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奴隶关系的“人格”

2017-08-29 06:04张圆圆
大观 2017年8期
关键词:社会关系人格

摘要:《詹姆斯 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是马克思立足现实社会经济领域并对其进行分析的重要著作。本文主要基于对此的研读,试图从经典文本入手来对社会显现的某些问题进行哲学分析,尤其是对人在交往活动中人格与现实经济社会中人的社会关系的哲学探析。

关键词:交往中介;社会关系;人格

一、交往中介——货币到人格

人作为社会存在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必不可少的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发展,使人本身脱离了除了满足自身生活资料而外通过生产剩余产品进行物物交换的交往形式,人与人交往中介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交往中介的理想状态应是人的本质的相互补充,是人的发展更加完满,实现人自身价值和他人价值的。人应始终是交往的主体是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这是人对自身所生产的产品的最基础的体现。“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在这里,马克思已经产生了人的本质是真正的社会联系的思想,人与他人相联系相交往,既是生产的主体也是享受的主体,这也是人作为生产者的本质所在即作为社会联系存在的个人的独立人格的体现。但是,归于现实生活中,这种人的本质和独立人格的表现恰恰相反。

首先,人格是什么?心理学、教育学、西方哲学等多个领域都对人格有深入研究、定义更是不甚枚举,总归起来都是研究人所独具的独立于他人的特性,马克思表述过“人格是人的规定”。这规定就是人的类本质的体现,是不同于动物的根本属性,是真正的社会联系的本质体现。而人作为喜爱交往的存在物,必然会有交换,“进行交换活动的人的中介运动,不是社会的、人的运动,不是人的关系“ 是私有财产之间抽象关系的价值表现,是人与人交往中介的发展和表现,而货币就是这种价值的现实存在。货币作为现代社会交往活动中介的出现和对用物物交换的替代是社会进步发展的直接表现,但在马克思看来它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本质不在于财产通过它转让,在于人的产品为实现互相补充的中介活动或中介运动,当人渴望私欲的满足又不是这种产品的直接生产者时,即人无法直接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利己的私欲时只能通过中介加以实现财富的积累和占有,货币给予人满足感,是人赋予货币可以用来实现他物并使其有价值;当然这是人自身、社会的行动赋予了货币具有人之外的物质东西的属性,人对物的追求通过对货币的占有而占有,人使货币这种中介具有了物的属性,是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异化使这种中介活动本身异化发展;人把自身作为类存在而独有的愿望、活动以及同他人的关系寄托于仅仅对货币的拥有而脱离对他自身和他人关系的依赖,货币具有了物的真正价值,货币成为人最希望获得的物,即人只作为依赖于物的抽象个体的存在,只是为了获得货币实现物的占有而存在。货币的产生是人使这种中介活动本身外化,异化于人的类本质,使人的本质异化。反观”裸贷“就是对物的渴望对货币的追求,某学院大二学生因裸贷57万,因不堪忍受压力自杀;某高校女生曾对媒体说,借款数月翻数十倍不止一次想自杀等等,这些归根到底无非是货币和人格的异化存在,在这种信贷关系中,进行”裸贷“的少女本身成为货币,她的个性本身、人格尊严本身成了进行交往的物,所以当人成为物时 “他的本质的现实化表现为他的生命的失去的现实性 “这种本应该是人正常交往的活动,由于人的属性外化而产生的货币的出现,使物凌驾于人之上,成为压迫人的关系的存在。

当货币本身已由于人而发展成为人与物之间的异化存在时,其实人与货币、人与人之间也出现了不似感觉得到、摸得着的金钱的异化中介,即人自身也就是人格。女大学生追求金钱渴望物质,而又没有可以实现交换的劳动产品或者能力时,只能把自身当作信贷的筹码,用裸体的照片视频、个体私密的信息来换金钱,虽然在生理存在的肉体上还是完整的自然物,但是这其中已经把人之所以为人所独有的人格、尊严过渡给了金钱,人格成了人与钱、人与物的中介。物或者金钱不止是具有和人一样的地位而且有高于人的权力,这种权力普遍存在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中,人同样成为物的这种经济关系的体现,这是何等的异化?因为人格的剥离,花季少女只是成为异化的物的肉体的存在,丧失人的属性,人格成为异化的交往中介。也许在一开始认为这是自身可用来交换的属于私人财产的自由支配权的表现,这样一看似乎人的交往从物质形式回归到人的本身之间的交往活动了,是人自身同他人的交往,是人与他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但实则是在双方交往过程的初期所呈现的假象,只要进入到现实的发展当中事物的本质就显现了出来。在这种社会交往关系中,这里的人不是人作为人所特有的存在而与人交往,“而是人本身变成货币,或者是货币和人并为一体。人的个性本身、人的道德本身即成了买卖的物品,又成了货币存在于其中的物品。“人本身就是人本质所具有的人格属性。但对于”裸贷“的人来说人本质属性成为与货币也就是金钱的异化中介,人格成为买卖的物品,人格被物化,人格分化屈从于钱的魔力,人成为物的奴隶。货币的出现毫无疑问是社会的进步体现,而她们无法认清并跳出这种假象,反而是人的本质退化,甚至丧失生命;也是那些所谓的债权人打着帮助旗号,实则为了自身利益而使出的虚伪卑鄙的手段,二者都是通过人格这种异化的中介交往活动达到对货币的占有,都是为了满足需要和利己的异化存在。

这样的人格同时成为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异化中介。马克思对以货币为私有制的表现的批判实则是对由此带来的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的异化的深刻揭露,其实就是站在现实人性的角度来阐释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他说,人的这种真正的社会联系不是由反思所产生,是因为有了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才出现的。现实原因才是根本。当然这种社会联系是客观存在不以人为转移;所以,當人当人放弃自己的人格,不按照人所特有的方式来组织世界,这种真正的社会联系就以异化的形式出现。交往的主体,也就是人自身成为异化的存在物,体现在交往关系异化、人本质的异化。而人与人之间有什么样的交往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货币是由于人的需要产生,是向文明过渡的交换形式的变化状态,不是人的本质的实现方式,交往才能体现人的本质。当货币越是成为观念的高度抽象的存在,人越是追逐它,人的人格就越是丧失。少女在这种关系中把人格当作买卖的物品来换做金钱,对方直接就是用金钱来买人格。虽然人的本质的真正联系在这种交往关系的存在中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这种买卖关系早已不是简单的交往关系或依旧是简单的物物交换形式。用人格作为买卖交易对象,使人同自身越加分离,人格越是成为对象性的存在,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非自然关系,是交往双方的人的本质的异化存在,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表现为异化的社会关系。还有,作为借贷者的这些女孩本以为自己可以通过人格的出借而获得对钱的绝对地占有权和支配力,从而实现对物的现实占有,成为物的主人。然而这个根本前提已偏离人的作为人而组织世界的轨道,作为这种社会关系的主体,双方从交往的开始就已经是自身异化的存在物了,“人自身异化了以及这个异化的人的社会是一幅描绘他的现实的社会联系,描绘他的真正的类生活的讽刺画“。她无法自然的合乎人性的存在于社会生活当中,所以”他同别人的分离表现为他的真正的存在;他的生命表现为他的生命的牺牲 “,所以最后结局就是悲剧的诞生。而她们认为对物的占有其实是物支配占有她们生命的权力,”而他本身,即他的创造物的主人,则表现为这个创造物的奴隶。“即她们的作为人的本质的人格成为这种交往关系下物的奴隶。

二、交往异化过程的预先实现

其实对于这种异化的交往过程,早已在双方的思想中预先进行了衡量。交往双方都对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进行了分析判断,由于上述这种可以代表物的价值的观念的货币存在,人想要获得货币也就是钱可以不用非得是直接的劳动产品,可以不用任何别的物质生产材料而直接用自己的人格就够用了,这相当于假的货币但具有真实的货币的使用价值。双方在这种关系中就是一场相互欺诈的买卖,是彼此相互诱导欺骗和无底线的滥用对象,是拥有各自私有财产的私有者的异化占有。这一过程其实在思想上早已料到,只是对于具体的结果双方都抱有侥幸心理“就整个关系来说,谁欺骗谁,这是偶然的事情。”。

在这种异化的交往活动中,双反相互对抗又相互满足的矛盾状态是人在走向异化扬弃的现实过程。出卖人格的一方想得到钱的权力,是人格的私有者由于贫困对物的需要的无底线追求,这种物在她看来是被需要的,没有它不行或者想拥有它,在她自身看来是补充她的作为社会存在和实现自我本质所必需的生产材料。她想通过出借私人所有来占有对方金钱而又排斥对方对自身私有的物品的占有;而作为贷款者当然是欺诈能力更成熟,把占有别人的本质作为实现自己利益的手段,是既要实现自己的利益又要占有别人的人格的卑劣行为,当然这种活动在双方头脑中的预先进行是相对公平的独立的个人思考的存在,但是人是活生生的社会存在物,无法只活在觀念的世界中,在实践领域内的活动才是人该有的现实状态,任何观念的形式归根到底都要归于现实社会,这也是马克思之后所讲的实践观。她们活在自己的观念世界里只是进行了思想上的侥幸分析,是在意识形态上对自己本质的先入为主的统治,根本无法从实践领域里来实现自己作为人具有的生产力的本质价值,这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没有得到实践验证的思想,第二,自身没有实现和可创造价值的生产力,很容易为了为了眼前的盲目欲望经不住物的诱惑而架空人的实质。毫无疑问另一方的实践经验相当丰富,当这种观念的交往付诸现实时,人格交换金钱的活动,肯定是所谓的另一方完胜,因为他所贷出的相当于私人财产的钱是她们的本质即她们的需要的物化,她们完全被这种物化的需要所支配。这种异化交往关系导致的结果,就是她们人格里的自尊、荣辱、自由平等、愿望等在物的面前成为最软弱无力的存在,并且这种人的品性、意志成为她们依赖于物的纽带和获得他人信任最终获得金钱的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因为它们作为人的类属性已经从根本上使人仅仅依赖于钱所带来的物的满足感;“你为了你自己而在事实上成了你的物品的手段、工具,你的愿望则是你的物品的奴隶,你像奴隶一样从事劳动,目的是为了你所愿望的对象永远不再给你恩赐。”但现实是,即使像奴隶一样劳动也,也无法摆脱物对人的支配。所以,在观念中进行这种交换的最终结果根本不是一种你可以支配他人物的权力的有力手段,倒是一种你赋予物支配你的权力,即拥有可出借钱的私有者对你自身支配的手段。

再就是作为人类所特有的语言在这种交往关系下异化的存在。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符号标志,是人在交往活动中用于完成交往的工具。在马克思看来,这种作为人本质属性的语言,却成为彼此发生关系的物品,即语言被物化。为什么语言成为物化的存在呢?因为语言的存在本质是为了更好的交谈,表达人的情感、意志、愿望等等是为了让他人更好的懂得明白。但是处于交往异化关系状态下的人所具有的语言也随之异化,成为异化的关系纽带,它被一方看作是为了满足需要获取利益的请求,所以主体本身在使用它时就带有屈辱的感情在里边;而它被另一方理解为不知羞耻,遭到贬低。这也是利益需求双方异化的交往关系的体现,作为本质的直接交流的语言成为人的人格的侮辱,从“裸贷”、自杀为钱、部分网红等等都直接的反映出,不可否认人的本质相异化已经到了这种程度,而“物的价值的异化的语言倒成了完全符合于理所当然、自信的和自我认可的人类尊严的东西。”人被物品弄得互相异化的联系,表现为统治和被奴役的关系,人格成为被物的统治的奴役,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即人的本质所拥有的人格成为奴隶的关系存在。

三、 人格的复归

人格的复归,其实就是人的“真正的联系”的合理化。影响人格的复归的因素众多,本文主要就普遍存在的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的简单探析。人格的复归其实就是在交往活动中人的本质的回归。首先是满足需要,因为真正的社会联系不是思想意识凭空的产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影响人格复归的基本因素,人格物化、甚至其本质成为奴隶关系的存在,都是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一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在马克思看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格“只有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仍是重点和进行上层建设的基础保障。其次是个人自身的发展,提高自身技能和思想文化修养。生产出有可输出的用于实现自身追求的产品,思想修养是为了更好辩证地认识自己和周遭其他的关系,这就要求教育加以辅助,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任务更是全社会的责任。最后,就是实践。说的再多,懂得再多,只进行思想上的预先分析是不够的,都要在现实中行得通才是能行的,因为人本就是生活在现实中的存在,我们不可能孤立存在,但现代人格应该具备独立性的特点。在实践中充实自身,按照人的方式创造价值,实现人格的复归直至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韩立新.《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马克思的转折点[J].现代哲学,2007(05).

[7]金隆德.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的哲学思想.金隆德文集[C].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张圆圆,中共陕西省委党校2015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社会关系人格
以鸟喻人
人格测验的起源、发展与未来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成年后还能人格再造吗
浅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
关于信仰、道德、法律关系的探讨
传统商业银行如何拥抱互联网金融
马克思“人的现实性”的两个根本性规定
权力范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