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剑
7月4日,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抵达以色列特拉维夫,成为印度独立70年来首位访问以色列的总理。以色列方面对于此次历史性访问给予了最高礼遇,总理内塔尼亚胡亲临机场用印地语向“朋友”莫迪致以热情欢迎,并在为期三天的访问中陪同莫迪出席多项活动。印度媒体报道称,此前只有罗马教皇和美国总统在以色列享受过如此高规格的待遇。莫迪此行内容丰富,除会晤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总统里夫林与印度在以色列的商界领袖和留学生代表之外,还与印裔以色列人团体和2008年孟买“11.26”恐怖袭击案中的以色列幸存者进行交流,并在海法向一战印度军人公墓进献花圈,以凸显两国人民之间的特殊情感纽带。
迟来的首访
虽然印度与以色列之间的人文纽带历史悠久,但两国直到1992年才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印度作为不结盟运动的主要发起国,在巴以问题上抱支持巴勒斯坦方面主张的态度,这使印以关系在两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较为冷淡。不过,在建交的短短25年内,两国关系发展迅速,政治、军事、经贸、科技、人文交流日益频繁,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2003年时任以色列总理沙龙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会晤,为双方最高领导人互访首开先河。两国在新德里发表联合声明,强调要进一步加强高层互访,巩固双边经贸往来基础,发展两国友谊,沙龙还邀请瓦杰帕伊尽快对以色列进行国事访问。然而次年瓦杰帕伊领导的印度人民党却在人民院大选中意外落败,继任的曼莫汉·辛格政府虽然继续与以色列深化防务与科技领域的合作,但却在发展政治关系上保持谨慎态度,使印以关系重归“低调”。辛格所属的国大党在巴以问题上延续了不结盟运动的基本立场:“坚定不移地支持”巴勒斯坦人民。2004年印度外交部谴责以色列强行驱逐加沙地区的巴勒斯坦人。2011年印度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与其他国家一道谴责以色列在加沙建立非法定居点,并认为此举破坏国际法。辛格政府之所以在巴以问题表态上“挺巴心切”,除了对外政策上受传统不结盟思想的影响之外,很大程度上还受到境内穆斯林群体与“团结进步联盟”联合政府内部的压力。印度作为世界上穆斯林人口第三大国,国内穆斯林的选票对国大党而言至关重要,而“团结进步联盟”内部的左翼政党同样对瓦杰帕伊时期日趋火热的印以关系持保留态度。
2014年莫迪率领印度人民党在印度大选中赢得绝对多数席位,创下近30年来单一政党在人民院的最大席位记录。政治上的巨大优势使莫迪政府在发展对外关系上更具独立自主性,免受国内反对力量的制约。完成印以高层互访这一历史任务再次落在了印度人民党政府头上。
“天造地设”的印以关系
此次访问期间,莫迪与内塔尼亚胡签署七项合作协议,涉及航天、农业、水资源等重要领域。两国还在联合声明中强调双方在反恐、防务与经济上的合作,并将印以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正如内塔尼亚胡所言,印度与以色列可谓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防务合作在两国建交25年的历史上始终是推动印以关系的主要动力。印度作为全球最大的军火采购国,一直是包括以色列在内的各大军火出口国争抢的香饽饽。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提供的数据,以色列已成为与美国、俄罗斯并列的印度三大军购来源国之一,而印度则是以色列第一大军火出口目的地。在过去五年里,印以间军火交易年均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军售项目涵盖机载预警系统、防空导弹系统、无人机、突击步枪等各类军事装备。莫迪上任后在军工领域重点发展“印度制造”,又为两国防务合作拓展了新空间。印度希望能够利用自身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吸引外国军火商在印投资设厂,提升印军武器装备国产化比例与技术水平。
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印以防务合作在武器联合设计、制造以及技术转让方面进展迅速。2016年3月,印度信实防务公司与以色列拉费尔先进防卫系统公司成立合资企业,在印度制造空对空导弹、防空导弹系统和大型空浮侦察器。2017年4月,以色列航空航天公司和印度簽署价值近20亿美元的中程地对空导弹防卫系统合约,并成为首家在印度生产远程舰对空导弹防卫系统的公司。5月以色列武器工业公司与印度蓬吉劳埃德公司设立了印度首个私营小型武器制造工厂,该合资工厂不仅能承担印度本土的武器装备订单,还计划将产品出口至第三国。除此以外,两国间的军事交流在反恐等安全共识的推动下日益密切。印度武装力量一直视以色列国防军为“榜样”,2016年印度对巴控克什米尔发动跨境“外科手术式打击”后,莫迪曾在公开场合演讲宣称印军战斗力已经能与以色列相提并论。尤其是在打击克什米尔分离主义武装活动的武器装备与战略战术上,印度与以色列之间有着深度合作关系。
除了防务合作外,两国在农业、水资源利用上同样存在着“浑然天成”的合作机会。印度农业长期发展滞后,已成为迟滞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以色列在农业技术方面具有世界领先的水平。印度通过引进以色列的农业技术可提高本地作物生产力,有助于保障本国粮食安全。早在2008年两国就达成农业合作计划,将以色列的橄榄、葡萄等农作物引入印度的拉贾斯坦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种植,并以出口为导向生产橄榄油、葡萄酒等农业产品。以色列还计划在印度各邦建立29所农业技术中心,向印度农民介绍以色列在农业上的成功经验,并提供专业知识与农业设备。截至今年该项目已建成15所,未来计划将印度私营企业纳入合作机制,将技术中心的援助转化为可盈利的商业运营。除此之外,印度受季风气候影响而造成的干旱的问题,也可借助与以色列节水技术的合作获得缓解。
印度在中东的平衡外交
莫迪此次访问打破外国领导人“访以必访巴”的国际惯例,没有造访巴勒斯坦城市拉姆安拉,引发舆论猜测。而在此之前,印度罕见地开始在巴以问题的相关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上投弃权票,在坚持“不结盟”外交力挺巴勒斯坦的态度上有所收缩。部分观察人士指出,莫迪上任伊始便积极发展对美关系,在中东问题上调整对巴勒斯坦的支持,此番又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大秀“友谊”,意味着印度在中东政策上已开始向美国以色列阵营倾斜。
然而印度在中东仍对海湾国家与伊朗有着高度依赖。能源上,印度是世界第三大能源消费国,也是能源消费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近八成的石油需要进口,其中大部分来自中东。印度经济的高速增长离不开安全、持续、稳定的能源供应,因此印度与沙特、伊朗等中东产油国能否保持良好关系直接牵涉到印度的核心利益。经济上,海湾国家在印对外经济关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印度在海湾国家总共有约730万侨民,每年向印度国内汇入大量的外汇。以阿联酋为代表的海湾国家在印度对外贸易体系中至关重要,阿联酋在历史上曾经是印度最大贸易伙伴,迪拜至今仍是印度海外贸易的重要节点。战略上,印度将伊朗东南部的邻近巴基斯坦的恰巴哈尔港视作其联通中亚、对冲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海上节点。因此,莫迪分别在2015年8月、2016年4月和6月访问了阿联酋、沙特和卡塔尔等海湾国家,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强化印度与海湾国家在能源、反恐、经贸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2016年5月又对伊朗进行国事访问,巩固双边能源合作,宣布为恰港建设项目提供约5亿美元投资,并称此举为两国关系的“重要里程碑”。在印度经济高速增长、能源需求飙升的大背景下,中东国家也乐意同印度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内开展合作,对于来访的莫迪予以高规格接待。2016年莫迪访问沙特期间受到沙特国王萨勒曼罕见的高规格外交礼遇,被授予荣誉勋章。相比而言,莫迪此次访问以色列依然可以被视作印度在中东施展平衡外交的表现之一,背后所展现的仍旧是莫迪国家利益至上的务实外交准则。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