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涵
摘要: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是德国20世纪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德国表现主义团体“桥社”的创始人之一。表现主义的兴起使德国美术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象,而基希纳无疑是“桥社”中最具才情、最敏感的画家。基希纳善于将形象歪曲变形,忽略形体原本的形象,探寻埋藏在外表下的真实情感。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德国最动乱的战争时期,他的绘画展现了那个时代德国人迷茫、慌乱的整体风貌,用意象性的表现方式无情揭示了社会最深层的景象,展露内心的情感与写照。
关键词:基希纳;意象性
“所有这些把驱使他们创作的东西,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的人,都是我们的同伴。”基希纳是具敏感性、最有创造力的表现主义先行者。他的风格受到了来自法国野兽派及立体主义、后印象主义、蒙克、恩索等的冲击和影响。他亦在木板画和雕刻艺术上颇有建树,并从中学到了精炼简明的线条和有力度、理性的造型方式。除了来自绘画界的影响,德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与战争的爆发同样给基希纳的作品带来了特别的感悟。到了世纪之交,也就是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生活的年代,德国已以雷霆之势占据了欧洲头号强国的位置。然而过快的现代化发展势必会带来社会精神文化层面的缺失,这一时期德国主流文化中的突出特点就是讲究奢华、排场,德国女性向往法国女人的优雅精致和时髦,以穿法国洋装为风潮,这种情况甚至一直延续到二战之后。
1911年,桥社成员从德累斯顿迁至柏林,由此,深入城市灯红酒绿的生活中的画家们找到了新的灵感,大城市的街景成为了他们笔下的新主题。在这一时期,基希纳第一次实现了“我”和世界的统一:他用自己的技法在画面中表现出自己内心的幻想,并将其渗透到绘画形式之中。逐渐增大的不安打破了原先完整的画面构思,具有表现力的变形取代了实物组合;用色彩来反映事物的紧张态势,用或垂直或骤然倾斜的线条组合和突然向上的尖角造型彻底打破圆形构图。画家借助垂直线与斜线的反差构造紧张的形式,色彩被大面积用于强烈的明暗对比,以此来突出环境和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
在他这一时期的画中,形式已不仅仅是画中唯一重要的部分,画面背后的精神内涵早已远远超脱形式占据更主导的位置。也就是说,基希纳不再为了艺术而艺术,为了画面而画面,而是真正为了心灵、为了某种想要表达的情愫而作画,因此,意象性表现在他这一阶段的绘画作品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譬如基希纳创作于1913年的作品《街上的五个女人》(Stra?evonfünfFrauen),画面上只画有五个女人,整个画面被大块的黑色、蓝色和黄色包围。画中的五个女人都身着时髦的大衣,带着形态各异的时髦纱帽,却个个神色麻木、倦怠。具一些学者们研究证明,基希纳这一时期绘画作品中的主人公皆是柏林街頭的妓女和她们的追随者,而选择使用这样的题材显然极具讽刺意味。此画中的五个女人被画家以2:3的模式将画面从中分成了均等的两部分,从画面左数第二个女人面部至脚跟为界限,女人穿着高跟鞋的脚部被拉长并被画成了锥形,给人站立不稳的感觉,增加了画面不稳定的倾颓之感;而五个女人站立的位置相连正是一个倾倒的正三角形,加上斜度陡峭的街道轮廓、周边加长斜势的汽车,这些物象都加剧了这种倾颓的紧张气氛,画面上的一切都像是要往中间倒下,紧张、危急的意象牢牢抓住观者的眼球。
在这个画面中,基希纳通过对夜色中街头的妓女们的神态刻画讽刺了当时人们浮华外表下空虚的内里;大块面的颜色对比和扭曲变形的街道、汽车显示出画家内心的躁动与不安;人物几何变形的脸庞和身躯像挤压在密不透风的罐头中,让人闷得透不过气,几何形的构图加剧了画面的紧张感和不稳定性。从画面中低沉的色调我们可以感受到画家作画时压抑的心情,可这种想要爆发的空虚却又偏偏被锁在密不透风的氛围之中,难以解开束缚。
在基希纳1914年所创作的油画《波茨坦公园》中运用了同样的手法——通过精妙的意象表现来抒发情感。画家将画中所有的事物都进行了抽象形变,拉长了人物的身形,忽略人物身上所有的装饰,只重点刻画人物面部呆板、麻木的神情。虽然他画的是街头的人物,但想要表达的却不是。他就是要借这种可以说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生物讽刺社会上丢失灵魂、每日像行尸走肉一样的德国民众。画面背景常常使用三角形等等这样不稳定的结构,更是增加了画面的不安定感(妓女的脚、皮鞋、身后男人们的脚)所有的东西好像都要涌出画面向观者砸来一样,从画外我们一样可以感受到画面中的压抑、颓唐的气氛,好像自己身临其境一般。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基希纳画中的人物和场景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就像人们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看到披着寡妇黑纱的妓女一样。他的画写实却又不完全写实。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将妓女作为画面的主角,也是为了通过这种形象本身讽刺德国社会当时骄奢淫逸的不良之风,在他的作品中,画出什么样的形象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画家想要传达什么样的心思和情感。妓女形象只是一个媒介,就像基希纳忽略掉所有的人物细节唯独细致刻画人物表情一样,她们是一种意象,是为了传达情感的意象表现。
基希纳这种抽象变形的绘画虽然不像传统绘画那样规整庄重,但由于它们更能使用强烈地色彩、形变对比,意象表现的突出作用使得这些画作从视觉上比传统绘画能更猛烈、更直接地撞击人们的心灵,产生强烈地情感。
【参考文献】
[1]胡寿荣著.理智与直觉——中国古代人物画意象表现与德国表现主义绘画比较研究[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
[2][德]保尔·福格特著.20世纪德国艺术[M].刘玉民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