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017-08-29 03:31罗乐
大观 2017年8期
关键词:创新发展创新大学生

罗乐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工程大学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X2016143)]

摘要:“创新发展”理念抓住了时代精神的内核,包括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不仅对于指引我国繁荣富强,而且对于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创新发展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个人、高校、社会原因,需要增强大学生对创新能力自我培养意识,改进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环境 。

关键词:创新;大学生;创新发展

一、创新发展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及其作用和意义

(一)创新发展的含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再次强调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五中全会还特别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创新发展”理念,抓住了时代精神的内核,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对于指引我国不断繁荣强大、全民族科学创新思维的提高以及党的思想路线内涵的丰富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时代意义。

创新发展理论包括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理论创新属“脑动力”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也是各类创新活动的思想灵魂和方法指南。科技创新属“主动力”创新,是全面创新的重中之重,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高校中也日益受到重视。制度创新属“原动力”创新,是持续创新的保障,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约束功能、激励功能和保障功能。文化创新本质上是“软实力”创新,培植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基础,为各类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它的实质是人的思想观念的创新,表征了人们对现实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矛盾的创造性的解决。

(二)创新能力的含义

创新是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进行新的运用、创造新的事物。创新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和标志之一,是主体通过有目的的创新行为表现出来的积极的心理取向。创新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而创新能力则是实施这种目的行为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优化知识结构、把创新思维产生的结果转化为有价值的新成果的能力,是构成个体创新素质结构的重要成分之一。表现为具有发现与选择信息的能力、利用与超越信息的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竞争与合作的能力、自我管理与控制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一般由以下几种能力构成:想象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凭借信息能力、整合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设计和实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实际上任何一个正常人都具有以上几种能力,只不过是此强彼弱,程度不一。表现在创新能力上有强有弱,也就是说人都有创新能力,只需去挖掘它并使其得到发挥。

(三)创新发展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及其意义

首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参与国际竞争,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需要。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竞争的重点已经转化为以经济、科技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归根到底则是作为科技载体的人才的竞争,谁率先拥有了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将在这场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到更大更宽松的发展环境。其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应对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的需要。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正在形成。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主要原因就是重视知识创新,重视更新技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想在世界科学之林有一席之地,占有新的制高点,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需要知识创新,而且需要机制创新和各项工作创新。再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是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创新教育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青年的创新能力,是通过系统的学校教育来实现的。学生良好的素质一经形成,就会进入不断构建的轨道,并且会成为推动自身健康成长的内在力量。

二、创新发展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原因创新能力自我培养的认识与动力不足

自我培养是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对创新能力自我培养的认识与动力不足的现象,引起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大學生接受外界过多混乱的信号的冲击,使他们处于一种常规、被动的生活状态,认识不到创新能力自我培养的重要性;二是尽管很多大学生有一定的创新动机,但并不强烈,创新意识比较淡漠,这使他们很难有稳定而持久的创新内驱力;三是虽然部分大学生参与了一些创新活动,但是他们缺乏调节理想与实际的关系的能力,想有所建树可往往眼高手低、投入不够,遇到困难容易受挫,导致创新实践能力停滞不前。

(二)高校原因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陈旧,没有专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内容,不能适应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现有的教学内容一般是以教师准备的教材或建议的参考资料为主,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此外,学生所学的知识面窄,缺乏对各类知识的整合水平,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差,难以很好地适应社会,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工作。同时,我国的教育改革虽在各高校都加大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力度,但课程设置过细和学科涵盖面过窄的现象仍然未得到根本的解决。

其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缺少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手段。现行教学基本上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知识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很少受到老师启发式教学的引导。endprint

再次,落后的教育观念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观念制约人才观、学生观,制约教育标准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教育行为。教育观念不更新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最后,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是对学生学习的测定和评价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受教育行为。现行教育中所流行的闭卷笔试、建立试题库、标准化试题、严格按标准答案评分等运行机制,迫使学生按标准答案背书、背笔记,不能大胆思考,只会师云亦云、书云亦云。二是对教师教学水平、工作成绩的评价与考核的方法落后,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思想与行为。

(三)社会原因社会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支持不够

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支持与影响的作用。Hennessey(2003)指出,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内的社会系统对创新能力的形成、实现以及创新产品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尽管近年来许多鼓励大学生创新的政策已经实行,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潜在的根本性问题仍旧存在,具体可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主流文化中创新意识淡漠,往往找到一个高薪的职位成为了大学生学成之后的当务之急,相比之下,创新作为一种“远离现实的空洞的概念”,早就被抛之脑后了;二是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创新实践平台中,片面地强调一些教学硬件设备性能上的新颖,忽视了对大学生内在创新素质的挖掘与培养;三是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往往侧重于考试成绩与证书等反应学生知识学习能力方面,缺乏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较为客观的评价标准,不利于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发展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的对策

(一)增强大学生对创新能力自我培养意识

为了解决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自我培养中存在的认识与动力不足的问题,迫切需要增强大学生对其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本文认为,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自我培养意识可以通过如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

一是大学生应注重培养自己的分析鉴别能力与识别筛选能力,这样面对外界纷繁的信号就可以保证择优输出,有益于大学生有意识地去训练创新思维,也有益于他们利用创新思维与自己美好的理想接轨;

二是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并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从事创新活动的兴趣与意志,形成思考新问题与探索新事物的内在激励机制,使自己能持续而稳定地投身到创新实践活动之中,进而全面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是大学生要将培养协调能力放在一个主要的位置上,创新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艰辛的探索与思考,碰壁是难免的,但只要具备协调理想与实际关系的能力,纵使创新失败了也是进步的。

(二)改进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

为了加强我国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高校在培养方式与方法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高校可以在如下三个方面改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是重视对大学生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上鼓励大学生积极建立对课本与实际的联想并大胆说出自己非逻辑判断的直观想法,这往往是新思想提出的萌芽,也是创新灵感来源的主要途径;

二是高校应着重强调创新本身而非创新背后的功利誘惑,以对创新想法的赞赏态度来调动大学生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是高校应权衡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关系,敞开门户对外交流,并多开设一些实验课,为学生提供亲眼观察、亲手实践的平台,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给予力所能及的条件。

(三)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环境

除了提升大学生自身创新素质、改进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外,也应该集合全社会的力量营造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是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社会背景下,应该在倡导创新的舆论环境下全方位充实鼓励创新、引导创新的主流社会文化内涵,让大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二是进一步大学生开展创新实践的软硬件平台建设,为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力、提升创新能力提供有效支持,以利于大学生在创新实践提升其创新素质。

三是将创新能力评价纳入到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之中,完善现有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体系,鼓励与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创新实践之中,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高校培养与自我培养提供良好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营.对创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及思考[J].世纪桥,2016(09):76-77.

[2]余华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探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16-121.

[3]孙永玉.大学生文化创新能力的内涵、构成和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88-91.

[4]侯俊梅.论科技创新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成都理工大学,2011.

[5]郭丹.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6(10).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发展创新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