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慧
【摘 要】度脱剧中既有仙佛被罚,也有凡人得道,其中度脱妓女是一个主题传统,该类型剧作尤其体现在仙佛因业报受罚谪(转)世之中。妓女本是“欲”的载体,是“恶”的代表,尤应受到惩罚,却能在人间被度脱升天,这不仅体现了文人创作对市民价值观念的接受,更包含着妓女与宗教的渊源传统。
【关键词】度脱剧;妓女;宗教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11-02
度脱剧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独特而重要的戏剧题材类型,而其中又有被度者为妓女的主题传统。在人们的一般认知中,佛道视色为大戒,妓女“以相为生”,却频频成为度脱悟世的主体。从元杂剧来看,杨景贤的《马丹阳度脱刘行首》、李寿卿的《月明和尚度柳翠》,到明杂剧,如朱有燉的《惠禅师三度小桃红》《吕洞兵花月神仙会》《小天香半夜朝元》和徐渭的《玉蝉师翠乡一梦》,再到清传奇,如吴士科的《红莲案》等,我们尚且不说部分剧作有演变关系,作为剧场性的艺术创作,剧作家对此类主题如此青睐,不仅与传统文人和妓女的关系接近相关,还受到了市民心理的影响。更值得探讨的是,以色为生的妓女何以能被度脱成仙成圣,甚至超越一般信徒的修行?度脱妓女成为度脱剧的主题类型得以流传,并成为舞台搬演的艺术故事,为观众所接受,这不完全是剧作家的艺术把握,还有更深层面的妓女与宗教之间的渊源。
一、被度者的因缘
剧作中对她们今生为何沦为风尘女子做了交代,这些女性都有非凡的前世背景。在《刘行首》中,刘倩娇为“唐明皇时管玉斝夫人”的鬼魂转世,因她“五世为童女身,不曾破色欲之戒”,要想被脱度须先投胎为官妓,“为刘行首二十年,还了五世宿债”。半夜朝元的小天香“乃瑶池西金母小女名玉危。因八月十五日,瑶池会上有思凡的心。被母亲谪去下方。长安城中,梨园乐部内托生。”(诚斋乐府二十四种覆宣德宪德本)小桃红被谪为“上厅行首”,是因为“在灵山会上,闻天魔音乐业缘所感。”(诚斋乐府二十四种覆宣德宪德本)张珍奴原是生长在仙界的蟠桃仙子,却土木形骸,于是被贬下界,沦落风尘。《有情痴》中要被度脱的是那痴情生,但也提到恶疾缠身的名妓玉娘“他原是有根气的人,只因美色堕落至此。今有缘得遇贫道,他的世缘也尽了”①,遂被赐药,从染病的“秽物”再次成为美人,看破皮囊色相的虚妄,得以出家入道,跟随蓬莱仙客卫叔卿而去。
《度柳翠》《翠乡梦》和《红莲案》属于同一个故事系统。《度柳翠》中,柳翠托胎为上厅行首的原因是观音“那净瓶内杨柳枝叶上偶汙微尘。罚往人世。”②而后二者则突出“男性为娼”,柳翠实为玉通托胎,表明因果业报。《翠乡梦》写高僧玉通修行多年而正果难成,因拒绝庭参府尹柳宣教,被柳宣教设计所遣的妓女红莲引诱,把持不住自己,破了色戒,气急败坏而坐化。玉通为报复刘宣教,投胎柳家为女,名柳翠,长大后沦落为娼,败坏柳家门风,最后在其师兄月明的点化下顿悟成佛。
这些风月女子的前世都为上界的仙人仙物或者得道高僧,她们谪世、轮回为娼妓,实为犯了“色欲”的业力。小天香因“思凡”,玉娘因“美色”,《度柳翠》的柳翠因“偶汙微尘”,都是不清心洁净的后果。因而她们下界受罚,要沉沦于原本所向往的人世欲海,然后被上仙或高僧点化顿悟,参透世间幻象,便可马上恢复原本的身份,颇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味。其中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刘行首“五世为童女身,不曾破色欲之戒”,本该是符合传统道德里的贞洁诉求,但是却成为“宿债”并要为此付出修行的代价。
二、度化方式辨析
口头劝诫为主要的劝化方式。刘倩娇和小桃红在程序上都是“三度”,马丹阳依旨度脱刘行首,分别在其贪恋酒色财气和儿女姻缘的时候苦口婆心地教导。
“以梦度人”也是度脱剧中常见的度化方式,但往往不是第一选择。在度脱戏中,神人常常以荣华富贵、生死险恶、大喜大悲等梦里人生来点化梦者,或者是仙佛直接在梦中向她们交待前世因果,因而参破现世的人生虚幻,超越世俗来入道成仙或皈依佛门。刘倩娇执迷不悟,最后马丹阳才指派东岳案神进入刘行首的梦境来提点她的前世,“二十年来你是以阴鬼来。着我送你下方做女子身。遇马祖师便回头”,她方才从梦中醒悟,出家入道。小天香的修行较之其他人则显得更为积极主动,但她的逃避世俗是为了拒绝权豪富贵的提亲,看似不恋红尘,实质也是为了符合世俗对女性恪守贞操的道德要求:“只除是泼风尘改换做好前程……直着这花柳阵列一篇贤妇传。”这其实也是对俗世名利的一种留恋。在睡梦中,陈抟点化小天香,要她“去华山顶上。玉女峰顶。回心石畔。苍龙岩内。苦志修行,便得超凡入圣”。《度柳翠》中,因为柳翠巧舌如簧,能言善辩,心气顽梗,口头劝诫实在无效,所以才干脆给她个恶梦境头,“牛头鬼力将柳翠斩讫报来”,让她省悟,知生死,求出离。
《有情痴》则是用现实光景来点化当事人,把玉娘的“玉貌花容”剥夺去,变成“形骸消瘦,皮骨空存”的狼狈样,让其知道皮相只是幻象,看破红尘妨碍,随高僧修行而去。
这些女子经历了尘世的各种苦难,神仙高僧再向她们传讲悟道参禅比及世间的好处,因而使她们最终悟得人生解脱。她们从凡入仙时一定要有思想上的转变过程,如小桃红“师傅我悟得好疾也”,张珍奴“已知仙道”,刘行首“弟子省了也”,除尘去垢,从而恢复原本的身份或者得到更高深的修炼。
三、妓女与宗教
在这些作品中,占据主动地位的度脱者背景主要为佛与道。《刘行首》《有情痴》《神仙会》和《半夜朝元》的施度者为神仙,《度柳翠》《小桃红》《翠乡梦》和《红莲案》的施度者则为佛门高僧。
柳翠故事系统一直为人们所青睐,美女高僧类故事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世俗大众对宗教戒律的怀疑,在这里出家人是无法坚守清规戒律的,特别是色戒。高僧在美色诱惑下理欲交战,最终放弃戒律,走下圣坛,变回俗人,释放常态的“欲”,神圣转为鄙俗,但世俗才是人间常规,这类故事是市井大众喜闻乐见的。市民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意识形态的变化,市民阶层扩大让剧作家转向迎合大众对真性情的追求,这是面向世俗的价值取舍。但值得关注的是,以色为生的妓女可以被度脱成仙、成圣,甚至超越一般苦苦修行的信徒们,并且还成为艺术故事的主题之一,为大众所接受,这种文化心理如果单纯归因于剧作家艺术想象的造诣,那么也未免过于单薄。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要探究到妓女以及妓女所表征的“色相”与宗教的渊源,至少要基于妓女/皮相与宗教禁忌之间存在的暧昧不清的界限。
关于妓女的起源,且不说有以王书奴先生为代表的“巫娼论”,就连反对这一观点的武舟都承认“中国妓女的起源虽然与原始宗教没有关联,中国妓女的发展却与后世的宗教有一定的联系。”③就总的倾向来说,中国宗教多提倡抑制两性关系,但深究其中,可以发现其暧昧的态度。
佛教本戒欲戒色,“以淫度人”与佛教的清静观颇为矛盾,但管玉斝夫人的鬼魂转世为娼妓的原因是因为她轮回五世都为童女身,不曾破色戒,“禁欲”和“以色相为生”原是两个对立面,却一样都是“宿债”。这其实与佛教度人讲究“随缘应化”有关,为了使人勘破情色,就要使人先尝尽欲念,方才后知后觉、大彻大悟。甚至佛和菩萨可以化身为淫色之人来以欲止欲,大开方便之门,度人脱离欲海。初期的大乘佛法里就有“从爱欲中生菩萨法”的修行,菩萨化为马郎妇普度众人的传说就非常有名。相传在唐朝宪宗时,陕西一带人民善骑射,但未闻三宝,于是观世音菩萨化为秀丽端庄的少女,利用众男子向其求爱的契机来教他们诵经,并在嫁与马郎后骤死来度化他们,告诫人们不可留恋世间空相。佛和观音都有无数应身,不但可以变成美色妇女,也可化为雄健男性,应以何身得度者都是看造化。有文章记载,有女妙意贪淫男色,于是有佛就化身为男子,从其所欲,缠绵六日之后,妙意心生懊悔,由爱生苦,而那男子亦身死坏烂。妙意于是求佛解脱,尽施一切珍宝,使得五百侍女等他众也沾得法雨。佛教的密宗更倡导双身修法,认为淫欲之染有以欲止欲的功能,女性在密宗里是作为供养物出现的,成为一种止欲成佛的功能性渠道与途径。在柳翠故事系统中,玉通和尚能够变化女身,可能也是受了佛与菩萨度人可以任意变化形体的影响。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柳翠要顿悟成佛,随月明而去之时,是必须化身变回玉通的。女子化男身在佛教里是有传统的,早期佛教认为女人为不净之物,不能成佛。随着宗教的发展,出现了“转身论”的思想,在龙施女经中便有龙施女为修行纵身自投楼下,在空中还没有着地时候就化女身为男子,④否则是不能成佛的。
“道教的产生受到了佛教的刺激和启发,时间当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⑤,且不说佛道两教的关系是否影响道教对妓女的态度,道教的“房中术”符合道教追求养生、长寿飞仙的修炼程序,类似于前文说到的佛教密宗双修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助长了人们的性欲。从作品中可知,后世的宗教寺庙往往不介意收留妓女,且有的女道女尼与僧道在庙中交媾(如冯惟敏《僧尼共犯》),或者迷惑男性,比如《红莲债》第三折:众尼姑向苏东坡求布施,“〔众〕卖不去腰间淡菜,最爱吃腿里泥鳅”,“欲火难滋,孽债羞题”,这都是隐晦的性暗示;她们虽为佛道子弟,但至少在欲念上实与放纵色欲的娼妓无异。这些剧作表达出对于妓女能够有度化成圣的愿望,或许也就是对这些女尼女道的警示也未可知。
度脱剧中,度脱妓女成为一种主题传统,并且形成某些特定的情节模式:这些风尘女子的前世为仙佛思凡犯戒而谪(转)世,到人间出卖皮相,受尽苦难,被上界派来的大仙僧佛用有效的方式度化,在欲与道的挣扎中最终悟得万事皆空,因而能够恢复原身,成仙成佛而去。这种艺术思维不仅是文人创作对市民阶层价值观念的接受,更受到妓女与宗教渊源传统的影响。
注释:
①[明]徐元辉:《有情痴》,沈泰编:《四库家藏盛明杂剧2》,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②[明]臧晋叔编:《元曲选》,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③武舟:《中国妓女生活史》,上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40页。
④古正美:《从佛教思想史上转身论的发展看观世音菩萨中国造像史上转男成女像的由来》,东吴大学中国艺术史集刊第15期,1987(2)。
⑤郑传寅:《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92页。
参考文献:
[1]王书奴.中国娼妓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2]徐子方.明杂剧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徐子方.曲学与中国戏剧学论稿[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