且变得系统化、专业化、持久化进学校、入课表、建课程是我国性教育的发展方向。要将性教育的内容逐步完善,更要添加性观念、性意识、性保护等融入性教育课程内容,做到由意识到行为的逐步深化;培养专业从事性教育的工作者作为课程主导与儿童建立持久紧密关系的;将性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加入学校课程设置,使得儿童在校期间接受持续的、系统的、专业的性教育。
关键词:儿童;性教育;课程
一、绪论
(一)背景
从2010年的幼儿园血案开始,拐卖儿童、忽视、虐待、校园暴力、家庭暴力等伤害儿童事件不断进入公众视野,一次又一次触动社会的底线。近段时间女童遭受猥亵、强奸、强迫卖淫等事件接连被媒体披露,使长期掩藏在社会底层的污浊和令人发指的伤害行为陆续曝光,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全国妇联权益部负责人呼吁严惩性侵女童犯罪,优先保护儿童权益。
目前在保护儿童免受伤害的行动中,在对待受伤害的儿童时,多数社会公众不能采取正确的措施,甚至一些简单易行的微小策略也没有采取。因此,整个社会迫切需要开展预防儿童性侵的宣传培训,以提高儿童自身的保护防范意识,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指出,性是人类生活的一项基本内容,具有生理、心理、精神、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性教育指的是,采取适合一定年龄、具有文化相关性的方式,通过提供在科学意义上准确的、真实的、不带任何评判色彩的信息,传授有关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知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在生命早期进行性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虽然儿童性教育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进,但目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农村学校儿童性教育。在大多学校课程的设置上会有“健康教育”的课程,但在农村地区,师资缺乏、学校不重视等原因直接导致这样的课程形同虚设,并且专门针对儿童性教育的课程在我国几乎是空白,政府对此没有相关的明确规定,而我国的文化传统重伦理教育多于科学教育,很多成年人也将性教育当成是龌龊、肮脏、不文明的,以至于性教育成为了一件难以启齿的尴尬事。而农村儿童性侵骚扰事件越发高频地发生、曝光也是未能开展科学性教育所直接导致的恶果。
二、现状分析
(一)国内外对比
欧美的一些国家将性作为自然赋予人们的珍贵的礼物,并在20世纪50~70年代就形成了一套针对中小学的完整的性教育内容体系。他们性教育课程的设计由早期的关于人们的生殖系统的组成、功能、性交以及受孕,逐渐发展到现今的将性别角色带入教育,使受教育群体产生性别身份的认同,性别态度的正确树立,性意识的发展,性生理需求以及性道德,相关责任的确立等的一系列具有理论与操作性并存的教育体系。
在中国,人们一直对性有一定的“偏见”,往往谈性色变。人們对性教育产生一定的偏见,如“诱发论”、“封闭保险论”。“诱发论”:认为性教育会诱发儿童或青少年的性刺激,从而使得儿童、青少年产生性问题、性犯罪等。“封闭保险论”:青少年、儿童不懂性知识是道德纯洁的表现,所以对于他们封闭性知识是最保险的。这些心理与偏见造成的就是性教育发展的缓慢,至今我国的性教育主要对象是青少年,较少的集中在儿童和幼儿。1992年我国首次提出学前儿童性教育的必要性。同时性相关生理知识是我国性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对于性心理、性道德,责任的承担等没有广泛的关注。传统的性观念、对于性教育的“偏见”,造成了中国性教育的发展迟缓。
在中国的农村儿童性健康教育首先没有跟上我国的性教育的步伐。农村尤其是留守儿童,生理与心理发育迅速,面对自身发展的巨大变化缺少父母的正确指导、缺少父母的关爱,从而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压力,极易发生高危行为,对自身的健康产生危害。同时农村的较为传统的性观念、教师性教育的专业水平不高会更加阻碍农村性教育的发展。目前在农村的儿童性侵害事件逐年增长。为了帮助农村儿童正常的认识自身,保护自我,较为安全的疏导自身因生理发育产生的压力,填补农村儿童性教育的空缺,满足农村对于儿童性教育课程与日俱增的需求,应发展农村的性教育课程。
三、相关理论与对策
(一)马斯洛需求理论及由此发展出的性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人格理论的中心是需要层次论,它一定程度上提示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结构以及人类需要发展的规律。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假定,人们被激励起来去满足一项或多项在他们一生中很重要的需求。该理论认为,激励的过程是动态的、逐步的、有因果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一套不断变化的“重要”的需求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这种等级关系并非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由此王效道、邓明星发展出的性需求理论结构:
第一级:单纯满足性欲、繁衍后代
第二级:性活动情景无干扰
第三级:性活动中的爱与被爱
第四级:性对象相互尊重与美化
第五级:性对象间深入了解
第六级:性爱及情爱过程中的美感
第七级:性最初的实现和爱的升华
此理论阐明:性需求有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的性需求迫切程度有差异,高层次的需求到来前要满足低层次的需求。那么在满足低层次的需求时要给予其正确的知道,建立正确的观念。由此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不同,并考虑儿童即将面临的需求,对儿童的性教育课程内容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二)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学派的基本观念是:人类的思想、感觉和行动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的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摆脱了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和纠葛,旗帜鲜明地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客体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
第二,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先天遗传因素具有可控性和可变性,在环境的作用下,可以改变遗传特性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心理发展过程是主體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认知发展理论为我们提供预防、解决可能存在性问题的努力渠道:自身认知与外界环境的改变。同时延伸而得到的是,在改变社会现象时要积极改变事实产生主体的认知与其产生的社会环境,即改变主观和客观。那么在发展儿童性教育时着眼对象是被保护主体以及主题周围的影响环境。
四、对策
家庭和学校作为影响儿童性教育活动最主要和最重要的主体,关系着儿童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无论是何种模式开展的性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学校的配合和家长的支持。然而,因为家长老师都缺乏专业的性教育知识,这往往会影响性教育活动较好的开展。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参与到儿童性教育中来,提供相关的专业讲师授课,对老师进行专业培训,为家长提供专业防性侵知识。
总之,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青春期性教育观念,引导留守儿童建立起正确的青春期性教育态度,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家长的配合和关心、学校教师的教授和帮助、社会政策的实施和规范,才能使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儿童拥有一个可以让他们健康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 “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4):855-858.
[2]李燕.儿童性教育发展的瓶颈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43-45.
[3]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15-25.
[4]熊磊,石庆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8,(6):132-133.
[5]蒋平,阳德华.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青春期性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社会综合版,2008,(3):3-8.
[6]胡枫,李善同.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 —基于五城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9,(2):67-74.
[7]朱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特点及弹性发展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2):8-13.
[8]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1):138-150.
[9]张雅萍,高莹.农村留守儿童青春期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1,(S5): 7.
[10]宗占红,尹勤,温勇,等.留守儿童青春期健康状况调查[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14-17.
[11]刘宗发,冉汇真.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教育评论,2012,(3):63-65.
[12]曹红梅,徐晓阳.同伴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性安全教育的有效方式[J].现代科学教育,2013,(4):38-41.
[13]史智鹏,李知义,王 .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问题及关爱建议探析[J].时代教育,2015,(9):37.
[14]王良琼.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青春期性教育的思考[J].赤子,2015,(11):136.
[15]孟琴.青春期留守儿童性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 —— —基于禄劝县某校留守高中生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