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蕊
摘 要:弗兰茨·卡夫卡出生于奥地利,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表现主义的先驱。卡夫卡于1924年春创作了著名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在象征主义的框架下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绝食艺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遭遇,揭示了文中所隐含的荒谬的世界、痛苦的人生这一主题。
关键词: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象征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7-0109-03
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出生于奥地利,他是现代小说史上思想最为深刻、在小说文体方面最有独创的作家,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表现主义的先驱。卡夫卡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有自传色彩。
卡夫卡在1917年的时候患肺结核,1924年春他创作了著名的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1924年5月卡夫卡的病变发展到喉咙,使他既不能吃饭也不能喝水,在饥饿和消瘦的折磨中卡夫卡以极大的毅力校对了《饥饿艺术家》,1924年6月卡夫卡病逝。据说当卡夫卡在病逝前一个月在病榻上完成短篇小说集《饥饿艺术家》的校对工作后,他长时间地泪流不止,而这个小说也是他自己为数不多的生前喜欢的、毫不犹豫的予以出版的作品。这篇作品无疑是作家自己真实生命体验的写照,具有很强的自我指涉性,更是卡夫卡内心体验的真实而又含蓄的表达。
自《饥饿艺术家》诞生之后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文评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试图阐释《饥饿艺术家》的文艺特色和价值,美国学者托尔曼认为,《饥饿艺术家》可以从3个不同的层次来理解:即社会学的层次、宗教的层次、形而上学的层次。“绝食艺人在笼中的困境代表了艺术家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与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格格不入。从这个角度来看《饥饿艺术家》是一个社会寓言。但是我们也可以把绝食艺人看做一个神秘主义的代表者,一个圣人,或者一个神父。从这个角度来读的话,故事便以历史的观点揶揄了宗教的困境。第三种可能的解释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形而上学的寓言:绝食艺人代表精神,作为精神存在的人;豹相应的代表物质,人的动物性。”托尔曼无疑将《饥饿艺术家》可阐释的空间分析得很详细,也很深刻,而本文主要从文本象征主义的角度试图阐释文中所隐含的荒谬的世界、痛苦的人生这一主题。
一、荒谬的世界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在象征主义的框架下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绝食艺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遭遇。这是一个近乎荒谬的故事,一个以绝食表演为毕生追求和目的的人,一个绝食了40天还感觉没有达到极限的人。这在现实生活中是绝不可能的。小说中的艺术家“身穿黑色紧身衣、脸色异常苍白、全身瘦骨嶙峋,甚至连椅子都不屑去坐,只是席地坐在笼子里的干草上,时而有礼貌的向大家点头示意,时而强作微笑回答大家的问题……,而后只是呆呆的望着前方,双眼几乎紧闭,有时端起一只很小的杯子,稍微啜一点水,润一润嘴唇”。“饥饿艺术家在饥饿表演期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点食不进的,你就是强迫他吃他都是不会吃的。”但是看守饥饿艺术家的人总以为“他会从某个秘密的地方拿出贮藏的食物来”,即便艺术家坚持不断地用唱歌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人们反而“一味赞叹他的技艺高超,竟能一边唱歌,一边吃东西”。有人认为艺术家是在自我吹嘘,有人则干脆把他当做是江湖骗子。总之,人们抛弃了饥饿表演,他们热衷于观看动物的野性表演,而不理会饥饿艺术家的表演。从此,饥饿艺术家的孤独和寂寞日甚一日,最后他只得用生命来证明自己的艺术。通常,经理规定的饥饿表演的最高期限是40天,可是艺术家则认为:“现在刚到四十天,为什么要停止表演呢?他本来还可以坚持的更长久,无限长久的坚持下去,为什么在他的饥饿表演正要达到最出色的程度的时候停止呢?”于是,饥饿艺术家一找到机会便继续饿下去……小说最后的结局是“人们把饥饿艺术家连同烂草一起给埋了”。
作品中最讽刺的是饥饿艺术家临死前说的话:“因为我找不到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像你和大家一样,吃的饱饱的。”
小说故事情节虽然表面看起来简单易懂,但是只要是读完作品的人几乎都会自问,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加缪曾经说过:“卡夫卡的世界实际上是一个不可言说的世界,人们怀着痛苦鼓足勇气在澡盆里钓鱼,并且知道什么也钓不上来。”这是一种绝望,更是一种无人理解的孤独。
在这篇小说中卡夫卡以他那种惯有的冷漠超然、荒诞滑稽的叙事风格无疑把人生存在的荒谬性描写得淋漓尽致,触目惊心。文中的主线“饥饿表演”这个词本身就很荒谬,世上哪有人什么东西不吃可以活40天甚至更久啊!而艺术家周围的环境被卡夫卡叙述的也荒谬至极,看守饥饿艺术家的竟然都是屠夫,屠夫是杀畜生的,可见,饥饿艺术家在人们眼里也就是长得像人的动物而已。文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他们始终3人一班,任务是日夜看住这位饑饿艺术家,绝不让他有任何偷偷进食的机会……”然而这些看守们却从来不信任这位艺术家,反而给艺术家留机会让他吃东西,这些让艺术家很苦恼,反而贿赂这些看守让他们看得更严一些……这是多么讽刺啊。因为在世人眼里这种表演可能只是噱头而已,没有人相信,即便是负责演出的经理也只是为了自己的物质利益的。文中说到:“每逢表演期满,他没有一次是自愿自觉离开笼子的”因为他还可以继续表演下去,还没有到达高潮,而剧院经理怎么想呢:“经理规定的最高表演期限是40天,超过这个期限绝不让他饿下去……”。乍一看还以为是经理关心绝食艺人的健康,事实上绝不是这么回事,他关心的只是自己商业利润的最大化,因为“经验证明,大凡在40天里,人们可以通过逐步升级的广告招徕不断激发全城人的兴趣,再往后观众就皮了,表演场就会门庭冷落……”。
饥饿艺术家心目中的神圣艺术在别人眼里看来只不过是娱乐和游戏的工具而已,人们来观看只是图个热闹和找点乐子。
而艺术家到了马戏团里的情况只能说是更恶劣,“马戏团很庞大,它有无数的人、动物、器械,他们经常需要淘汰和补充。不论是什么人才,马戏团随时都需要,连饥饿表演者也要……”“……人们并没有把他及其笼子作为精彩节目安置在马戏场的中心地位,而是安插在场外一个离兽场很近的交通要道口.....要是观众在演出的时间涌向兽场去观看野兽的话,几乎都免不了要从饥饿艺术家面前经过……”无论他在哪里,在观众的眼中,他都不再是人,只是大家消遣的“物”而已。把“艺术家”等同于物的世界里难道还不够荒谬吗?
最荒谬的还是饥饿艺术家临死前说的话:“因为我找不到适合自己口味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不会这样惊动视听,并像你和大家一样,吃的饱饱的。”这是他最后的几句话,但在他那瞳孔已经扩散的眼睛里,流露的虽然不再是骄傲,却仍然是坚定地信念:他要继续饿下去。原来饥饿艺术家绝食的原因竟然是找不到合适的食物。这里食物的指涉性很多,不仅指生活的第一需要,更指代的是人存在的真理和精神支柱。试着想一下,在一个偌大的世界里,一个渺小的人连自己存在的价值都找不到是不是很悲哀,这不仅是人的悲哀,更是世界的悲哀。
卡夫卡借小说《饥饿艺术家》试图表达世界是荒谬的这一主题,就像小说中艺术家绝食的原因竟然是找不到合适的食物,所以他要继续饿下去。食物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连合适的食物都没有,可想而知还有生存的意义吗?这里的食物更隐喻着人存在的真理和精神支柱。在一个诺大的世界里,一个人找不到他生存的真理和精神支柱,那他活着还有意义吗?于是“饥饿艺术家”绝食而亡,这是对现代社会极大的讽刺。
二、痛苦的人生
这里所谓的痛苦的人生主要是文中所体现的绝食艺术家彻底的孤独和绝望,文中的艺术家最后看开了一切,绝食而死,他的死是完全因为自己的饥饿吗?不完全是,他的死主要是因为观众、看守、和经理的不理解,是因为没人去更换布告上的数字。更因为他看出了世人的不理解甚至歪解和鄙视。“世界剥夺了对他的报偿,冷落代替了倾慕”,是这一切刺穿了饥饿艺术家那敏感而又惴惴不安的心脏,使他自己放逐了自己,自己杀死了自己。
从文本中的很多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出艺术家的孤独,他的孤独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自己的选择,另一个是观众对艺术的不理解。这两个共同作用形成了笼内的艺术家和笼外的经理、观众的隔膜。由此孤独成了艺术家挥之不去的梦魇和宿命,他孤独的活着,又绝望的死去。
饥饿艺术家对饥饿表演愛的发狂,他只要一想到吃就恶心,他的生活目的是供人观赏,于是他心甘情愿、满心欢喜的坐在笼子里,甚至痴迷的在表演结束后也不愿意离开,而令艺术家倍感荣誉的事业,人们却充满怀疑,虽然艺术家在表演期间是什么都不会吃的,但是“谁也无法根据亲眼目睹的事实证明他是否真的持续不断地忍着饥饿,一点漏洞也没有”,所以从来没有人相信他说的饥饿是世界上最轻而易举的事。而这只是艺术家自己才能知道,因此只有他自己才是自己百分之百的观众。然而他自己又是从来没有满意过的,并且这种不满始终折磨着他。这种既满意又不满意的悖谬来自艺术家对艺术的“最出色程度”的追求,因为他觉得自己的饥饿能力是永远无止境的。然而被他奉为神圣事业的饥饿表演,在经理看来,是为了赚钱;对观众来说,是为了看热闹;对孩子来说,只有好奇。因而当人们厌弃了饥饿表演,他也就成了一个马戏团里通往兽场中的障碍了。艺术家不仅得不到认可,而且无人理解。
艺术家每天只能终日呆在笼子里,坚守着自己最后的尊严,宁可饿死,也不妥协。他孤独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终在别人的遗忘里迎来了死神。
卡夫卡的大部分作品都有很强烈的自传色彩,《饥饿艺术家》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无疑是作家自己的生命写照,是作家内心想法的真实流露。也是卡夫卡自己的投影,这位艺术家的悲哀,也是卡夫卡自己的悲哀,像卡夫卡这样思想超前的艺术家在他当时生活的世界里是很难找到知音更别提倾慕者和拥护者了。《饥饿艺术家》中绝食艺人的孤独和绝望是卡夫卡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卡夫卡的一生是一个充满荆棘的一生,在这个充满荒诞和非理性的异化世界里,卡夫卡不断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回击和反抗。在《饥饿艺术家》中主人公是艺术的殉道者也是理想的探索者,小说中饥饿艺术家的压抑和敏感也是卡夫卡自己内心世界的体现,卡夫卡是一个出色的小说家,可是生前不被世人接受,他的作品也不被人理解,所以卡夫卡在遗嘱中一再叮嘱家人要烧光自己的作品,这是多么冰冷的绝望啊。而饥饿艺术家的表演也不被人理解,后来惨遭观众抛弃。饥饿艺术家带有卡夫卡自己的影子,更可以说是卡夫卡对自己文学创作道路的总结和影射,在饥饿艺术家中卡夫卡把自己自虐式的生活写了进去,与此同时更是对自己的精神救赎。
参考文献:
〔1〕叶廷芳等译.卡夫卡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3〕李莉.孤独的存在—对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的解读[J].北方文学,2010,(11).
〔4〕刘彦超.孤独的殉道者——析卡夫卡及其《饥饿艺术家》[J].武警学院学报,2007,(11).
〔5〕曾艳兵.“敞开心扉直至超越极限”—卡夫卡《饥饿艺术家》解读[J].名作欣赏,2006,(15):101-110.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