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中水生植物的运用研究

2017-08-29 22:31王保起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居住环境水生植物湿地公园

王保起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居住的环境在不经意间遭到破坏,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从内心深处渴望回归自然,所以,关于怎样营造更适宜的生存空间的探讨从来都是在路上。在城市化的今天,在有条件的地区营造滨水公园或湿地公园,正逐渐成为当今政府和环保人士的首要选择,在恢复生态环境方面的地位日益显著,水生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是水公园或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居住环境;湿地公园;水生植物;景观设计

一、水生植物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1.水生植物存在的意义

宋朝郭熙在他的著作《林泉高致》中畅谈了园林设计的真切体会,他认为“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故而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他的这段轮式是对包含水和植物,特别是水生植物的客观、经典描述,景观离不开石头的点缀,山的映衬,水的灵气,但它更不能缺少水生植物的滋养,这种滋养,让它多了份生动和灵活,让居住者多了分清雅和自信,让参观者多了份向往。

2.水生植物的现实意义

就古今中外的園林设计来说,无论是西式还是中式,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原理,设计师和主人为了观赏、美观和居住等多方面的需求,从来读没有放弃对水景特别是水生植物的追去,因为它们代表着对生命张力的向往,在追求灵气时夹杂着对孕育万物,养活动物和人类的植物地位的肯定。另外,植物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调节气候和水温。从美学角度,水生景观特别是大量水生植物的存在能够摆脱水的单一色调存在,就像做菜追求色香味俱全一样,能给景观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有很好的观赏价值。水生植物在干旱地区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净化水质,涵养水分。有些水生植物,如莲、菱角等还可以产生副产品,可谓一举多得。

二、水生植物的文化内涵

《诗经·陈风·泽陂》中有几句描述男女情爱的经典句子:“彼泽之陂,有蒲有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意思是说,盛夏的池塘里长着荷花和蒲草,美人寂寥的婉约情怀跃然纸上,在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作者用欣喜、愉悦、欢快的手法描绘水生植物情怀的物化;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先生的“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名句清新脱俗,哀婉凄迷,具有“冷美人”的婉约情怀,让人眼睛一亮;宋代作家周敦颐《爱莲说》中“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句子,大家应该最为熟悉吧。莲在许多人的眼中只是一种普通的水生植物,但它洁身自好、不甘屈服于世俗的品格为作者和历代文人骚客所敬仰,成为千百年来“君子”、“高洁品格”的代名词。这种文化内涵应用到景观设计领域,则被赋予更多的象征意义。那些不甘屈服于皇朝政权的铮铮文人,总是在其隐居之地种植上午植物,从而向当朝权贵展示自己的志向和情趣,隐晦的手法更为多数文人所接纳。

在景观设计历史中,我们不能否认唐宋时期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承上启下的作用。相比于明清时期文人画家的务实和经济适用,唐、宋时期的文人画家在哦园林方面的设计将诗情画意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在这个文化艺术大昌盛的时期,写意山水园林顺应而生。

从具体的实例来看,最为典型的代表当推杭州西湖。它的“曲院风荷”之所以闻名于世的原因就是以水生观赏植物为特点。我们回顾一下风景园林史时,不难发现,历史进入明、清时期,帝王权贵、画家诗人一个时髦且乐此不疲的活动就是造园,这个时期中国的南北方出现了许多典型且一直沿袭至今,文明海内外且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的园林。北方的代表包括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和背北京颐和园,南方头退苏州园林,这些园林景观规模大、景物丰富、艺术观赏价值极高,其中水生植物元素的点缀功不可没,它们不仅成为园林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借助古典传统诗词,成了文化符号和审美理念的载体,产生非常美妙的意境美,反映了传统儒家、道家等哲学观念,化具体为抽象,让观赏的人获得精神满足感。

三、水生植物的常见类型

依据栽植条件和效果,水生植物可以分为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等几种类型。就影响水生种类的栽种因素来说,水的深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园林造景中采用何种水生植物。

1.浮叶植物

这类水生植物一般只有叶子漂浮在水面上,它们的茎一般在水面以下,不露出水面,根生在水底的泥中,它们的活动范围比较狭窄,大体以100厘米左右的岸边和浅水为界限,在这个范围内的它们的生长非常好。这类植物常见的有睡莲、荇菜、芡实、水鳖等。

2.漂浮植物

漂浮植物如浮萍、凤眼莲、大薸等无论浅水和深水都有很强的适应性,但往往由于生长迅速,在大片水域中栽植时要很谨慎,不要让过多的漂浮植物覆盖太多的水域,减少水面特有的倒影面积。

3.挺水植物

挺水植物种类众多,最常见的是荷花、菖蒲、千屈菜、再力花、梭鱼草等,这类植物大多有艳丽的花朵,茎、叶分明,根茎发达,挺立水中,其中荷花从古至今尤得人们的喜爱,种植面积甚广。花叶芦苇和香蒲在湿地和沼泽中最常见,虽然没有花香,但充满野趣。

4.沉水植物

沉水植物如轮叶黑藻、苦草、金鱼藻、马来眼子菜等,多以观叶为主,花型小,花期短。有的茎叶整株都沉在水底,叶子形状狭长,或成丝状。沉水性植物因其发达的通气组织,对水质的净化有较强的帮助,可与其他植物交错配置。

四、水生植物的价值

1.观赏价值

观赏价值是水生植物的最重要的价值元素。这个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古典诗词中知晓,如“波明荇叶颤,风热萍花香”、“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等古典诗句的流传,充分说明了观赏价值是水生植物景观价值诗意的体现,它直接构筑了水景,成为园林中水景要素的精华。在这种理论的支配下,许多唯美的意境和意象应运而生。如以荷叶为例,荷叶飘香既为风景平添美色,也为平淡水域带来丰富体验。另外,水生植物还能结合周围园林中亭台楼阁等景观元素,更好地分割水域,达到幽静怡然的神奇效果。

2.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是水生植物观赏价值的延伸和升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无论是城市生态环境还是农村生态环境都遭到严重破坏,人们已经感受到生态破坏对人们生产、生活和工作的恶劣影响。鉴于上述原因,国家、政府以及环保人士开始正视这类问题,大到政策方针的制订,文件的下发,小到具体环境整治的措施,可谓环环相扣、有声有色,取得一定成果。

在这场与环境斗争的“战争”中,环保主义和水生植物研究专家发现,水环境对微环境的调节作用十分明显,这是因为水生植物相比于旱生植物来说,其根、茎、叶有许多特异能力,如沉水类植物的根在泥中,茎在水中,它们自然而然成为净化水质或布置水下景观的优良材料,这样的植物存在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可以阻止底泥营养盐向水中的再释放, 一定形式上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二是为保持水体的生物平衡儲存能量,防止上层水体的动荡对水下生物的不良影响。

五、水生植物造景原则

对水生植物造景来说,景观设计师们不能以其为主要载体,但也离不开它们的存在。设计师们要想造出美观、实用的景观,必须了解并熟悉水生植物的基本生长特性,景利用它们的各种适应性,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职业敏感度,综合其他景观元素,如亭、台、桥、榭的配置,大的原则离不开“因地制宜,因景栽植”。

1.整体性原则

对大自然来说,由于地域地貌的不同,造成自然景观元素的多样性。具体到水生景观,水域的位置、面积、深浅不尽相同,在水生植物栽植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存在,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从大的方面来说,首先要重视的是水生植物景观宏观的视觉效果,其次还需要照顾生态学的设计要求,不能为了追求高大上的视觉效应而忽视整体性原则。

2.适应性原则

我国复原广阔、领土辽阔,南方和北方的地貌特征和地理特征差别很大,南方的江河湖水和北方的水景在时令、水势等方面差异较大。所以,景观设计师在营造水景时,最好先深入调查该地区的水文地理,掌握适合该地区水生植物的特性、种类,尽量保持好原有的自然生态群落,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优美风光和经济效益,做出“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的事情。

3.互补性原则

水生植物主要赖以生存的领域是水域。按照深浅,水域可以分为深水、中水和浅水。三类水域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就具体分布来说湖塘岸边耐湿乔灌木,水域中面积不等的挺水植物,以及水中的沉水植物等可以根据景观设计的实际,遵循生态学的规律,合理布局,合理分配,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营造最佳生态景观效应。在景观设计中,不能将水生植物单一种植,应结合水生植物特点,将列植、群植、片植、孤植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充分发挥它们的互补性。

4.多样性原则

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为水生植物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水生植物的多样性和差别也实现了景观的多样性。景观的多样性包含水平和垂直空间环境差别。它们的这种多样性,一般可以通过不同生物学特征的植物配置来实现。

六、结论

在景观设计中,无论是对滨水公园的规划,还是对湿地公园的人文设计,水域的选择甚至重新布置不能缺失。影响水与选择的因素很多,水生植物的选择和配置首当其冲。它的选择和配置是多种多样,形式上也不拘一格,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就整体设计而言,整体性、适应性、互补性等是即是景观设计的首要目的,从“事发自然”中保护自然,融合各种艺术构图,从而实现研究水生植物的习性的目的,这样就可以顺应生态发展规律,满足功能上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孙珮石.湿地水生植物的利用途径[J].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龚敏.水生观赏植物在园林水景中的应用[J].农技服务,2007,24(2).

[3]焦会玲.浅谈水生植物在创造园林水景效果中的应用[J].河北林业科技,2006(5).

[4]黄发祥.中国城市湿地地域特色景观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5]李红艳.杭州西湖湖西景区景观设计研究[J].中国园林,2004.

[6]徐晓清.南京城市滨水绿地植物群落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4.

[7]周厚高.水体植物景观[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居住环境水生植物湿地公园
铁岭市凡河流域水生植物调查研究
安徽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与实践
城市居住环境中拼贴艺术的应用原则与方法探究
基于多元分析法的人居环境质量研究
室内空气监测质量保证