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控制对幼儿教师的重要性

2017-08-29 18:27宋慧慧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情绪心理

很多人以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就是每天带孩子跳跳舞、唱唱歌、玩玩游戏很轻松的。有些人认为:老师嘛?不就是会上课就行了。其实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绝不仅仅是只做这些。幼儿教师要照顾幼儿的吃喝、冷暖、安全等问题,在教育的前提下首先要起到保育作用。由于幼儿年龄小,缺乏对危险事物或行为的认知,在幼儿园中易发生打架、摔伤、烫伤或意外伤害等事故,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时刻注意幼儿的安全问题。除了给幼儿进行良好的保育,教师还必须对幼儿进行有效的保教,让幼儿在安全环境中快乐、健康地成长。幼儿教师还担任着启蒙教育的重大责任。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幼儿,其智力发展水平不同,教育的侧重点各异,因此幼儿教师就必须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其个性差异进行教学。每天要精心设计、准备和组织幼儿的教学活动;记录孩子们在一日活动的中表现并给与评价分析;跟家长交流、沟通孩子的在园情况;还要迎接上级检查以及同部门之间的观摩和评比。幼儿教师如何高质量地完成这些工作要求呢?我觉得情绪的控制是首要任务更是重点,因为人往往在压力过大的情况下极易产生情绪倦怠和身心疲惫的症状,这势必会影响工作效率。

那么我们首先看看教师在情绪不稳定时,孩子们会有什么反应。比如:一教师在课堂上绘声绘色讲课,孩子们都很投入认真地在听,突然她发现一个一向都很调皮的小男孩在拉前面小女孩的辫子。于是她停下课来,开始严厉训斥那孩子,情绪马上激动起来;声音马上高上了八度;脸色也马上黑了一圈。这时你有没有发现孩子们眼中害怕的神情?有没有意识到孩子们此时的内心感受?几分钟的“狂风暴雨”后你又开始讲课,试问这时孩子们还能如先前那样投入、专注了吗?回答是肯定的,不能,他们会害怕下一个“暴风雨”什么时候来临。有的老师可能还自认为教育有方,爱中有严,严中有爱,殊不知,长期如此,会使孩子们感到无所適从,使他们恐惧教师的脸色、增加焦虑感,对其心理健康发展很不利。千万不要让孩子学会看老师的“脸色”!

蒙台梭利说:“教师和儿童之间的积极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唯一基础。”那如何建立教师与孩子之间的积极关系呢?控制情绪的适度十分重要。有的教师在情绪愉快时,就会对幼儿的行为无条件地迁就容忍,对他们犯的错误视而不见;而当她们情绪不好时,就对幼儿态度冷漠,甚至不理不睬。这样很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对教师来说,无论是过分爱的流露,还是不加节制的激动和冲动,都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最易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障碍。如果不注意,教师个性中消极的方面在幼儿观察学习中,很可能就会大大降低教育效果,甚至带来消极的作用。例如:有的老师特别宠爱某个孩子,往往会因为他的一幅出色的作品、一个精彩的回答而进行大肆表扬,恨不得把他捧到天上,这个孩子不免会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而且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以后在别的地方经受挫折他就会无法承受;而有的时候老师情绪特别激动,孩子不小心犯了些错误,他就十分生气,态度十分强硬地批评,甚至一点都不顾及孩子的自尊,这样孩子很容易产生紧张、自卑、恐惧等不良的心理。由此看来,作为老师,无论是表达哪种情绪,都要把握一个适度的原则。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情绪的适度,无论是爱的感情,还是怒的感情,都必须建立在恰如其分的分寸感和强烈的控制力之上。

教师的情绪控制是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使幼儿的心理能得到正当的发展,我们幼儿园老师应努力使自己具备沉静、谦虚、慈爱、耐心、机智等品质,保持稳定、愉快、适度的情绪,为幼儿创设轻松、和谐、无拘无束的氛围,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地发展。

情绪的自我认识能力是情绪表达能力、情绪自我调控能力、移情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基础,也是决定一个人情绪智力高低的关键因素。幼儿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一种积极、快乐、振奋的情绪状态,没有烦恼、焦虑等不良情绪。情感的动力功能告诉我们,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普遍的增力或减力效能。一般情况下表现为:当一个人的情绪高涨时,情感趋于发挥增力作用,而当一个人情绪低落时,则趋于发挥减力作用。幼儿教师只有处于积极情绪状态时才能感知敏锐,思维灵活,头脑清醒,判断准确,有助于内在潜能的展示,而不良情绪则会抑制、干扰教师的认知过程,使教师的能力无法得到正常施展。

在幼儿阶段,只要有合适的外界诱因出观,个体就会产生高兴、亲爱或恐惧、厌恶、焦虑、愤怒等一些积极或消极的基本情绪体验。据观察研究表明,诱发幼儿园孩子产生消极情绪的因素以来自幼儿教师的批评或责怪为最多,而且孩子由此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更加深刻,持续时间也较长。

班杜拉的社会人格理论中将人格的发展观念归纳为不但是直接学习的结果,而且也是观察别人的结果。因此,要使孩子们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教师首先要学会随时调整自身的情绪,努力使自己不要把不良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来。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的要永远是微笑和爱意,以自己愉快的情绪带动、感染他们。

事实也证明了这点,例如:今天由于家中有点不高兴的事,你的情绪很低落,这时你带着孩子们一起上课、游戏,你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活动,孩子们能以高涨、愉快地情绪参与吗?他们会认为这样的活动索然无味。孩子们与老师共处的时间很多,在很大程度上,你的许多都会影响到孩子。在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中,一些教师所带的班级总是很沉闷,而另一些教师所带的班级则很活跃;我们的进一步调查又发现,造成上述绝然不同的班级主流心理气氛与带班教师平日的主流情绪有密切的相关:一个极端沉闷、忧郁、神经质的教师是很难带出一个心理主流气氛活跃的班级;而心理主流气氛活跃的班级的带班教师却都是那些活泼开朗、性格积极向上的教师。园内老师一起有时说笑:“一看就知道是某某老师班的孩子。”虽说是一句玩笑话,其中也没有必然的根据,可是细想也有一定的道理。

有人在分析师幼互动时,将教师指向幼儿的情绪特征分为三种:正向情感,即行为中表现出对幼儿喜欢、欣赏的情感倾向;负向情感,即行为中表现的对幼儿不满、厌恶甚至恼怒等情感倾向;中情情感,即行为中没有明显的正负向特征。

在师幼交往中,情绪的敏感性和易传导性要求幼儿教师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宏观视角去认识和看待自己的情绪情感,并努力地调整、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教师的职业要求每一位教师走进教室后,能将一切烦恼暂时抛诸脑后,将那些引起自己情绪波动的记忆暂时忘却或抹掉,全身心投入教育活动。当一个教师经常做到只要是处在教育情景中、处在师幼交往中,就主动地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自觉地实现情绪转变,以快乐、饱满和振奋的情绪去感染幼儿,长此以往,也就能逐步形成一种特定的职业习惯。

作者简介:

宋慧慧(1982.05.25~),籍贯:湖南衡阳,本科,职称:小教一级,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情绪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心理小测试
情绪认同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