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羽
(云南民族大学电信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空心村落环境下云南民居酒店建筑设计模式语言研究
——以大理白族民居为例
潘慧羽
(云南民族大学电信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随着中国村落空心化现象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传统民居建筑被废弃,而许多处于优美自然环境中的民居具备重要的开发价值。从酒店设计的角度来看,如何对民居建筑进行改造开发,在既不破坏环境并保留民居建筑神韵的同时,融入新的空间与功能,使其创造更大的价值,便成了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以大理空心村落环境下白族民居建筑酒店的设计作为案例,通过对传统民居与现代酒店建筑设计模式语言的研究,从环境与空间重构的角度,得到民居更新的创造的新的设计方法,为在旅游开发与村落空心化背景下云南民居的改造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
白族民居;民居更新;酒店设计;建筑模式语言
1.1研究项目背景
本研究项目(笔者为项目主持人和设计者)选址位于云南省大理市苍山东麓宝林村附近的坡地上,由于山高地陡,难以发展,原有居民早已搬迁至附近较平坦的村落中,现仅存留几户古朴的民居建筑小院。小院倚苍山坡地而建,院中建筑仅一至二栋得以保存,只能从院墙看出院落的格局。建筑为典型的三开间抬梁式白族民居建筑,由于不是主屋,建筑坐南朝北。建筑主体结构为木结构,外围护结构为毛石墙,除原有瓦屋面遭到破坏以外,其余部分保存完整。
图1 空心村落中的大理传统白族民居
相比大理古城及喜洲镇现存的白族民居建筑,此地的建筑显得更为小巧、古朴。究其原因,相对于城镇居民,山地的村民经济水平较低,且山地受自然环境与地势条件的限制,原材料、工具的运输都多有不便,要求建筑的建造应遵循地域适宜原则:一则建筑的尺度不宜过大,以满足人的活动需求即可;二则建造材料宜就地取材,采用山间与森林中最易得的材料——毛石与木材来建造建筑,仅在局部采用了砖、漆等需运输的材料;三则建筑技术较为简易,除木门窗、梁柱上有少量简单线条装饰外,大多保留了材料自身的色彩、质感与形状,使建筑呈现出一种古朴的风貌。(图1)
建筑处于的山地环境十分优美,建筑南侧,有苍山十八涧之一的阳南溪,溪水蜿蜒诗歌般的画面与古朴的建筑相映成趣。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得民居具备了重要的开发价值,而如何对其进行改造开发,在既不破坏环境并保留民居建筑神韵的同时,融入新的空间与功能,使其创造更大的价值,便成了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1.2研究的意义
在云南各地,有不少类似这样的空心村落,这些建筑之所以不再为人们所用,一方面是类似本案例这样,村落的生存环境不利于经济发展,村民搬迁至较平缓地带居住,这样的搬迁,在当今国家扶贫政策的开展下更是加快了发展速度;另一方面是由于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使许多农村人口移居城市,农村人口减少,形成了空心现象。许多空心村落中的民居建筑,是云南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这些民居反映了云南各族人民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创造的民族居住文化,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如任其荒废,将形成建筑材料与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
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为这些空心村落民居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出现了新的形态,由传统的观光式旅游逐渐向体验式旅游、度假式旅游转变,相比景点的参观,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在当地的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中体验地方文化,得到身心的放松,近年来各地出现的各类民宿、精品度假酒店便是这一趋势的直接体现。国内有不少优秀的酒店设计案例都是利用村落中的普通民居建筑改造而成,如杭州安缦法云酒店、阳朔云庐度假酒店等。由此可见,这些处于优美自然环境中的民居酒店,由于其自身具备传统民居建筑的优势,是有极大开发价值的,只要设计得当,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新的旅游点与地方名片。因此,对民居酒店建筑改造设计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1民居建筑的价值
讨论民居建筑,应先界定本文研究的民居建筑的范畴。提到民居就难以回避“传统”二字,这是由于民居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发展传承下来的。但我们不应限于传统,应该看到,民居建筑的本质是普通人居住的建筑,这种建筑应随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现已有很大的改变,但除去那些历史保护建筑之外的普通人生活的民居建筑,应随着当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新的发展,给民居建筑注入新的活力以延续其生命,这些民居就是本文研究的范畴。旅游开发是民居得到更新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民居建筑与生活于其中的人及其根植的土地密不可分,它是人们在自然环境中建设的人居环境,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民族文化。当酒店建筑的功能植入到民居建筑中时,建筑的功能必然发生改变,而民居建筑对天然材料的应用、对地域气候的适应、对地形与场所环境的呼应及对地方文化的表达都是民居建筑最重要的价值,这也是在发展民居过程中应注重保留的最重要部分。
2.2民居酒店设计问题
民居建筑改造为酒店建筑早已不新鲜,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项目。然而也应看到,民居酒店设计仍有诸多问题。首先,许多开发者缺乏对民居建筑的基本知识与设计素养,对民居建筑乱开发乱设计,对民居的改造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甚至对建筑风貌、村落风貌造成较大破坏。其次,各类改造限于现有民居建筑的空间格局,多停留于对功能设施的改造、对装饰风格的探索,而较少有对空间构成的创新,亦较少出现对建筑的再创造,这就导致了现在的民居酒店项目数量虽多,但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少有对民居建筑的更新与发展提供新的内涵。最后,多停留于具体的设计而缺乏系统的研究及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知识研究,无法为广大的建设活动提供一套可应用、可操作的理论系统及方法。
2.3研究方法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成千上万的民居建筑有着相同的总体特征和略微不同的细节,使这些民居构成某种类型而又各具特色,形成统一而和谐变化的形象。可以看出,在民居建造过程中,具有一种固定的标准或者说规则的控制,使民居能保持其特征的稳定性与发展演变的连续性。美国建筑师C·亚历山大的建筑模式语言理论正好能说明这种规则,它就是建造者抽象的原型——建筑的模式语言。“在传统建筑中重复的是模式语言,而非标准化的构造和细部。”[1]建筑模式语言是一种抽象标准的关于建造方式的规则,而不是具体的、标准的图纸,因此它能够作为总结建筑空间设计的理论工具,更能为普通的、不具备建筑知识的大众所应用。建造者通过建筑模式语言的抽象、发展和还原过程,完成对民居的建造与发展过程。本研究采用建筑模式语言作为工具,将传统民居建筑按系统进行分解,融入现代酒店建筑及空间设计的研究成果,对传统民居的改造提出一套便于推广、应用的理论系统,并以大理白族民居作为案例进行改造的应用实践。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民居形式多样,各族民居皆有其特色。而本研究着重抽象系统性地研究民居酒店设计的一般规律,因此不需研究具体的各族民居,而应按各族民居的基本特征进行分类研究。本研究借用杨大禹、朱良文教授研究的分类方式,将云南民居分为碉房、土掌房、井干式民居、干栏式民居及合院式民居五个类型。[2]本文以大理白族民居为代表的合院式民居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对其他几种类型民居改造的研究,亦可参照合院式民居。对于单个的民居建筑我们又可以分解为环境系统、结构系统、材料技术系统、功能系统、空间系统、装饰系统这六个大的系统来研究,这些系统之间又互有关联与交叉,如空间系统不可能完全脱离功能系统来谈,装饰系统与结构系统也必须建立在材料技术系统的支持上来研究。
在这六个系统中,环境系统主要是指建筑与地形、气候条件的关系,是建筑对具体周边自然环境的反应,在这个系统层次上,传统民居的一些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与保留的。如对地形地势的利用,依地形而建,形成建筑与地貌的有机结合;又如利用天然材料对当地气候条件的适应,本文研究的大理山地白族民居,便是利用了山间的毛石做了厚重的石墙作围护结构,利用石材的蓄热性能来抵御山地极大的温差变化。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传统白族民居等合院式民居形成的年代,人对自然的态度更多是防御,因此民居对自然的姿态一般是封闭的,仅在几间民居环抱围合成的院落中,能接触到经人工改造过的自然植被及户外环境,这与现代人渴望自然的愿望是完全矛盾的,应此,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上,应作适当的改变与更新。
从结构系统与材料技术系统来看,传统民居的做法亦可进行延续。以合院式民居为例,一般采用木结构做抬梁式或穿斗式梁架作为主要的承重结构,以木门窗及夯土墙或石墙作为外围护结构,围护结构不起承重作用,承重与围护结构分离,使空间具备较大的灵活性。建造建筑的材料一般为当地可得材料,与自然环境有较好的融合,且材料都可拆卸重复利用,即使在建筑废弃后,这些材料仍可在自然中降解,这些民居建筑的优点,是值得保留的。
从民居建筑的功能系统与空间系统来看,其功能主要是满足农村传统宗族社会下的家庭居住与农业生产,这只需要较简单规整的空间形态和较单纯的空间层次便可满足,因而在一般的合院式民居中,主要是三开间的规整布局,堂屋居中满足起居需求,两侧房间用作卧室,二层房间用于储藏或卧室。另外,在每个建筑朝院内一侧布有敞廊,可用于天气好时的日常起居及一些简单的生产劳动。这样的功能与空间显然难于满足人们对现代度假酒店空间的期待,不少民居酒店便限于这样的格局,在狭小的空间中硬塞入酒店的功能,最终效果难以尽如人意。另一方面,民居建筑的空间构成亦表现了传统社会环境下的家庭关系,对称式的布局、主屋与厢房在朝向及尺度上的区别都体现出长幼有序的秩序感,这又与现代人们对自由、放松状态的追求相矛盾。
从民居建筑的装饰系统来看,民居建筑的色彩、质感、比例、装饰纹样等艺术表现都是民居建筑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部分,也是民居的最重要特征。在民居的改造更新或是新建中,装饰系统是应得到传承和保留的部分。
参照前人对云南合院式民居的测绘研究成果,从这六大系统的角度,我们将其抽象总结成图式化简单易懂的建筑模式语言,帮助我们在研究与设计的过程中,抓住建筑的本质。模式语言是对建造方式的规律总结,并非具象的图纸,但可根据对语言的应用,将合院式民居建筑进行还原。(表1)
表1 云南合院式民居建筑模式语言
4.1民居酒店建筑的功能系统
由民居建筑模式语言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对其进行的更新主要集中在功能系统与空间环境系统上。酒店建筑分公共空间、客房部分及服务部分。服务部分包括厨房、布草、储藏、办公、洗衣、员工宿舍等,这一部分的要求主要是隐蔽。公共空间包括入口、前台、休闲吧、户外休憩空间、餐厅等内容,根据酒店的大小不同,功能可略有增减。客房内部的功能主要为睡眠、盥洗、洗浴、吧台、收纳等。只要在不过分要求客房数量的情况下,一般来说只要对民居建筑稍作改动,其建筑面积与空间格局都是能满足这些功能需求的。然而,仅将酒店的功能塞入民居建筑中,离创造出良好的空间环境还相去甚远,只有从空间的构成来重构民居建筑的空间,才能说从本质上对民居建筑进行了更新。
4.2民居酒店建筑的环境与空间系统
民居酒店的主要服务范围是旅游市场。要使民居酒店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就必须拥有更好的空间环境,因此设计在民居酒店的开发经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各类精品酒店、设计酒店层出不穷,无疑都是在强调经过设计的好的空间环境所具备的价值。由此我们看到,旅行者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来到旅游目的地选择一个酒店,事实上就是在选择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居所,从这个意义上讲,酒店的价值不仅仅是提供居住的功能,更是代表了人们心目中的居住理想。
理想的居所之所以理想,是因为它包容的不仅是功能,更是人们的精神追求,人存在于世界之上,是何种的姿态,与自然、与他人又是什么样的关系,都可以通过建筑空间表现出来。自由、舒适、宜人、自然是现代人对人居环境的期待,随着建筑文化的发展,这些精神层次的需求将用空间的构成来进行体现,通过空间的形态、空间的层次、空间的穿插交流、空间与自然的关系几个方面构成空间,形成更丰富、独特的空间环境,以使人在建筑中得到更多样的感受。最终形成的建筑空间环境,应具备以下品质:
第一是自由性。自由空间是现代建筑的一大革新,在建筑中去除充满秩序感的墙体的分隔,使建筑内部的功能区块分散开来,达到空间流动的效果。这也需要将传统建筑中对称式的构图手法打破,以非对称的、自由式的布局组织来构成。
第二是层次性。由单一的直接的空间形态演变为多层次的、有节奏变化的空间形态,使人在不同空间层次的穿越中,得到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变化感受,以得到复杂的空间体验,让空间由静态转变为动态,具备园林般可观、可游的性质。
第三是模糊性。打破各空间的界限,通过透明、小体量隔断、质感变化、高差变化等手法来作空间的界限,或是在空间与空间之间利用穿插、借景的手法,使两个空间得到融合、平滑的流通感,同时打破空间的封闭性,使空间感受更为通透。
第四是自然性。对自然作出反应,以不同的形式贴近自然,并在建筑中引入自然,使建筑不再是从对立的角度与自然进行分隔,而是和自然互相拥抱,有机融合,达到人工与自然的和解。
这几种空间的特性在现代建筑设计、园林空间设计、度假酒店设计等领域中都有出现,可以说这些性质是建筑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果。民居建筑在更新过程中,如能打破原有空间格局,融入这些性质,也将是对民居建筑的一种新的发展。因此,我们将这些具备空间品质的建筑空间提炼为以下空间系统的新建筑模式语言,以应用于民居的更新设计。(表2)
4.3民居酒店建筑的其他系统
在结构与材料系统上,我们在对民居进行改造的过程中,由于空间、功能的改变,一些新的空间的建造,使用传统结构系统与材料形式将难以完成,必然在保留主要民居形式的同时,引入一些新的材料与结构。在采用新材料的时候,应注意的是与传统材料及结构在性质上的统一,如承重结构部分采用的是尺寸较小、抗弯性能较好的木结构,在更新时就应采用与之相似的钢结构,如外墙部分采用的是强度较大、抗压性能较好的砖、石,在更新时就应采用与之相似的混凝土材料。
在装饰系统上,在现代建设技术发展的环境下,一些传统工艺已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木雕、彩绘等传统装饰工艺的造价已是成倍增长。如要将传统的装饰手法完整地在新的民居建筑中展现出来,将会造成施工造价的高涨。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装饰都是朝着更简洁、更凝练、更抽象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在对民居进行更新发展的过程中,主动地去提炼民族文化,将民居的装饰系统朝更简洁的方向推进。如对门窗、木结构上的雕刻装饰,应采取简化的手法,将复杂的曲线转化为直线,将传统门扇的样式转化为竖向木格栅,材质仍采用木材,既与传统形式在质感上达到统一,又完成传统装饰的现代进化。
表2 酒店建筑空间与环境建筑模式语言
在将传统民居与民居更新酒店设计的模式语言梳理出后,我们将二者有机融和,利用其建筑模式语言,对苍山溪边的这栋传统民居进行了新的改造设计。设计打破了传统院落的封闭格局,将建筑的南向即有溪流景观的一侧墙拆除,以获得景观。南向墙体改为玻璃及防腐木竖向格栅,安装于钢结构框架上。建筑南向与溪流间的空地部分铺设为水刷石硬地平台,平台采用不规则边缘,与溪水和建筑相互咬合,以形成建筑到景观的自然过渡。平台周边,以墙体拆除得到的毛石建造矮墙进行围合,使平台成为一个有相对安全感的空间。
图2 民居改造设计平面图
建筑的主入口改为北墙中间一跨,其余两跨以毛石墙砌筑。在入口内部,将中间一跨的楼板及密肋木梁拆除,形成一个上下通透的空间作为建筑的门厅。中间与两侧之间的隔墙亦拆除,一侧作为休闲桌椅的摆放,另一侧安排面盆、马桶、淋浴及浴缸,休闲桌椅及浴缸皆面对南侧景观。中央门厅尽端地面作小型室内种植槽,以树木和山石造景,意图模拟外部自然的林木景观。靠南一侧,横向挑出一个钢结构玻璃盒子,比室内空间略高两级踏步,上铺木地板,形成一个榻榻米作饮茶、阅读之用,玻璃盒子朝室外一侧做平开落地木门扇,门扇在需要时可完全打开,使室内外完全开敞,这也是对传统民居中木门扇的延续。
由中庭右侧经楼梯至二楼右侧一跨,这部分空间较私密和独立,用作卧室。从楼梯平台可朝室来到一个外部的廊道,这个廊道便是一层玻璃盒子的顶部,廊道在带领人们在森林美景中穿梭的同时,蜿蜒曲折地将人们引至二层左侧一跨,即一层休闲空间的上部。此处,将建筑的南侧完全打开,形成一个半室外的灰空间,作为一个半开放的休闲场所。东侧山墙部分打开,引入建筑边的竹丛景观。(图2)
设计从民居的环境系统、结构系统、材料系统、空间系统、功能系统及装饰系统对民居进行了新的梳理,利用民居酒店建筑设计模式语言,在建筑的自由性、层次性、模糊性与自然性基础上对民居建筑空间进行了重构,创造出丰富的建筑空间层次,既满足了酒店建筑的功能,又给建筑自身带入了园林般的自由精神空间,使建筑成为一个可居、可游、可观、可玩的复杂综合体。(图3、图4)
图3 民居改造设计外部效果图
图4 民居改造设计室内空间效果图
本文以大理空心村落环境下白族民居建筑酒店的设计作为案例,通过对传统民居与现代酒店建筑设计模式语言的研究,从环境与空间重构的角度,得到民居更新的创造的新的设计方法,为在旅游开发与村落空心化背景下云南民居的改造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本文更多集中于单体民居建筑设计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对酒店的整体环境设计、村落环境的整体保护规划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为云南民居的发展提出更多的思路。
[1](美)C·亚历山大.建筑的永恒之道[M].赵冰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2]杨大禹,朱良文.云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美)C·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M].王听度,周序鸿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4]云南省设计院编.云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5]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 刘祖鑫)
On the Design of Yunnan Vernacular House Hotels in the Hollowing Villages - A Case Study of the Bai Folk Architecture of Dali
PAN Huiyu
(SchoolofElectricalandInformationTechnology,YunnanMinzuUniversity,Kunming, 650500,YunnanProvince)
As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ese hollowing villages, more and more vernacular houses are abandoned, most of which are located in beautiful environment and have great valu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create greater tourism value, the new focus is how to turn those vernacular houses into resort hotel, and how to add the new function and space to them without damage their original styles. The study is based on a design of Bai’s vernacular house in the hollowing village of Dali, Yunnan. Through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houses and modern resort hotel’s architectural pattern language, and from the point of re-constructing environment and space, the method of renewing vernacular houses can be obtained, which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of developing vernacular houses in the background of hollowing villages, as well as Yunnan tourism development.
Vernacular house of the Bai people, Vernacular houses renewal, Resort hotel design, Architecture pattern language
2017 - 03 - 15
潘慧羽(1985―),女,纳西族,云南民族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绿色建筑与民族建筑。
TU241.5
A
1671 - 7406(2017)03 - 0116 -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