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對人們的工作、生活乃至整個社會的安定、和諧具有重大影響,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已引起世界各地人們的廣泛關注,大勢所趨之下,澳門也不能例外。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之下,催生了一些新的精神病高發群體,同樣也隱藏了一批高危人群,如何關注他們成為了各方的一大挑戰。本期時事辯論,利民會蘇景揚總幹事、澳門心理學會陳泳芝理事長、民康精神健康促進會羅耀祖理事長以及扶康會怡樂軒鍾淑貞經理圍繞澳門精神病支援的現狀各抒己見。
對於澳門當下的精神復康政策有哪些改善空間,蘇景揚表示對比以前,澳門市民對精神病的認識已經有所提高,但還未到達普遍性,未來對精神健康教育、精神病認知、心理健康等宣傳是需持續完善。陳泳芝直言,近年來政府推動公共醫療衛生方面是有進展,政府正在陸續完善“四級聯防、四環相扣”的模式,但社會上一直缺乏對精神病照顧者的關注,未來需要完善整個精神康復政策外,還需要加強對家人、照顧者的輔導。羅耀祖認為,澳門政府對精神病患者的治療及康復已經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但暗藏在社區中的隱性患者數目值得警惕。鍾淑貞表示在澳門求診精神科非常快捷,但現實中仍有需要改進的空間,未來有需要推出更加多元化的服務。
對於傳統的院舍治療和社區治療方式,四位受訪者均給出了各自的評價。蘇景揚介紹到,院舍治療不能完全捨棄,對於適應不到社區生活的病人,長期院舍是最後一個保障。但當病人通過專業評估允許時,社區治療是首選方案。陳泳芝指出院舍治療與社區治療兩者缺一不可。院舍治療是一個很保護式的治療,但對於精神病患者而言,重投社會才是最終目標。羅耀祖認為,傳統的院舍治療會令病人更加感到孤獨、被拋棄的情緒,極易造成病情的惡化或者反復,此種方式並不受推崇。鍾淑貞指出院舍治療成本所佔用的空間、資源比社區治療高很多,因此社區治療成為較為實際的方式,佔有比較重要的位置。
那麼,未來是否需要對提供精神病治療及康復服務的機構或者從業人員進行統一的規管?蘇景揚直言,對於民間機構而言,人手不足的情況尤為嚴重,受制於民間機構提供的待遇和條件有限,從業員流動性大,對病患來講照顧者的經常替換也會有影響,如何提高從業員的穩定性,值得各界去反思。陳泳芝稱澳門的心理治療師遠遠不夠,不足以滿足居民需求。無論從業人員是在哪個崗位,都應該受到規管,接受到統一的培訓,保證專業服務是有質素的。羅耀祖表示,無論是哪一種性質的康復中心和院舍,其本意都是為了精神病患者的康復,並不需要行統一培訓和管理,相信每個機構都是互補的,各有所長,缺一不可。鍾淑貞個人指出,并不是所有從業人員都需要相關的認證,在幫助患者的過程中,涉及的醫生、護士、社工、治療師等多個層面,術業有專攻,各不相同,加上行業內人力資源短缺,若强制性規定全面認證資格,很難聘請到專業、有經驗人員。
採訪最後,四位受訪者對未來如何完善精神病康復政策提出了各自的建議。蘇景揚特別提出,社會各界應留意到精神病年輕化的趨勢特點,如濫用藥物,導致人體腦細胞受損,此類患者難以康復,個人建議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將青少年精神科獨立出來,有針對性的治療和關注。陳泳芝給出了多個建議,如需要對患者進行自我診斷的教育,呼籲社會各界警惕精神病患者被“污名化”及“標籤化”的問題,及建議政府未來推廣全民心理健康普查。羅耀祖提及,康復者在社區裡生活,無疑對他們的家人構成不小的精神壓力和照顧上的時間負累,建議政府應從多方面給予照顧家屬適切支援。鍾淑貞希望社會各界能接納精神病康復者,以一個開放的心去包容這些康復者,未來也應該組建上門支援的家庭援助隊伍,去協助患者度過難關。
本刊認為,精神健康與身體健康一樣,是由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等多個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一個精神病患者不僅給患者本人帶來了身心痛苦,而且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負擔,甚至有可能在社區造成攻擊、危害他人的行為。更讓人擔憂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會遇到精神問題的困擾,如何預防和及早治療成為關鍵。目前而言,每個人都不應該忽視精神健康,本澳在推廣精神健康方面仍然有不足夠的地方,未來應該積極地關注精神健康,投入更多支援,才能讓全民共享真正意義上的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