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发
摘 要:徽州古建筑中的木板彩画是徽州人审美文化的缩影,流露高古典雅的风采。徽州木板彩画深深地根植于深厚的徽州文化之中,体现出徽州人淡泊名利、见素抱朴的道家思想,体现出“高古”“典雅”的审美风貌,展现了徽州人对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畅游自然的追求,是中国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徽州古民居木板彩画;高古;典雅;审美风貌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7-0130-03
一、“高古”的审美内涵
老宅、小巷、溪水、黑瓦、白墙,这便是徽州给世人的印象,如同笔墨未干的水墨画。纵然用千言万语也诉说不完它的风情,不论用再华丽的辞藻也都无法写尽它的深意。
碧水草塘掩映在桃红梨白之中,牛羊漫步在古道,青石板上小贩的吆喝声掩埋在烟雨中,柔美的女子也消失在熟悉的小巷里。这便是徽州古镇的销魂之处,愿抛弃所有的凡尘,把回忆都停留在这里。
徽州的木板彩画就如同一位天然去雕饰的女子,摒弃了富丽耀眼的匠气,取古朴与典雅,扬着高古的韵调,如清水出芙蓉一般令世人百般留恋。她是那样的平静却又那样的多情,是那样的端庄却又那样的多愁,流露着高古与典雅的气质,体现徽州人的审美风貌。
高古是高洁古朴的诗境风格,在《二十四诗品》《二十四画品》中都有描述,其意指主体通过对道家思想的领悟,才能达到超世脱俗的精神境界。
高古在《二十四诗品》中的原文:“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高古在《二十四画品》中的原文:“即之不得,思之不至。寓目得心,旋取旋弃。繙金仙书,搨石鼓字。古雪四山,充塞无地。羲皇上人,或知其意。既无能名,谁泄其秘?”
虽然《二十四诗品》《二十四画品》中都对高古有了细致生动的描写,但《二十四诗品》更能体现出“高古”之意的精髓以及“高古”的审美意蕴。
二十四诗品“畸人乘真,手把芙蓉”中的“畸人”,我们可以在《庄子·大宗师》中找到出处:“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指的是不同于普通人的得道之人,即是达到天人合一、自然之境的人。“芙蓉”即莲花,是佛、道两教所信奉的灵物。常言道“佛坐莲花,道捧芙蓉,即芙蓉也是道家的信物,蕴含着道家思想,得道之人手里捧着莲花,腾云驾雾,行走于空中,体现出“高古”所蕴含的高洁之气,仙人之气,自然之气。运用到绘画中则是自然之品,是技进乎道的境界。
“泛彼浩劫,窅然空踪”中的“泛”有“浩劫”之意,指的是渡过。“窅然”意为深藏隐晦,难以见到。“空踪”,毫无踪迹。
这两句可以理解为,仙人历经了重重劫难却可以常生常在,他行踪捉摸不定,来无影、去无踪。类似于庄子《逍遥游》中所描绘的场景,得道之人可以“畅游”,人的心灵可以突破身体的局限,而抵达宇宙间的每一个角落,心灵的穿梭如仙人腾云驾雾般旷达。
接下来4句描绘的,是得道之人所处高古之境的表现。月亮从东方的星宿中升起,清新的晚风与之相伴。在月光下,华山的山峰威严耸立在碧澄的夜空之中,隐约之中可以听到深山里传来的清脆钟声。明月悬空,华山静穆,钟声悠扬。不論岁月如何的千回百转,但明月依旧悬空、华山依旧高耸、钟声依旧清脆,仿佛时间在此刻永恒。这种永恒而超然脱俗之景,即高古的象征。
在“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这句中,“虚”即老子所强调的“道”是“虚实相生”的。这里的“虚”不是指“虚空”,而是指“虚中有实”“虚实变幻”,即通达“意境”的过程。“虚”也是庄子所说的“虚静”“坐忘”“心斋”。“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所谓“心斋”,也就是“斋以静心”(《庄子·达生》)。
“神素”中的“素”我们可以从老子的思想中找到渊源,《老子》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素”指的是一种本色,没有华丽的色彩,以黑白为主的素色。“朴”指没有加工的木头。即老子提倡事物要体现他最自然、最本真的一面,没有外部的雕饰。可以理解为圣人所达到的一种境界,也可以将“见素抱朴”的思想运用于绘画中,来展现事物的本真、自然之美。“虚伫神素”是指只有做到“坐忘”“心斋”,才能达到纯朴高洁的精神。
“脱然畦封”:“脱然”是指道家所一直推崇的“超凡脱俗”之境,是一种超然的境界。
“黄唐在独“中“黄”是指黄帝;“唐”是指帝尧,即黄帝、帝尧之世的风度。
“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可以理解为:诗人只有做到“坐忘”“心斋”,不断的顿悟,不断的修炼自己,才能达到纯朴高洁的精神,才能再现黄帝、帝尧之世的风度,才能通达高古之境,与世俗落落寡合。
即“高古”一词在绘画作品中可以变现为虚实结合、超脱自然、清新淡雅的静穆之风。
二、“典雅”的审美内涵
《二十四诗品》原文中对典雅的描述是:“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雅是典正、文雅的一种风貌。起初把典雅定为儒家经典,体现着儒家思想,但《二十四诗品》把“典雅”的内涵做了相应的改变,由儒家思想转变为道家思想。从中丝毫察觉不到儒家学说的踪影,显示出的是文人雅士清新脱俗的自然风貌。
“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是一幅生动的赏雨之景,形象地显示出“典雅”的审美特征。几位文人雅士坐在竹林深处的茅屋里饮酒观雨。雨后初晴,白云飘浮空中,幽静的竹林中鸟儿自由的鸣叫着、追逐嬉戏着。随着古琴躺在竹林的绿荫下歇息,竹林中有瀑布倾泻而下,此情此景展现着悠然自得,洋溢着优雅之趣,整幅图画洋溢着风雅之趣。赏雨自古以来便是文人雅士之举,只有文人才能参透雨的多情。在竹林深处弹着琴、饮着酒,过着不问世俗的趣雅生活。有白云、飞鸟相伴,有瀑布、竹林相随,好似“竹林七贤”的风采,回归本真的自然。
如果是儒家所倡导的“典雅”是重人伦、重仁义的。那么,道家的“典雅”便是重自然的,愿摆脱世俗的束缚,而求精神的超脱、“畅游”。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此句非常精妙的概括出高雅之士的高雅精神,体现出道家的虚静。道家认为“无”是“道”的本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无是万物之源。这里的“无”并非我们理解的“什么都没有”,而是蕴含着“有”的“无”,是拥有强大能量的“无”,是“道”的最高境界。老子还提出过“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第四十一章)。即认为最动听的音乐便是没有声音,最生动的形象便是没有固定的形状。类似的思想老子还提出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里老子的意图在于让世人摆脱“五色”的绮丽浓艳,回归黑白两色的事物本真,颜色太多只会让人眼花缭乱。去除繁杂的音律,回归最纯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声音太多只会让人耳朵分辨不出。五味只会干扰我们的味觉,让人感觉失调,强调以少胜多。这里的“无言”与上述所阐述的例句有相似的意蕴,“无言”是得道、修行、顿悟的最好体现,此时的“无言”胜过千言万语。
“人淡如菊”中的最耐人寻味的便是“淡”。“淡”是一种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与道家提倡虚静无为不谋而合。这里的淡也是上述“以少胜多”的表现,是精神上的淡泊名利、超脱自然、不问世俗,拥有豁达的胸怀。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这两个意象,比拟的是道家虚静无言、淡泊超然的态度和精神,而徽州木板彩画中,不论是题材还是用色方面,都很好的体现出道家的“淡雅之风”,清新脱俗,耐人回味。
“典雅”诗境风格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超然脱俗、淡泊宁静的道家胸襟与处世态度,二是置身山林草木的自然景色描写,二者相融,方为典雅。
三、徽州木板彩绘中“高古”“典雅”的审美表征
徽州木板彩画大多绘制于古建筑的室内天顶上,绘画手法多样,图案生动逼真,题材形象多样,绘制的十分精致、古雅。
这些彩画很少用到浓墨重彩,大多用清新淡雅的蓝色、黑色、白色,以及少许红色绘制。彩画的上色很淡,涂制颜料的时候仅刷了薄薄一层,隔着颜料才能看到木板材质的色泽和自然纹理,非常古朴典雅,一眼望去令人心旷神怡。淡淡的墨色勾勒、青色、蓝色点染、淡红色点缀,甚至有整幅木板彩画完全只用了一种颜色来绘制,没有用第二种颜色来修饰。同时,这些彩画用到的颜料都加水稀释淡化,让色彩的饱和度降低,使得整幅画面淡雅。总体来看,徽州木板彩画都以黑白两色或纯色为主,用到的颜色种类很少,修饰及点缀也很少在画面中呈现。这一点很好的体现出道家思想中的“五色令人目盲”“虚静”“淡雅”的思想,体现出清新脱俗的气质,回归自然本真,即是对“高古”“典雅”的追求。
在人物绘画题材上,徽州彩画往往体现的是道家思想的人物典故,如“渊明采菊”“庄周梦蝶”“八仙过海”“田齐尊黄重老”“竹林七贤”“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灶王爷”等。这些题材都与丛林隐士、道家圣人以及道家相关历史人物有关。人物绘制方面,也都很少施以艳丽的色彩,人物衣着上也很少配以珠光宝气的装饰。用色及装饰上少了些许荣华富贵,多了些许清雅绝尘。在画师的笔下,一个个人物惟妙惟肖、超凡脱俗,充分体现了文人雅士的审美,孕育着“高古”“典雅”的审美内涵。
在山水绘画题材上,徽州的木板彩画秉持淡雅格调,多以黑白、淡雅为基本特征,很好的再现了徽州的锦绣山河。在这些山水画中我们可以找出弘仁、汪之瑞散淡萧疏、荒寒迷远的境界,遗世独立,简逸古拙。在山水画的表达上,徽州人再现了道家“见素抱朴”的思想,体现清丽绝俗、物我两忘的境界,展现出“高古”“典雅”的审美品格。
徽州木板彩畫深深地根植于深厚的徽州文化之中,体现出徽州人淡泊名利、见素抱朴的道家思想,体现出“高古”“典雅”的审美风貌,展现了徽州人对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畅游自然的追求,是中国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孙联奎,杨廷芝.司空图诗品解说二种[M].济南齐鲁出版社,1980.
〔2〕司空图,袁枚.诗品集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3〕张少康.司空图及其诗论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4〕祖保泉.司空图诗品解说[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5〕杜黎均.二十四诗品译注评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6〕张国庆.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7〕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8〕朱光潜.诗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9〕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0〕王凯.逍遥游庄子美学的现代阐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商务印书馆,2010.
〔1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3.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