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墨与运笔是中国画必不可缺的重要形式与绘画语言。物象结构线的提炼、造型上概括的写意性、传统文化中阴阳哲学思想的绘画表现、寄托精神于画的创作动机,所有这些绘画的艺术精神与创作方法更可以作为中国画本质精神的因素之一,作深一步探索。
关键词:中国画;写意;气韵
工笔人物画是当今中国画门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画种。而中国画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之内的文化表现形式,与音乐,书法,建筑,武术等艺术门类共同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所以工笔人物画也必定融入并体现出中国独有的精神文化。
一、线在中国画中的地位
线在中国画表现形式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线的形式有多种,古有十八描之称,但都是指具体的绘画语言。在工笔画中,线多指勾勒的结构线与装饰线,在写意人物,花鸟画或山水画中,同样是以线的形式表现画面的。线可粗细,可长短,可枯润。可方劲圆柔。但都应适合于表现物象的特征,体现出写的意态,这便是以书法用笔用之于画。可以说,抛开线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画便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中国画。
二、线的独立性
“用线造型是工笔人物画最基本的语言,是依据对象所呈现的轮廓和结构变化寻找出线的构成形式……工笔画的气韵产生在色与线上。”(《厚德载物》唐勇力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53页)如上所说工笔画的气韵,当是画中物象的型已由线展现出来之后的结果。就工笔画而言:线为骨,彩为肉。一幅工笔画中线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决定作品的质量与格调的高低。线条是表现结构与造型的关键,同时也是体现画面动势与表现物象张力的关键。如若线条绵弱漂浮,则画骨疲软,松弛无气势。若过于浅淡,湮没于颜色,则画骨不立,失却精神。“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历代名画记》卷一17页)
就线本身而言:其一,与物象结构相合,务必简要凝练,忌抄袭描摹,堆砌冗杂,失去艺术再造自然,追求美的独立精神。线之间的组织,可删繁就简,以一代十,也可化无为有,丰富节奏。其长短、虚实、疏密的有序结合可独立为一艺术表现形式。而此形式必与画面整体相融合,作强化画面气韵之用。其二,与造型息息相关,因型生线,由线而展现型的艺术功用。物象的型以线为表现手法,在中国画中,失去了线的支撑,则型必不能全其象,展其势。虽有形状,也只属普通之形状,已失其骨,不能独立,其艺术性也会极大减弱。其三,线的表现手法,其本身具备方圆,疏密,虚实,浓淡这些矛盾因素,一条线便是一个世界,一个整体。石涛更提出了“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石涛艺术世界》一画章192页)在一幅画中,整体是相对而言的,构图,型,色,深,浅,虚,实等画面因素组成画的整体,线依据这些因素而组织应用,成为一整体中之一部,如果只对线而言,单个的线的整体性亦不容忽视。
三、线的写意精神
“意,志也。察言而知意也。”(許慎《说文解字》216页下)意是内在的,思想的,感情的。写,在中国画里多指书写。然而它不仅仅指一种绘画方式,实质上是抒发情感的状态。“写意”本是一种艺术精神,一种文化特征。在中国画中,则直观的体现在造型的“写意”性上面,其型是概括的,凝练的,符合美的需求,处处体现出矛盾制约又开合呼应并终归于一体平衡的阴阳哲学思想。其次便是画法中的书法用笔,为证此说,笔者在此引述诸家关于笔的论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需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主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一16页)“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故知墨大质者失其体,色微者败其气,筋死者无肉,迹断者无筋,苟媚者无骨。”(《图画见闻志》卷二56页)“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笔与墨,人之浅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纵,又焉得成绝妙也哉!”(《林泉高致》画决篇77页)“人能以一画具体而微,意明笔透。”(《石涛艺术世界》一画章192页)线是凝练物象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物象结构的关系紧密结合,线与型共同表现物象,并符合气与势的浑然统一,体现出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中国画的艺术性不仅仅体现在笔墨纸砚这些传统绘画材料上,它应该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哲学根基与绘画规律。笔墨宣纸也可以作试验西方绘画的材料之用。相反,中国传统的壁画同样能呈现出极高的艺术表现力与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这说明,中国画的本质与所运用的材料是无绝对的因果关系的。笔墨与运笔用墨是中国画必不可缺的重要形式与绘画语言。但笔者认为,对物象结构的线的提炼,与造型上的凝练概括的写意性,和传统文化中阴阳哲学思想的绘画表现,和艺术家抒情达意,寄托精神于画的创作动机,所有这些绘画的艺术精神,创作方法与对作品气韵的追求则更可以作为中国画的本质精神的因素之一,作深一步探索的。然而,对诸如气韵的论章已是汗牛充栋,引经据典,高见如云。但却是论与画分,个个偏执己意,鲜有实践于画者。其实,关于中国画的创作,前人已有更好的诠释,玆录荆浩《笔法记》如下“气者,心随笔韵,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类浅深,文采自然,似非用笔”。(《图画见闻志》卷二55页)
【参考文献】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2]唐用力.厚德载物[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孙世昌.石涛艺术世界(一画章第一)[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
[5]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卷二(笔法记节录).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6]郭熙.林泉高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黄强红(1993.08-),男,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油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