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娜
民营美术馆中涌现出的佼佼者,不仅把现当代艺术带到了观众面前,刷新了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同时还将灵活的触角伸向了它们所在的城市,在公众艺术教育中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而通过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甘智漪,及余德耀美术馆运营副总监Justine Alexandria的采访,我们对何为优秀的民营美术馆也有了直观的认识。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让感性的归艺术,理性的归运营
甘智漪,现任中国民生银行办公室副主任、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工商管理硕士,2003年毕业于澳门科技大学,经济师职称。早在92年就开始从事国有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管理,先后在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中国民生银行上海分行任职,主导多项房地产金融创新。目前主要从事民生美术机构及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管理,近年参写、参编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展览《多重宇宙》、展览《非形象》等多部画册。
提起上海的民生美术馆,有点“资历”的艺术爱好者都知道以前有两家——一家是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的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另一家是2014年正式开馆的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这两家由中国民生银行基于承担社会责任和文化理想而发起成立的非营利性公益艺术机构一直以来齐头并进,成为了不少艺术爱好者的聚集地。
2017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迁馆浦东,与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实现了“二馆合一”。不过,这并没有打乱它的艺术脚步——4月26日,2017年“中法文化之春”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作为本届活动的开篇之作,以“透明”为主题的声音艺术群展《透明的声音》于5月8日起亮相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来自全球26位艺术家的45件作品分布在美术馆内,如同一个巨型乐器,为观众演奏出一部不停歇的装置“组曲”。官方透露,截至六月底,《透明的声音》已接待观众逾三万人次;而据笔者几次探访所见,无论是烈日高悬的工作日,还是大雨滂沱的休息天,这里最不缺的就是慕名而来的观众。
如此成功的运营状况,与甘智漪馆长“用金融理念管理艺术机构”的做法大有关系。众所周知,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目前的场地前身是上海世博会法国馆,法国馆作为上海世博会期间最为热门的场馆之一被上海市政府保留,以期后续运营。中国民生银行当时凭借出色的营运方案拿下了法国馆,又快又好地完成了改建工作。甘智漪认为,方案之所以能让市领导满意,也是靠着金融管理的理念来跟艺术、跟世博挂钩,来实现“让艺术走进民生,让民生走近艺术”的愿景。
谈及国内民营美术馆的普遍现状,甘智漪表示:“很多馆的馆长是搞艺术的,他们在展览和艺术品方面都有自己的专业见地和想法,但在机构运营上就显得不够有条理,也不那么理性。”她建议,要让感性的归艺术,理性的归运营。“像我们民生,从美术馆的组织架构设计到团队搭建,再到业务推广和营销等等,全方位地运用到了金融管理的理念。”
在人才管理与团队建设方面,甘智漪开拓性地引入金融企业的项目制,设立项目经理来负责从前期开发到后期推广的全套流程,并在项目结束后进行回顾打分。通过与国际团队的对接和严格公正的内部考评,美术馆迅速打造出了一支有专业追求、有专业能力的高效团队。当然,对人才的尊重不仅体现在帮助其实现价值,民生还拥有良好的人文关怀——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以前,美术馆周边就餐不便的问题给不少员工造成了困扰,于是馆方聘请大厨,建起了“小食堂”,解决了大家最重要的吃饭问题。更为重要的一点,方便美味又品类丰富的小食堂根本没有花费多余的资金,而是以员工饭贴“聚沙成塔”。
在美术馆相关活动的宣传推广上,甘智漪认为,现在已经过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展览的内容再精彩,也要懂得营销。因而除了常规的媒体宣传之外,馆方大胆与“文艺青年”聚集的新兴网络票务平台合作,同时依托民生银行自身的渠道优势,在相关金融网点、APP上實现线上线下的营销联动。
在公教活动上,民生通过艺术进社区与艺术进院校的方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艺术“教育基地”;合作艺术家均与馆方签有参与免费艺术教育方面的协议;具6年历史的品牌活动“诗歌来到美术馆”也因拉近了民众与艺术、文学的距离而广受好评,在“后世博时代”为浦东乃至上海打造了一块属于城市的精神“绿肺”。同时,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还十分热衷于对艺术家的扶持。在卖品部,艺术家亲手制作的衍生品主打“上海制造”与“传统艺术”,精美绝伦,令人流连忘返。
此外,为了更好地推动艺术学术方面的深度发展,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携手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国际艺术评论协会,启动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的公益评选工作,至今已是第四届。该奖项旨在推动当代艺术的独立评论,汇集中、英两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优秀评论,并促进艺术评论者的批判性思考、对话和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在活动过程中,馆方也获得了安信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和来自政府文化基金的赞助,这些资金的支持,也形成了对美术馆运营的反哺和“造血”,真正实现了“用金融理念管理艺术机构”的良性循环。
上海余德耀美术馆
——把世界的目光引到上海,让上海的观众看到世界
Justine Alexandria,现任上海余德耀美术馆运营副总监,2009年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2015年开始从事美术馆运营管理工作,先后参与筹备、策划“雨屋”、“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回顾展”、“KAWS: 始于终点”等展览。
“如果有一座很棒的美术馆出现在你的城市,你不想来吗?”打开余德耀美术馆主页上的宣传视频,短短的一个问句勾起人们参与艺术、走进艺术的渴望。的确,对一座城市而言,优秀的美术馆自有其神奇的魔力,西班牙北部城市毕尔巴鄂就因兴建古根海姆美术馆而走出日渐衰微的阴影,吸引无数游人与投资,一举脱掉传统工业城市的帽子,转型成为声名远播的艺术之城。那么对于经济发展飞速,城市日新月异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余德耀美术馆能带来什么呢?美术馆运营副总监Justine Alexandria在采访伊始便开宗明义地表示:“我们希望能把世界的目光引到上海,同时也让上海的观众看到世界。”
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坐落于徐汇滨江,是由印尼爱国华侨余德耀先生创办的私人美术馆。2004年前后,热衷于当代艺术的他,逐渐建立起以中国当代艺术为主线,梳理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发展及脉络,以大型装置艺术为亮点,收藏国际美术馆级别的大型装置作品,这样具有“点”与“线”特色的收藏体系。其收藏不仅包括了岳敏君、方力钧、王广义和张晓刚等“天王级”艺术家的作品,还有一些新秀艺术家的作品。在此过程中,余德耀也逐步形成了“收而不藏”、将艺术品分享给公众的想法。于是,当在故乡雅加达创立了一家小型私人美术馆之后,2014年,不忘“中国根”的他又在中国上海开办了第二座美术馆。
Justine介绍说,“在美术馆筹建之初,余先生对于如何运作一家美术馆并没有很丰富的经验,在观展人数等问题上也没有做过硬性的指标,但他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想法,希望余德耀美术馆能够将国际级水准的高品质展览带给中国公众,将优秀的中国艺术家推向国际舞台,实现中西艺术文化间更深入的交流。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展览、公教活动及文化体验空间的营造,最大化地传播当代艺术以及推动当代艺术。并且,最终希望能打造多元和互动的艺术空间,让艺术亲近每一个人,让走进美术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这一想法的指导下,余德耀美术馆積极向艺术顾问团队“求知”,举办了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展出,给上海乃至全国的艺术爱好奉献了一次又一次艺术的盛宴:
2015年9月,由兰登国际(Random International)创作的大型互动艺术装置“雨屋”在余德耀美术馆献上亚洲处女秀,凭借超强的艺术互动体验累积吸引12万人次观展;
2016年3月,与巴黎贾科梅蒂基金会联合推出的《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回顾展》作为有史以来全球最大个人回顾展向公众呈现。展览现场展出了250余件作品,全面回顾了艺术家跨越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此次大展向观众呈现出一个“当代的”贾科梅蒂,将这位现代主义大师带入一个由大型机库改建而成的当代艺术空间,与当下的观众和当代艺术界做开放的对话。
2016年9月,基于余先生藏品体系,汇集了近20位中西艺术家的《OVERPOP波普之上》亮相上海。展览聚焦于一群正在界定当代新美学和新态度的艺术家,他们主要生活在欧美地区,他们的作品融合了波普艺术的传统,从视觉环境出发来回应网络时代、流行文化的影响,探讨美术与流行文化之间的关联和影响。余德耀先生本人评价该展不仅是对这个时代复杂性的充分探讨,更体现了今日新艺术的潮流趋势,也是当下中国和世界的镜像。
……
长串的成绩足证,开馆仅3年时间的余德耀美术馆正以其高品质的内容、出色的运营,在行业中崭露头角,也的确以美术馆为窗口,把世界的目光引到上海了,让上海的观众看到了世界。
不过Justine也坦言,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展览的门票收入虽然在资金来源上占了一定比重,但依然是无法支撑起其整体运作的,“所以我们主要还是依靠余德耀基金会、政府支持,还有一些企业赞助,比如我们之前和优衣库就有过合作——但是我们对企业赞助有着很明确的规定,像在展馆内直接出现品牌产品这类带广告性质的事在赞助项目中有着非常严格的审核标准。我们希望品牌的呈现和艺术的对接可以做得更完美优雅,这是对艺术的尊重,也能更好的表达品牌对艺术的支持。”
同时,馆方还察觉到艺术衍生、文化创意产品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因而也增强了这方面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此前我们跟参展艺术家合作推出过缩小版的展品玩具模型、丝巾、明信片等等,都很受大家喜爱;去年贾科梅蒂回顾展时也推出了首部关于贾科梅蒂研究性中文画册,也收获了很好的反响。”
当然,余德耀美术馆也从未忘记美术馆在展览之外的作用。为了支持年轻艺术家的成长与发展,美术馆特别启动了了“余德耀美术馆项目空间”(Yuz Project Room)计划。该计划不定期邀请国内外年轻艺术家针对美术馆空间、环境及观众,创造特定场域的艺术作品及项目,并免费对公众开放。
而在公教项目方面,馆方举办的朗读会、艺术主题的workshop、音乐赏析等已经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常规节目。此外,为打破普通人对艺术“小圈子”的固有印象,美术馆方面积极推动志愿者活动,目前已招募到来自不同年龄段、多个行业背景的志愿者300余人,他们在经过专业培训后参与到美术馆的接待、导览、摄影等多个岗位,俨然是艺术走近公众的另一种有趣方式。由此看来,“把‘走进美术馆变作一种生活方式”,创始人余德耀的这一目标应该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