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利杰
[摘要] 目的 探讨住院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2月期间在该院住院治疗的78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按常规行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增加针对性护理新举措,观察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并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结果 出院时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44%)显著高于对照组(7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为:观察组(2.56%),显著低于对照组(17.9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住院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应做好整体规划,并强化血糖和精神病性症状控制,进而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助于改善预后改善。
[关键词] 住院;精神病;糖尿病;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4(b)-0164-02
近年来,在老龄化趋势影响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这类患者治疗措施较多,临床症状控制难度较大,而临床护理难度加大,同时临床护理危险性也较高[1]。为进一步探明住院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可靠护理方法,该次研究选择2014年1月—2017年2月期间在该院住院治疗的78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的新举措进行为了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2月期间在该院住院治疗的78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修订本(CCMD-Ⅲ)[2]相关诊断标准,糖尿病病史明确,住院时间≥5 d。观察组,男22例,女17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47.43±24.56)岁,其中18例精神分裂症,15例抑郁症,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精神障碍6例;糖尿病史1~7年,平均(4.12±3.02)年。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47.51±25.48)岁,其中17例精神分裂症,16例抑郁症,精神发育迟滞所致精神障碍6例;糖尿病史1~8年,平均(4.47±3.56)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行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护理,包括血糖监测、精神病性症状护理、饮食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增加针对性护理新举措,如下。
1.2.1 护理风险评估 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全面翻阅患者病史,重点查看患者既往史、精神病史、糖尿病史、年龄等主要因素,划分患者的危险因素,护理隐患高危环节等,评估患者风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具体护理计划,与家属协商,修改调整护理计划,鼓励家属积极配合完成治疗及护理。
1.2.2 血糖和精神病性症状控制 按医嘱,及时给药,口服降糖药物者,需及时提醒患者服药,并亲自查看患者完成服药过程,避免患者漏服或不按时服药。同时,向患者和家属介绍降糖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机理和重要作用,重点强调药物治疗的重要作用,使患者和家属认识到规律服药的重要性。同时,告知患者和家属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反应和抗精神病药物毒副作用等,要求患者和家属密切监测,及时发现,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处理。
1.2.3 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 精神病发作期,尽量减少探视人数,保持病区安静,让患者充分休息,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时应尽量选择态度明确、温和的言语,避免激怒或刺激患者,加重患者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发作间歇,自知力恢复时,可进行心理干预,了解患者病因 ,针对性采取心理疏导措施。同时,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了解患者情感动向,给予患者情感支持,让患者感受到家庭温暖,促进社会功能恢复。此外,住院期间全面实施健康教育,讲解两种疾病伴发的机制、治疗方法、家庭护理方法、患者社会功能锻炼。
1.2.4 运动和饮食干预 按医嘱明确饮食治疗要求,必要时为患者制定短期食谱,帮助患者和家属熟悉饮食要求,养成正确饮食习惯。应提醒患者必须严格限制饮食,坚持低糖、低脂的原则,严格控制高脂、碳水化合物等食物摄入量。鼓励患者在身体条件允许后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尽量在餐后活动,避免发生低血糖反应,同时帮助控制血糖,体感劳累后应暂停休息。
1.3 观察指标
定期测量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统计两组入院时和出院时血糖水平,比较两组血糖指标平均值。同时评估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护理满意度情况,调查指标包括疾病基础护理、护理技能、护理安全、健康教育等,总评分0~100分, 80~100为满意;评分79~60分为一般,评分0~59分为不满意;该问卷预调查Cronbach α系数是0.87,该调查问卷效信度良好。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s)表示;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入院时,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18例、一般20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7.44%; 对照组满意12例、一般17例,不满意10例,满意度为74.36%(29/39)。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44%)显著高于对照组(74.3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73,P<0.05)。
2.3 兩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
治疗期间:观察组仅出现跌倒1例,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6%(1/39),对照组出现2例,坠床1例,意脱管2例,药物漏服2例,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7.95%(7/3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4,P<0.05)。
3 讨论
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表现较为复杂,除精神病性症状、意志行为障碍外,还伴有血糖升高、糖脂代谢紊乱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引发多脏器和系统损害,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而需及时治疗[3-4]。但是这类患者认知行为异常、患者自理能力较差,需要可靠的护理干预,才能保证患者顺利接受治疗[5]。为此,该院总结了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疾病特征,总结多年住院患者临床护理经验,编制了一系列针对性护理新举措,弥补了当前精神病合并糖尿病临床护理的不足,对患者给予全面的护理干预。该次研究对精神病合并糖尿病针对性护理新举措实践效果分析发现,出院时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监测治疗期间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显示观察组(2.56%),显著低于对照组(17.95%),可知该护理新举措不仅降低了精神病合并糖尿病临床护理风险,同时辅助提升了血糖控制水平,临床应用效果良好。此外,该次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44%)显著高于对照组(74.3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患者对于该护理新举措较为认可,构建了良好的护患关系,适应性和可行性均较强。
综上所述,住院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应做好整体规划,并强化血糖和精神病性症状控制,进而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助于改善预后改善。
[参考文献]
[1] 王芝琼,龙丽芬. 19例长期住院老年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J]. 中外医学研究,2015,5(9):87-88.
[2] 任红梅. 调查住院精神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糖尿病新世界,2015,10(7):227.
[3] 褚丽萍. 进行运动干预对精神病合并糖尿病住院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J]. 当代医药论丛,2015,8(7):78-79.
[4] 任德菊. 住院精神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糖尿病新世界,2016,5(13):187-188.
[5] 汤玉妹,沈静静. 住院精神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四川精神卫生,2010,5(2):118-119.
(收稿日期:2017-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