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磊磊
金庸小时候,住在浙江海宁县的袁花镇上,他读的小学,是袁花镇小学,相当于现在的乡镇中心小学。金庸读中学,遇到抗战爆发,读一阵就换一个地方,好像打游击。用今天的话说,金庸真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小金庸家不是学区房,但是有3间书房!有很多线装书,《荒江女侠》《封神演义》《儿女英雄传》《水浒》……这些书小金庸早早就读完了。《荒江女侠》就是他8岁时看的。
不止是旧书,金庸家里还到处是新文艺作品。他的父亲和哥哥有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世界各地的旅行记,还有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报》,这些都成了小金庸的读物。
金庸的父亲给他送礼物,动不动就送书。10岁那年的圣诞节,父亲送给了小金庸一本狄更斯的《圣诞颂歌》。这本书对金庸的影响很大。他说这是“一个伟大温暖的心灵所写的一本伟大的书”。很多年后,每到圣诞节,金庸都还要翻出这本书来,读上几段,怀念父亲。
那么金庸小时候的玩具又是什么呢?这里有一个故事:
金庸的祖父查文清,是光緒丙戌年的进士,做过丹阳知县,后来不当官了,回家编书。他编了一部《海宁查氏诗钞》,规模很大,有好几百卷,但是雕版还没完工就去世了。这些雕版放了两间屋子,后来都成了小金庸的玩具。
金庸家里的男性长辈喜欢读书,女性长辈也一样。他的母亲徐禄,就是《书剑恩仇录》里陈家洛的母亲徐潮生的原型。她读过私塾,喜欢诗文,平时手不释卷。徐禄的书法也好,会写一笔漂亮的小楷。金庸回忆说,小时候母亲和姊妹、姑嫂们喜欢读《红楼梦》,大家经常比赛背诵《红楼梦》的回目词,赢了的就得1粒糖。
金庸从小到大,一路学霸。他的数理化都很优秀,英文、国文更是出类拔萃。有记者去查旧档案,发现金庸的公民、体育、国文等全部15门功课,全班同学平均都是六七十分,金庸平均成绩82.9分,全班第一。
金庸后来考上了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之后《大公报》在全国招2个译电员,3000多人报名,录取比例1500:1。23岁的金庸一路过关斩将,成功被录取,不久被报社派去香港。
金庸的长辈们,从祖父到爸妈,留给他的不是一个显赫的求学履历,送他到这个那个名校。他们馈赠给小金庸的,是从小到大无数的书。小金庸玩的是书,家里到处是书,过节的礼物也是书,父亲母亲也带头看书。这样的孩子会差到哪里去?
最好的学区房,其实不贵,别人也抢不了——那就是你自己的书房。
摘自《文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