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飚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是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客观数据和科学依据的基础工程,也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的重要手段。作为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的佛山市南海区,是国家“推进基础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近年来,南海区努力建设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形成了“测——研——导——测”的循环模式,以质量监测为起点,以课题研究为突破,以学生指导为抓手,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发展的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主要包含理念导向、内容建设、队伍建设、流程建设和结果运用五方面的内容。
一、理念导向:促进学生发展的质量观
首先,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的最重要标志是学生全面而充分地发展,无论是教师的发展还是学校的发展,其最终目标都是指向学生的发展。教育质量监测要为学生发展服务,要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成才观,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其次,学生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学生发展水平包含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和学业负担状况等内容。教育质量监测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扭转片面关注学业成绩的不良倾向,在监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也要关注其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状况,以及与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因素,如睡眠时间、作业量、学习的愉悦度等。
再次,学生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除了学生的自身因素外,教师、学校、家庭、社区也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育质量监测要充分重视对教师教学教研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学校教育装备和课程设置、家庭环境和社区教育设施的监测。
二、内容建设:覆盖影响学生发展的相关因素
参照教育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南海区制定了具体的监测内容指标,覆盖学生学业、身心健康和教育环境三个方面。
在学业因素方面,监测内容涵盖了学生学业成绩及相关因素。监测关注学生所有科目的成绩水平,每学期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学业水平抽测,既监测语文、数学、英语等考试科目,也监测音乐、美术、综合实践等考查科目。在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业负担、兴趣特长、课堂教学行为、教学策略、师生关系、一般教育行为、学生对学校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指标开发,并在每学期开展学生学业影响因素调查。
在身心健康方面,重点监测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其中包括生活满意度、网络使用、网络成瘾、学习焦虑、社交焦虑等。
在教育环境方面,重点监测家庭环境、班级环境、学校环境。在家庭环境方面,对家庭沟通、家庭教育、家庭氛围、家长对学校满意度等指标开展监测;在班级环境方面,教师教学及研究水平、心理健康水平是关键因素,因此,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教学研究能力、竞赛指导能力、主观幸福感、职业倦怠、压力、社会支持、心理弹性、情绪管理、对学校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监测;在学校环境方面,重点对办学规范、教育装备配置水平、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等指标进行监测。
三、队伍建设:在实践和研究中成长
队伍建设是实施监测的保障。南海区积极争取国家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支持,加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的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与提升联盟,与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华南师范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专家团队合作。上述的研究机构和专家团队提供了政策咨询和专业指导,确保了南海区教育质量監测与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专家团队从方案设计,到各类工具开发、数据整理与分析以及报告的撰写,全程指导,帮扶而不包办,既规范整个工作流程,保证监测结果真实有效、评价客观科学,也培养了南海区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专业队伍。
在区内主要组建好三支队伍:一是组建教育质量监测领导队伍,由区教育局直接领导,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牵头,局内各职能科室参与,镇(街道)教育局配备专责人员,构成领导团队;二是组建教育质量监测实施队伍,从区、镇街、学校中抽调骨干教师人员,组成三级管理和实施队伍,负责监测体系建设和各流程的实施;三是组建专业研发队伍,主要负责监测指标体系的完善、监测工具的编制、数据的分析和解读、撰写监测报告等工作。
同时,通过四个途径培训队伍:一是举办业务培训,邀请国家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专家来南海区作报告,使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骨干教师人员明确教育质量监测的意义、价值及基本做法,掌握解读报告的基本方法,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二是组织专业培训,以讲座和案例分析的形式,指导区骨干教师人员编制测量工具、解读分析数据、撰写研究报告;三是开展实践研修,由南海区专业团队创编测量工具,分析数据,撰写研究报告,并在专家的直接指导下,结合区内实际,不断完善;四是参加省课题研究,组织区教育质量监测队伍核心成员参加广东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重点课题项目研究,从而初步掌握监测指标体系的研制方法。
四、流程建设: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流程建设,既要遵循科学规律,又要符合地方实际,依据教育综合改革的需求,以发展为目的,三年一轮,每年监测的指标有所侧重,系统推进。
一是确定本学年度监测的重点和定位,完善和明确监测的各项指标、监测对象,撰写《教育质量监测与提升实施方案》。二是获取基础数据。基础数据主要包括学校基本信息、教师基本信息、学生基本信息等,由教育局相关科室和学校提供。三是开发监测工具。监测工具包括部分监测学科学业水平测试工具、学业相关因素的调查问卷、与身心发展相关的调查问卷、教师调查问卷、家长调查问卷等。每种监测工具都在国家和省级教育质量监测专业机构以及相关高校教育测量研究机构的指导下开发。四是收集、整理与分析监测数据。通过质量监测信息技术平台,实现海量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并由专家团队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再由区团队结合实际情况和拟解决的问题,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解读。五是撰写监测报告。报告分为四个层面:①区域总体报告,从学生学业发展状况、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教师发展状况、学校发展状况和家庭教育状况五个方面对全区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建议;②区域专题报告,从学业、身心、环境三个方面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意见;③学校报告,从相关数据分析中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④学生个人报告,提供学生发展的全面数据,指出学生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优势,提出改进建议。
五、结果运用:全面指导学生发展
指导是学校在教学和管理之外的第三大职能,学生发展指导包括学习指导、生活指导和生涯指导三个方面。教育质量监测,为学生发展指导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检验指导的效果提供了科学途径。基于监测数据的指导,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1. 为学生发展提供政策和资源保障
教育质量监测一般于七月收集数据,八月分析数据,九月撰写报告,十月发布报告,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教育行政决策和管理提供真实依据,便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实际需求制定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为学生发展提供政策和资源保障。
2. 为学生发展定制研究课题
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诊断分析,设立区域规划课题的年度项目和年度小课题,针对存在问题,组织队伍、整合资源、集中攻关,寻求最优解决方案,促使课题研究从经验型转向实证型。在课题结题后,以“成果推广立项”的方式,帮助广大教师在实践中运用成果。
3. 为指导学生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检验
质量监测为教师、家长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指导和生涯指导提供了真实具体的数据,同时,也检验了学生发展指导的效果,避免了指导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4. 为学生发展建设各具特色的学校
在质量监测的过程中发现,“千校一面”式的学校建设,不利于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文化营造,不利于师生关系的改进,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南海区加大特色学校建设力度,开展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项目,为特色学校发展提供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同时,开展特色学校专项研究,为特色学校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目前,已经基本形成特色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良好局面,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
5. 为学生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教育質量监测报告作为校长业务培训和教师业务学习的重要内容,每年在全区专题研讨会上公布,由媒体公布报告的相关内容,并由报告组到学校作针对性问题反馈,从而引导学校、家庭和社会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和正确的人才观,建立以人为本、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对教育的内涵发展、教育管理的优化、教学方式的转变产生直接有力的积极影响。
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持续推进的系统工程,未来南海区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一是建设信息化平台,提高数据处理水平;二是加大队伍培训力度,提高工具研制水平;三是开展学校案例研讨,分享质量提升经验;四是开发教师个人报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