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2017-08-29 16:55田俊伟
大观 2017年8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信息技术

田俊伟

摘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的重要目标,是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途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巨大作用,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最终落脚点为课堂结构的变革。新型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创新是深度融合的动力、智能化的在线教学环境、组织队伍和制度创新等都为深度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教学结构的改革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由来

人类社会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时代席卷了整个时代,以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通信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经济、军事、医疗等领域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信息技术取得这些巨大成效的同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成效并不显著,基本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从国际教育信息化的视角来看,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的“教师发展:技术与教学融合”文件根据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程度,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四阶段理论主要包括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发展阶段。[1]该文件提出的四阶段理论,对规划和推动信息化更具有指导价值。根据黄荣怀教授的观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计算机教学起步、计算机教育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三个阶段,当前正处于应用能力建设发展阶段。[2]杨宗凯等人指出我国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主要集中于架网络、买设备、配软件等硬件的工作,对实际应用效果关注有限。[3]总体来看,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尚未进入全面整合创新阶段。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停留在方法、手段的应用上,在促进教育生产力的提升中似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而非必不可少的因素,更谈不上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原因何在呢?著名的乔布斯之问,提出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迄今为止,众多学者专家对此进行研究与讨论都无功而反;1996年以来美国先后四次发布教育技术计划未能正本清源。美国于2010年11月发布的《美国2010国家教育计划》(NationalEducationTechnologyPlan2010,简称为NETP2010)发现问题症结所在,从而引出一个全新命题:“教育部门可以从企业部门学习的提高,如果想要看到教育生产力的提高,就需要进行由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fundamentalstructuralchanges),而不是渐进式的修修补补(evolutionarytinkering)”(下面把这一命题简称为“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命题)。[4]最终认识到信息技术未能真正产生革命性影响的问题在于没有触及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是实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基本途径。正是基于此特定背景,2010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5]我国政府首次将信息化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12年)》首次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这一全新观念。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何克抗教授在认真分析和解读《美国2010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基础上,指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真正内涵是教育系统产生重大结构性变革,实现教育系统的重大结构变革,其本质是实现学校内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也就是要将教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双主)”的新型教学结构。在信息化环境中,课堂教学结构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四个要素组成,因此,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意味着四个要素间结构关系的改变。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

(一)教育信息化观念变革是深度融合的前提

信息技術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落脚点为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也就是说整个教育生态结构的重大结构性调整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的应有之义。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硬件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举足轻重,但人容易受固有观念及习俗的影响,因此,实现深度融合改变根深蒂固于心的旧教育观念的束缚首当其冲。在大数据背景下,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对待信息技术的观念及现代化水平直接决定教育管理者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进而影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程度,能否实现深度融合的思想基础在于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观念。在课堂微观生态重构的理念下,对教师而言应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对教育教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充分了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在此教学结构背景下,教师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下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定位,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表达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因此,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观念转换、学生和教师的重新定位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思想保障。

(二)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是深度融合的载体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优质教育资源是实现教育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础,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良好载体,应遵循相关标准规范,建立国家、地方、教育机构、师生、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建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信息服务;建设并不断更新满足各级各类教育需求的优质数字资源,开发深度融入学科教学的课件素材、制作工具,完善各种资源库,建设优质网络课程和实验系统、虚拟实验室等,使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基本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和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组织队伍和制度创新是实现深度融合的保障

组织队伍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但是距离建设由信息化教师队伍、信息化技术队伍、信息化管理队伍、信息化理论研究队伍等组成的一支综合配套的信息化教师队伍还有一定的差距。对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而言,若保障信息化教学顺利开展,信息化队伍建设起着关键性作用,应把信息化队伍建设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信息化队伍建设关键在于教师队伍信息化建设,教师的信息化素质和水平决定了深度融合的水平。应大力推动“全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探索网络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制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体系,探索个性化学习环境中教师角色定位、能力要求和培训模式,着力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规划专家组编.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8-30.

[2]曾海军,夏巍峰,王敬华.农村教育信息化路径:现状、反思、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2.

[3]杨宗凯,杨浩,吴砥.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4(03):88-95.

[4]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02):58-62.

[5]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008/t20100802_93704.html.2016-12-21.endprint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信息技术
浙江天正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美术理解与表现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